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莱西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17: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一生物月考题 2023.3.12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1.孟德尔创造性地运用“假说—演绎法”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进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自由组合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自交,F2出现了9:3: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提出假说”
B.依据假说可推断出F1能够产生数量和比例均相等的雌雄配子
C.假说能解释F1自交后F2出现了9:3:3:1的性2状分离比的原因,因此假说成立
D.“若假说成立,则F1测交时子代会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
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自由组合的过程
C.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且I、Ⅱ桶小球总数也必须相等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3.某雌雄异株植物的叶形有宽叶和窄叶,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且隐性花粉有50%不育。现有基因型为AA:Aa=1:2的雄株,将其与窄叶雌株杂交,得到F1,再让F1随机交配得到F2,则F2中宽叶与窄叶植株的比值为
A.5:4 B.16:9 C.26:9 D.7:2
4.如图表示某种植物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图甲、乙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则不遵循遗传定律
5.已知小麦的抗旱对敏旱为显性,多颗粒对少颗粒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颗表现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1:1:2,若让这棵植株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
A.9:3:3:1 B.24:8:3:1 C.22:5:5:4 D.20:5:5:2
品系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值
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
F1 乙 1 2 2 2
乙 F1 1 1 1 1
6.现用某野生植物甲(AABB)、乙(aabb)两品系作亲本杂交得F1,F1的测交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测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F1自交得到的F2有9种基因型
B.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不能受精
C.F1自交后代F2中重组类型的比例是3/7
D.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7.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后代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B.后代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C.后代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后代分离比为9:3:3,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8.利用显微镜观察某动物(2n=22)精巢的临时装片,下列观察到的现象与做出的推测不匹配的是
选项 观察到的现象 推测
A 11个四分体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2条
B 同源染色体相应片段交换 该细胞形成的配子种类一定增加
C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核DNA数等于染色体数目
D 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移向两极 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9.研究人员对某动物(2n)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是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细胞内含有染色体数为4n
B.图1细胞可对应图2中的a、c两种细胞类型
C.图2中b→d、d→c两者变化的原因不同
D.b、d、e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
10.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表现为红绿色盲的男孩,原因可能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出现了异常(图中b为红绿色盲基因)。该异常过程的示意图是
A.B.C. D.
11.已知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比例为Ab∶aB∶AB∶ab = 4∶4∶1∶1,该植物进行自交,其后代出现的双显性纯合体的比例为
A.1/16 B.1/64 C.1/100 D.1/160
12.摩尔根将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性突变体进行杂交实验时,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
A.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红眼,雌雄比例1:1
B.F1雌性与白眼雄性测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
C.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
D.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红眼全部雌性
13.某种二倍体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存在斑翅与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桃色眼与黑色眼(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为了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小组选择斑翅桃色眼雌性昆虫与正常翅黑色眼雄性昆虫杂交,得到F1代雌性昆虫为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1∶1,雄性昆虫为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1∶1,F1相互交配产生F2,得到F2中正常翅黑色眼∶正常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斑翅桃色眼=2∶3∶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翅型中的斑翅属于隐性性状
B.BB纯合时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且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
C.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
D.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
14.某科研小组利用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P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A.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若要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AaBb、aabb
C.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7/13
D.甲品种水稻的基因型是Aabb,乙品种水稻的基因型是aaBB
15.某种鸟类(ZW型)的翅膀羽毛红色(D)对灰色(d)为显性,羽毛有条纹(R)对无条纹(r)为显性,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一只灰色有条纹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rZd的配子均占1/4 B.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16
C.F1中无条纹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红色无条纹的概率为7/16
D.F1中红色有条纹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灰色有条纹的概率为1/9
