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角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二课时内容,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知道了角由一个顶角和两条边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对“角”的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这两条边是两条射线,进而归纳角的含义。本节课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积累活动数学经验,并在练习数角中培养学生有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分析归纳的过程,培养有序分类的思想。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教学难点:
培养有序分类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教师:之前我们认识了:射线。知道了从一个点出发,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 课件动画演示。 提问:你能在练习本上从一个点画出两条射线吗? 学生观看。 学生在练习本上根据要求画图。 从熟悉的射线引入新知。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提问:画好的这个图形,你认识它吗? 追问:你已经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回答问题:这是一个角 回答问题: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知道有锐角、直角、钝角 生3:我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有关,与边长无关 ...... 学生对“角”已经有很多认识,因此在新知第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多说,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2.理解角的概念。 提问:角的两边的线,是什么线呢?顶点又在哪里呢? 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然后标出画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那什么是角呢?数学上是怎么定义的。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教师:在数学中角通常用符号“∠”表示,上图的角,可以记作“∠1”,读作:角1。 回答问题:这两条都是射线,顶点就在两条射线共同的端点的位置。 同桌两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标出自己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讨论,多位学生说,形成结论。 回答问题: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的图形就是角。 完善对角的含义的理解,以及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是的画“√”,不是的画“×”。 ( ) ( ) ( )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以下面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画一个∠1。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3.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提问:你是怎么有序思考,得出答案的? 课件演示过程: 基础角,2个基础角合并组成,3个基础角合并组成。 追问1:第三幅图,谁能直接汇报一个算式,表示出你的思考过程 追问2:谁能看明白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这样的思路,其实在之前也碰到过,比如数线段。 提问:谁能快速报出有多少条线段? 课件出示线段。它有4+3+2+1=10条线段。 结论:这样分类有序思考,就能不遗漏,不重复的找出所有的角。 回答问题:× √ × 第一幅图:没有顶点。第三幅图:顶点应该是尖尖的。 学生画图,并标注名称。 回答问题:3、6、15 生1:第一幅图,先数一数有几个最小的基础角,有2个,然后由2个基础角组成的最大的角,有1个。2+1=3个 生2:基础角有3个,由2个基础角组成的角有2个,由3个基础角组成的最大角有1个,3+2+1=6个 回答问题:5+4+3+2+1=15个。 生:这个图形有5个基础角,然后由2个基础角组成的有4个角,依次到最后是1个最大的角。 回答问题: 生1:有10条线段。 生2:4+3+2+1=10(条) 练习设计,从基础到提升。第一题,是最基础的判断。第二题是操作,通过画图,巩固对角含义和各部分名称的理解和掌握。第三题,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分类,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所有角。 充分展开过程,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在图中表示的含义,进而延伸到其他相关知识,如数线段。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39页下方的“做一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