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三国志·庞统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三国志·庞统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21: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三国志·庞统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璋既不武径袭成都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庞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弱冠往见徽 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
B.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C.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图:谋划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
B.庞统足智多谋。刘备与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庞统一口气向刘备提出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
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有过错。
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围攻雒县,被流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
4.把文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5.庞统才华得以施展的外在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于树下,共语白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庞统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借指高官,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
C.功曹,亦称功曹史,官名,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侯,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
B.庞统足智多谋。刘备和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时,庞统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
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然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错,不向刘备道歉。
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进军围攻雒县,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2)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日:"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日:"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 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庞统传》
10.对下列句子申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 "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屡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又喜将军之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吾属今为之虏矣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
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障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参考答案:
1、D “推辞”错误。结合“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饮食自若”分析,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应该译为认错,道歉,谢罪。句意: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
2.A“璋既还成都”中“成都”是“还”的宾语,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
“大军”为“卒至”的主语,不宜断开,排除B项。
句意: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
3.C “直言自己没有错”分析错误,原文为“统对曰:‘君臣俱失’”,承认自己也有错。
4.(1)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援救,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
(2)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们请教。
5.(1)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的名声逐渐显著而被人知道。
(2)刘备的器重,为庞统才华的施展提供了机会。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6、A 句子可以翻译为: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
“璋既还成都”中“成都”是“还”的地方,不宜断开,排除C、D项。
“大军卒至”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意思是“大军突然来到”,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项。
7.B “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错误,应是居于首位的意思。
8.C “直言自己没错”分析错误,原文为“统对曰:‘君臣俱失’”,承认自己也有错。
9.(1)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
(2)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颍川人司马徽清名儒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夜里,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渐渐出名。后来郡府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地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刘备说:“刚来到别国境内,恩德威信还没有树立,这样做不行。”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强大的兵力,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向刘璋上表章进谏,让刘璋打发将军您回荆州。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这两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对您的离去感到高兴,估计必定会轻装来见您,将军您利用这个机会捉住他们,前去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就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撤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大军结合,慢慢再来图谋他,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就会陷入困境,不能长期这样。”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就杀了杨怀、高沛,回军攻向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设酒宴欢庆,对庞统说:“今天的盛会,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百姓在前后歌舞相送,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应该马上离席出去!”于是庞统不知所措地退了出去。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开始并不和刘备相看、道歉,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争论,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包围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作靖侯。
10、D “谢”:认错,道歉,谢罪
11.B
A、却,表转折;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动词,担任/ 表被动;D、介词,在/ 介词,对于
12.D 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13.C“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14、⑴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被攻打下来。(得分点:然、即、辄、句意各1分)
⑵征伐别人的国家却把这当做高兴的事,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