16.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现有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一对亲本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蝇为灰身∶黑身=3∶1,雄蝇为灰身∶黑身∶深黑身=6∶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果蝇的灰身基因是B B.基因R使黑身果蝇体色加深
C.亲本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 D.F2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占5/6
17.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①连续自交、②随机交配、③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④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要尽快获得AA纯种小麦,③比④更慢
B.曲线Ⅱ的F3和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相等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产生A和a的配子比例始终相等
18.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1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3植株和F2植株
19.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某科研所进行遗传实验,操作如下图。假定所有的植株都能成活,理论上收获的F4中黄子叶的比例为
A.9/16 B.7/16 C.5/8 D.3/8
20.如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已知甲病正常人群中携带者占1/3,且含甲病基因的雄配子半数致死,雌配子正常;其中Ⅰ1所生女儿一定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Ⅱ8体细胞可同时含有2个甲病基因和2个乙病基因
B.Ⅲ10和人群中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88
C.若Ⅱ5和Ⅱ6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21号染色体为三条)的乙病小孩,可能Ⅱ6在MⅡ出现异常
D.Ⅱ6与Ⅲ1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且可能都含有来自Ⅰ2的甲病基因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5分,每题3分,漏选仅得1分,其他不得分)
21.某二倍体生物的某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正常条件下,让一对具有该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由F1自交获得F2。假设没有任何变异发生,下列对杂交结果的推测,一定与实际杂交结果相符的是
A.F1的表现型与某个亲本的一定相同
B.F1中的个体都为杂合子
C.F2不一定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D.F2的表现型之比为3:1
22.膜翅目的小茧蜂没有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其X染色体有三种不同的类型:X1、X2、X3。在自然状态下,小茧蜂的性别决定和蜜蜂的相似,二倍体为雌蜂,单倍体为雄蜂。人工培育可使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都为二倍体,这种二倍体小茧蜂的性别由X染色体是否杂合决定:纯合受精卵发育为雄蜂,杂合受精卵发育为雌蜂。某人工群体中,雄蜂组成为X1X1:X2X2:X3X3=1:1:1,雌蜂组成为X1X2:X2X3:X1X3=1:1:1。让该群体中的雌蜂和雄蜂随机交配。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群体中卵细胞的性染色体类型及比例为X1:X2:X3=1:1:1
B.性染色体为X1的卵细胞与性染色体为X1的精子数量比为1:1
C.若全部卵细胞进行受精,则子代雄蜂中X1X1、X2X2、X3X3各占1/3
D.若大部分卵细胞进行受精,少部分卵细胞直接发育,则子代雌蜂中X1X2占1/3
23.下面甲图为某动物的一对性染色体简图。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区段(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区段(II1和II2片段)。乙图为该动物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中①可以代表人类Y染色体
B.II1和II2片段属于性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所以II1和II2片段上均不存在等位基因
C.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乙图中 ABC肯定不属于II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
D.甲图中同源区段Ⅰ片段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24.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蜜蜂长绒毛对短绒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雄蜂中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雄蜂的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B.亲本雌蜂性状为黑色长绒毛,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C.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
D.蜜蜂体色和绒毛长短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25.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本性状的表现型不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B.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非甜与非甜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F2中的白色籽粒自然条件下种植,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8/49
三、综合题(共45分)
26.某多年生植物的宽叶和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R、r控制。用两种纯合植株杂交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 F2
宽叶红花 宽叶红花 宽叶白花 窄叶红花 窄叶白花
宽叶白花(♀)×窄叶红花(♂) 98 102 61 63 20
宽叶白花(♂)×窄叶红花(♀) 101 103 62 61 21
(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上,原因是
(2)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研究小组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
假说一: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为 。
假说二:F1中某种____基因型的花粉不育。
(3)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检验两种假说(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
(4)如果假说二成立,则F2中宽叶红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如果假说一成立,用F2中宽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白花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
27.果蝇的体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其中A/a位于2号常染色体上。已知A、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黑体色,其余皆为灰色。研究者为了确定B/b所在的染色体(不在Y染色体上),利用一对灰色果蝇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黑色。
(1)研究者选择的一对灰色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为确定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研究者将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统计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①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可说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可说明B/b基因位于其它常染色体上;
