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教材呈现的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利用天气记录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天气情况表达出来。学生基于基础,能想到用统计表、象形图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入条形统计图,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其实或多或少见到过条形统计图,但没有深入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体会它的优点。本节课调整素材,改编教材做一做调查班级学生出生月份的问题,以整理班级学生出生季节的数据为主线展开学习,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标识数量的方法,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及学习必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理解一格表示1个单位。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我们知道一年有4个季节,同学们知道每个季节是哪几个月吗? 问:谁有不同的意见? 小结:在北半球,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问: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出生在哪个季节,每个季节分别有多少人,怎么办呢? 小结揭题:同学们讲的这么多记录的方法,都是统计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预设:春季就是第一季度,1—3月;夏季是第二季度,4—5月;秋季是第三季度,7—9月;冬季是第四季度,10—12月。 生:季节跟季度不一样,春季应该是3到5月份;夏季是6到8月份;秋季是9到11月;冬季是12月到2月。 生1:站起来,数一数。 生2:数的时候可以画“正”字记录。 生3:还可以列张表格,记录在表格中。 生4:…… 对例题素材进行了修改,将“做一做”统计生日的月份改编成统计生日的季节,缩小统计的项目,便于操作,为接下来的条形统计图的形成埋下伏笔。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体验条形统计图形成的过程 (1)统计人数 过渡:今天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统计,每个同学都有一张绿色卡片,等一下大家轮流张贴在黑板上。在张贴前,你们觉得应该先准备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如图: 追问:这样可以吗 (2)形成象形图 学生一组一组上来贴。 (3)形成条形统计图 问: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直条高表示多。 直条矮表示少。 继续追问:怎样能快速地看出每个季节过生日的有几人? 根据学生回答,请学生在左边画一画。 如图: 问:能快速地看出在每个季节出生的有多少人了吗? 小结:同学们真有想法,在统计中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它就是条形统计图。 生:不能乱贴,先划分好春夏秋冬四个区域。 生:可以,只要贴在“春”、“夏”、“秋”、“冬”的上面。 预设:随意的贴,很零乱。 生: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 生整理,师协助。 生1:夏季出生的人数最少,冬季出生的人数最多。 生2:夏季的最矮,人数就最少。冬季的最高,人数就最多。 生1:先数出来,把数据标在最上面。比如春季有11人,把“11”写在卡片的最上面。 生2:他的方法要先数一数,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在左边做个标记,标上数字。一张卡片表示1人,那么以卡片的宽为标准,一格表示1人,2格表示2人…… 生:能。春季有11人,夏季有4人,秋季有9人,冬季有16人。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张贴,经历从零乱到整理的过程,从而具象成象形图,让“直条”形成水到渠成,为条形统计图的形成建立基础。 让学生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势,用直条的高矮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通过对核心问题“怎样能快速地看出每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是多少”的讨论,从数一数、记录数据,引出数量标尺,自然形成条形统计图的纵轴。
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 认识纵轴、横轴、每格的数量 出示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 指着纵轴、横轴、每格数量让学生说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竖着的叫纵轴,在这张统计图中表示人数,纵轴中的一格表示1人。横着的叫横轴,表示季节。 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根据黑板上的统计数据,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交流展示:画条形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左边竖着的表示人数,正下方横着的表示季节。 生2:左边一格表示1人。 生自主画条形。 生1:要找准纵轴上的刻度,对应数量再画。 生2:条形涂色时可以打斜线,不用全部涂黑,这样比较浪费时间。 生3:有几人就涂几格。 由象形图过渡到真正的条形统计图,需要让学生关注到纵轴、横轴上的信息。由于刚才的整理与优化,学生很容易理解人数和季节两方面的信息,并且每格的数量也是集体制定,对1格表示1人也容易接受。再通过将条形补充完整,让学生经历画条形的过程,找出画条形的注意点,体会条形的高矮与数量有关。
感悟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问:以前我们用统计表来统计数据,仔细观察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生1:统计表也能快速地看出数据的多少。 生2:我觉得条形图不仅能快速地看出数据的多少,还能看出它们之间差距,便于比较。 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从表到图的过程,在观察对比中体会统计的数据有多种呈现形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既有相同之处也各有优势。
环节三 巩固练习 练习1:填一填,画一画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1)根据上面的记录表,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2)把上面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 )与( )同样多,是( )天;( )天气最少;阴天比多云少( )天;( )是( )的3倍;这个月不下雨的天数是( )天,天气比较好。 练习2:了解横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这班有( )个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有( )人。 喜欢篮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多( )人,喜欢( )的是( )的一半。 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解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一说发现的信息。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评析。 生1: 生2: 生3: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 晴 )与( 多云 )同样多,是( 9 )天;( 雷阵雨 )天气最少;阴天比多云少( 3 )天;( 阴天 )是( 雷阵雨 )的3倍;这个月不下雨的天数是( 24 )天,天气比较好。 生1:这幅统计图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项目。跟上面的几幅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上表示的信息相反。 生2:看条形的长度要横着看。 生3:……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评析。 生1:这班有(42 )个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足球 ),有( 13 )人。 生2:喜欢篮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多( 6 )人,喜欢( 跳绳 )的是( 跑步 )的一半。 生3:喜欢足球的和篮球的一共有几人? 13+11=24(人) 答:喜欢足球的和篮球的一共有24人。 生4:…… 练习1是改编后的课本例题1。整道题分3个小题,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第一小题,填写统计表是让学生进行数据整理;第二小题通过画“条形”让学生将整理后的数据呈现出来,最后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能从各个层次进行数据分析。 条形统计图除了常规的竖式,还有调换横轴、纵轴上的信息出现的横式条形统计图。练习2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横式条形统计图,学会从横轴、纵轴上找关键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课内容。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纵轴:写数据,一格表示1个单位 横轴:写名称(空一格) 优点:直观反映数据的差异。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优势。
环节五 布置作 教材P100第1题、第2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