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8: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虞美人》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静女/《诗经·邶风》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5.古诗词曲中常见意象 6.古诗文常用典故
【课文内容分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此时的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南唐灭亡之后,从国君到阶下囚的身份跌落,常使其沉湎于亡国之痛,这首词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谱写而成的。李煜骄奢声色,相传其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宋代王铚《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伎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宗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国破降宋,被俘汴京,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三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剧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诗歌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词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诵读诗歌,整体感悟——初读诗歌,不仅要解决背诵问题,更要完成对诗歌的初步认知
2.问题设置,合作探究——将作品分为几部分,分别安排给不同的组,每组一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文本理解难题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篇需要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李煜和他写这首词时的背景,体会作者幽禁异国的愁绪及词中圆融自然的写作手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活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学策略:这里提供了两种导入方案,一种是以“泪水”为线索,将本词与《我爱这土地》《琵琶行》《红楼梦》串联起来,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另一种是通过为学生讲述关于作者生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本质上都是通过设置情境来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语一: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不论是我们漫步古代的文学殿堂,还是漫步现代的文学殿堂,总能见到一些“含泪”的“不朽”篇章。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红楼梦》的作者也自述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些诗歌都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这首词在完成后不久,就给作者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词中之帝”李煜作的《虞美人》。
【多媒体展示】
作品和风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给老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争取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导入语二:
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为甚。身为一国之君,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却因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所以有人评说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也有人说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在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生命的绝响。这个人便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绝命词——《虞美人》。
二、教学精讲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学策略:步骤一中,无论是诵读诗歌,还是整体感悟诗歌,老师都只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比如为学生朗诵诗歌,并为学生提供《虞美人》相关音频、视频,为学生准备思考题,以便学生快速从整体上感悟作品。全步骤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先诵读:(1)学生初读诗歌,根据情感来进行节奏的把握;(2)找出词中的韵脚及押韵特点;(3)教师播放《虞美人》歌曲视频;(4)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再读诗歌。
诵读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自主整体感悟诗歌。
(1)提问: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
提示: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2)提问:本词也是李煜的绝命词,是他蘸着血,和着泪写下的一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具体说说,李煜到底有哪些愁?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提示:有四“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多媒体展示】
李煜的“愁”
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3)提问: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感受得到。为什么呢?那么,这首词中有哪些含情的意象?这些景物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春花 秋月 往事 小楼 东风 故国 雕栏 玉砌 朱颜 春水——愁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宫殿图、一江春水图等。
(二)问题设置,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对词的每一句话都进行深度探究,组员间合作,可以提升交流与语境的素养,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批判与发现的素养也得到提升。通过小组活动,各种思想不断碰撞,对该词的理解深度会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批判赏析的能力得到提高。
1.小组划分
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并由每组成员快速推选出组长,以便后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并随机进行组内讨论。
2.任务安排
将本词分为六部分,每组负责一个部分,教师事先准备针对每部分内容设置一个问题,注意问题难易度要适中,答案的范畴不能过于狭窄,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各组组长到教师处领取对应问题。
3.具体流程
第一组——春花秋月何时了
问题情境: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师引导: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对向来美好的事物产生反感的情绪呢?我想一定是因为美好事物让主人公想起了某些伤心事,同学们意见如何?(小组讨论)
提示: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多离不开春花秋月。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返,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同时,亦有时间上的,这首词写于被囚的第二年,过去的时光里,日日夜夜,一年一年,此恨绵绵无绝期。身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让其厌烦,所以,这声“何时了”之问也在情理之中。
【多媒体展示】
情、景间关系
从景与情的感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虞美人》中,“春花秋月”本为乐景,李煜用其抒发心中哀情,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学习策略:教师针对作品中的每一句,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且难易适中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概括、领会理解、解决问题和批判赏析的能力,提升的是学生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的素养。
第二组——往事知多少
问题情境: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师引导: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的生平思考问题
南唐灭亡之后,从国君到阶下囚的身份跌落,让作者想起的一定是自己曾经的美好岁月。(小组讨论)
提示:
A.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荣耀、地位、生存的安全感等多少往事,划过天际,曾经在南唐的点点滴滴……
想象:富裕生活,万民尊仰,而今,囚徒生活,苦不堪言。昔日欢乐,今日屈辱形成对比。一幅春花秋月图的背后,是后主对往事的无限怅惘,对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这便是——往事之哀
第三组——小楼昨夜又东风
问题情境:“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从时间上来看,度过了一年。第二个春天来临了。与其在说时间,不如说是重复囚徒般屈辱的生活,透过文字,我们感受到,一年年的屈辱生活,无数次对故国的思念。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第四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题情境: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自己的家国,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春风拂动,月明之夜,俯仰之间心绪难平。本词两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列举带“月”字的诗词名句。
师引导:同学们不妨想想,在我们过往学习过的诗词中,月亮都代表了哪些含义?与本词中月亮的含义是否相同?
学科能力:发散创新能力
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古诗词曲中带有常见意象——“月”以及与“月”有关的句子,同时思考“月”在古诗词曲中常用来代表什么,训练的是学生的发散创新能力。
【多媒体展示】
常见意象——月
古人对月思亲怀远,用以表现离愁别绪、思乡思国之愁。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②表示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提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有思亲、思友、思乡之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亦有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感。
想象:孤寂的李煜独自登上小楼,迎面而来的春风,带他回到自己故国。这便是诗人痛苦的故国之思。
第五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教学策略:为何选择“雕栏玉砌”,而不是选择其他,这样一个需要学生解释、推理的问题,训练的是学生的解释推断能力,培养的是学生的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问题情境:他为何选择“雕栏玉砌”?而不选择其他的景物?如:小草、野花等等?
提示:因为这是李煜曾经最熟悉的地方,这里,留下他无数次的欢歌笑语,留下他星步如飞的足迹,留下他美好的回忆,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自己。亦是自己皇权和尊严的象征。
问题情境:“应犹在”,推测这些应该还在,后一句“朱颜改”是什么?
提示:
A.词人的容颜、地位、身份、人生境遇、感受等
B.世事的改变,故国的改变。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依旧,而人去不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都在,永恒不变,而往事已非,故国不堪,朱颜已改,在对比中,一种回忆,一种凄楚,弥漫开来,夜夜难眠。
问题情境:“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叹惋口气,是对“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第六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科能力:发散创新能力
从“愁”出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还有哪些带有“愁”的句子,训练的是学生的发散创新能力。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夸张。水多流急、汹涌浩荡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且连绵无绝。
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
此时,我们已能充分地感受到那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心扉的愁情,此情奔流不息,汪洋恣肆,无尽无休。使抒情达到了极致。正可谓,怎一个愁字了得?此为——亡国之恨。
拓展延伸:你能说出一些写“愁”的诗句吗?
【多媒体展示】
其他写“愁”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愁无法抑制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愁多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愁的绵长
师: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南唐故都金陵即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宗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而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三、板书设计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