③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可说明B/b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2)若实验结果证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何通过杂交实验将上述F2中纯合的黑色雌性果蝇品系筛选出来。请写出筛选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某二倍体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图甲细胞取自该动物的某一器官,图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比值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动物为雌性个体,与图甲细胞一起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结束后,最终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若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则产生甲的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4个精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图甲可对应图乙的____________段,图乙中。c点时细胞内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为____________。
(3)已知胸苷(TdR)双阻断法可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下图中G1、S、G2、M期依次为8h、6h、4h、1h。某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方法来同步化细胞周期,实验过程如下:
①阻断I:将连续分裂的动物细胞培养在含有过量TR(DNA复制抑制剂)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不短于____________h;才能使细胞都停留在图b所示的S期。
②解除: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时间应控制在6h至13h之间,才能继续进行第二次TdR的阻断,原因是____________。
③阻断Ⅱ:处理与阻断I相同。经过以上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____________,从而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
参考答案:
1.D
【分析】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①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②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③F2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9:3:3:1。
【详解】A、“为什么F2出现了9:3:3: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不是其提出的假说的内容,A错误;
B、依据假说推断,F1能产生数量比例为1:1的两种雌配子和数量比例为1:1的两种雄配子,而一般情况下雄配子数目多于雌配子,B错误;
C、孟德尔的假说能演绎F1自交后F2出现了9:3: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并没有证明假说成立,假说需要测交实验进行验证,C错误;
D、“若假说成立,则F1测交时子代会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D正确。
故选D。
2.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Ⅲ小桶中含有A和a的两种小球,Ⅳ小桶中含有B和b的两种小球,乙同学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A正确;
B、I、Ⅱ小桶中含有D和d的两种小球,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的是分离定律的过程,将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受精作用的过程,B错误;
C、小桶内两种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I、Ⅱ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I、Ⅱ桶小球总数不一定相等,C错误;
D、预测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应为DD:Dd:dd=1:2:1,乙同学的实验结果应为AB:Ab:aB:ab=1:1:1:1,故统计的Dd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25%,D错误。
3.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A与Aa雄株与窄叶雌株杂交得F1。因隐性花粉有50%不育,1/3AA与2/3Aa产生的雄配子为A:a=(1/3+2/3×1/2):2/3×1/2×1/2=4:1,窄叶雌株产生的雌配子为a。
【详解】由分析可知,亲本杂交产生F1有两基因型Aa和aa,比例为4:1;F1再进行随机交配得到F2。F1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A:a=(4/5×1/2):(1/5+4/5×1/2)=2:3,雄配子比例为A:a=(4/5×1/2):(1/5×1/2+4/5×1/2×1/2)=4:3,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宽叶植株为4/7×2/5+4/7×3/5+3/7×2/5=26/35,窄叶植株为3/7×3/5=9/35,二者比例为26:9,ABD错误,C正确。
4.A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可知:甲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丁中,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
B、丁的基因型是YyDd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是ydr和YDr,则自交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可以产生YDr、Ydr、yDr和ydr四种配子。则自交后代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错误;
C、图甲基因型Yyrr、图乙基因型是YYRr,不论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都产生比例是1:1的两种类型的配子,因此不能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遵循遗传定律,但属于特例,D错误。
5.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详解】由题意可知小麦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颗表现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1:1:2,说明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可育配子AB:Ab:aB:ab=2:1:1:2。若让这棵植株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2/6×2/6+2/6×1/6×2+2/6×1/6×2+2/6×2/6×2+1/6×1/6×2):(1/6×1/6+1/6×2/6×2):(1/6×1/6+1/6×2/6×2):(2/6×2/6)=22:5:5:4。
6.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野生植物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
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能产生四种配子,即AB、Ab、aB、ab。根据表格,F1作父本与aabb个体杂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而aabb个体只能产生ab一种配子。故F1产生的花粉及比例为AB:Ab:aB:ab=1:2:2:2。F1做母本与aabb杂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故F1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1:1:1:1。
【详解】A、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A正确;
B、根据分析,F1产生的花粉及比例为AB:Ab:aB:ab=1:2:2:2,由此可见,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B正确;
C、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为
雄配子雌配子 AB A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重组类型为A_bb、aaB_,所占比例为+++++=,C正确;
D、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7.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
