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8: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涉江采芙蓉》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静女/《诗经·邶风》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5.古诗词曲中常见意象 6.古诗文常用典故
【课文内容分析】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诗。羁旅行役诗的最主要情感表达就是游子思乡或者思妇怀人。
在这首诗中,既有描写思妇的诗句,也有描写游子的诗句。
我们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采芙蓉的女子,那么诗歌的前四句便是实写。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采芙蓉,想起远行的恋人。而由“所思在远道”自然过渡到后文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上,所写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为太想那个人,于是就望着远道出神,想象着那个人在环顾望乡,也在想着她——这就是虚写。同样,我们也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实写,而前面女子的动作、行为就是虚写,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于是想象(或者回忆)女子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
这种想念对方却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曲笔去想象,从对方入笔,想象对方想自己的写法就是我们虚写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悬想,也叫对写。对写在《诗经·卷耳》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也被后世的诗人经常用在相思怀人类的诗歌中。这一手法的使用,会加大读者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意境,有诗从对面飞来的效果,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深沉、更强烈。
【学情整体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先诵读,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填空题,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感受含蓄——对诗歌进行创造性品读,认识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
延读诗歌,拓展提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篇教学设计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本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对话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讨论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学策略:两种教学导入,一个是以通过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语引入,另一个从屈原的名句入手,引出“离愁别绪”的基调,再引入本课,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辅助角色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应用交际的能力。
导入语一:
师: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展示】
《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导入语二: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设计意图:无论是钟嵘的文学批评,还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离愁别绪,都是对文学的一种鉴赏,以这种形式导入,有利于提升学生批判赏析的学科能力,及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古诗,诵读是重要的手段。读是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的最直接途径。老师先来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教师诵读《涉江采芙蓉》)现在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两遍。读完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现在,请根据你的理解来做一个填空题。
教学策略:老师先做诵读示范,然后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诵读环节,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领会与理解,此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填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多媒体展示】
诗歌理解
这是一首( )的诗。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特点、阅读感受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说明,合理即可。
预设:
内容: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两人相思
情感:忧伤、哀怨……
语言:含蓄、蕴藉、朴素、平淡;
阅读感受:美好的,动人的,引人思考的……
(此环节为诵读感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内容、语言等。)
(二)品读诗歌,感受含蓄
教学策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歌,从而生发出多元的创造性解读,最后认识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大家的解读如此丰富和多元,是因为选择的视角不同。如果站在游子的视角,写的就是思乡的忧伤;而如果站在思妇的角度,就是怀念远人的哀怨。一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个,你觉得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游子,还是思妇呢?诗歌八句都是写游子(或思妇)的吗?
明确:若前面四句思妇怀人为实,则后面游子望乡为虚,是家中思妇想象她牵念的游子在遥望家乡,想念着她;若后面游子望乡为实,则前面四句思妇采芙蓉思远人为虚,是远行游子念及故园时想象(或回忆)的一个画面……
【多媒体展示】
悬想(对写)
悬想,也叫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含蓄蕴藉,有“诗从对面来”的效果。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唐诗、宋词中均有使用。
请说明一下《月夜》中是如何表现“对写”手法的。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品读诗歌,探讨交流,认识“对写”这种手法,体会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同时也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三、板书设计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