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2课时,也是完整学习整数乘法的补充。教材要求学生理解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并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在新课之前,学生已学过几百几十乘几的口算和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知识类比迁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经历探索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判断积末尾0的个数,培养知识类比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运算,并能正确判断积末尾0的个数。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运算,并能正确判断积末尾0的个数。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题目:21×4= 21×40= 210×4= 16×3= 160×3= 16×3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以160×3为例 ①160的0先不看,算16×3=48,再在末尾加一个0 ②把160看成16个十,16个十乘3就是48个十,就是480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为今天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感受同类知识的迁移。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算法 师: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因数末尾有0,如果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该怎么计算? 题目:160×30= 展示竖式 提问①:“48”的位置在哪里? 提问②:积末尾0的位置在哪里? 追问:为什么末尾要加2个0? 师:想想刚才计算的过程中,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竖式的注意点是什么? ①口算,将题目中的0都先不看,直接计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加2个0。 ②利用竖式笔算 题目计算时因数末尾的0先不看,看成16×3计算,所以48表示48个一,写在个位和十位。 积末尾0就依次写在得数的后面。 ①16×3=48,10×10=100,48×100=4800,所以160×30=4800,所以要写两个0 ②160是16个十,30是3个十,16个十乘3个十是48个百,也就是4800,所以要写两个0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 ②乘得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 ③计算认真,正确。 在竖式展示环节,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个因数有0的笔算简便方法,所以可以直接选择简便的竖式进行讨论。 竖式最后0个数的确定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对算理解决的难点,所以借助口算来帮助理解,便于学生对算理的消化。 注意点的小结既是对竖式计算重难点的回顾,同时又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2. 类比研究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算法 课件出示106×30,先让学生尝试完成后反馈。 讨论①: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讨论②:既然中间过程“0”与3相乘等于0,那这步能不能省略? 追问:那这一位上的积要怎么写? 追问:积是318,对吗? 学生独立解题。 ①末尾有0时,写在后面更加简便 ②写后面可以少算一遍,更加简洁 不能,上一步如果存在进位,这一步要加上进位的数;如果不存在进位,也要用乘得的0占位 。 3×6=18,写8进1,0×3=0,0加进位1等于1,1写在十位。 不对,注意因数末尾的0一定要落下来! 因为有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所以对于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同类知识间的类比,推导出对应的算法。 但是对于易错点要注意强调。
环节三 巩固练习 练习1:辨一辨 判断竖式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练习2:选一选 一个因数末尾有2个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有( )。 两个0 B.三个0 C.至少三个0 D.四个0 练习3:格子乘法 介绍格子乘法,自学书本你知道吗?仿照例子算出357×46的积 选C,首先因数末尾总共有3个0,所以积的末尾肯定有3个0,但前面计算后也有可能会末尾有0,所以至少有三个。 (举例:3200×30,3200×50) 第一题练习还是旨在练习算法,让学生先发现错误,通过修改的方式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二题练习是利用选择的方式感受因数末尾0的个数对积的影响。 介绍格子算法是作为拓展题,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不同的计算方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①我知道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或者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②认识了格子乘法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49第4题~第5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