【详解】A.后代分离比为6:3:2:1,与A_B_:A_bb:aaB_:aabb=9:3:3:1对照可推测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A正确;
B.后代分离比为5:3:3:1,只有双显中死亡四份,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导致双显性状中少4份,B正确;
C.由于子二代A_B_:aaB_:A_bb:aabb=7:3:1:1,与9:3:3:1相比,A_B_少了2,A_bb少了2,最可能的原因是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C正确;
D.后代分离比为9:3:3,没有出现双隐性,说明aabb的合子或个体死亡,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致死现象对性状偏离比的影响,学会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性状偏离比出现的原因。
8.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
【详解】A、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个四分体,观察到细胞中含有11个四分体,说明该动物细胞的含11对同源染色体,共22条染色体,A正确;
B、如果原来的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纯合子,同源染色体相应片段交换,但形成的配子仍然只有一种,配子的种类数不一定增加,B错误;
C、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说明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即核DNA数等于染色体数目,C正确;
D、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移向两极,说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该细胞处于减Ⅰ后期,精巢内该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9.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A、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故图1细胞可对应图2中的a,但不能与c对应,B错误;
C、b→d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而d→c是因为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变为染色体,两者变化的原因不同,C正确;
D、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e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故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D正确。
10.A
【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正常的夫妇能生下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且表现为红绿色盲,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男孩基因型为XbXbY,男孩的患病基因来自其母亲。
【详解】A、男孩的患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说明其母亲次级的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二次过程中含有Xb的两条染色体都分配到卵细胞中,该卵细胞与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生出XbXbY的男孩,A正确;
B、应是男孩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B错误;
C、应是男孩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C错误;
D、应该是男孩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以及减数分裂过程,熟识减数分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11.C
【分析】根据AaBb产生四种配子Ab∶aB∶AB∶ab = 4∶4∶1∶1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AB和ab的原因是交叉互换。
【详解】AaBb产生四种配子Ab∶aB∶AB∶ab = 4∶4∶1∶1,雌雄配子中AB的比例均为1/10,故双显性纯合子AABB占1/10×1/10=1/100。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2.C
【分析】1、假说演绎法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红眼,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F1雌性与白眼雄性测交,后代出现白眼,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红眼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亲代雌性斑翅桃色眼与雄性正常翅黑色眼杂交,F1雄性全为斑翅,与母本的翅型相同,雌性全为正常翅,与父本的翅型相同,说明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桃色眼:黑色眼=1:1,且在雌雄中比例相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F2中黑色眼:桃色眼=4:6,即2:3,不符合1:1的比例,说明黑色眼为显性性状,且存在BB纯合致死现象,黑色眼基因型为Bb,桃色眼基因型为bb。
【详解】A、由分析可知,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B纯合致死,则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该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BbXAXA、BbXAXa、BbXAY,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亲本雌性斑翅桃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Xa,亲本雄性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Y,F1中雌性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Xa,雄性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Y、BbXaY,F1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bbXaY,D错误。
14.B
【分析】分析题表: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的一半出现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的一半出现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甲品种水稻的基因型是Aabb,乙品种水稻的基因型是aaBB,B正确;
C、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 2/13-4/13=7/13,C正确;
D、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要使后代雄性不育株A_ _bb 的比例最高,可确定其中一个亲本全部产生b的配子,则亲本之一的基因型一定是aabb,另一亲本能产生A的配子,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错误。
15.D
【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生一种含有Z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两种雌配子,即含有Z的卵细胞和含有W的卵细胞,且比例为1:1,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W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Z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一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一只灰色无条纹个体杂交,雄鸟中灰色无条纹个体占1/8(1/2×1/4),可推测出毛色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RrZDZd×RrZdW。
【详解】A、一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一只灰色无条纹个体杂交,雄鸟中灰色无条纹个体占1/8(1/2×1/4),可推测出毛色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RrZDZd×RrZdW,亲本产生r和Zd的概率均为1/2,因此产生rZd的概率为1/4,A正确;
B、F1 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4×1/2×1/2=3/16,B正确;
C、F1中无条纹个体随机交配,无条纹个体基因型都为rr,随机全部为无条纹,只需要考虑羽毛颜色,ZDZd:ZdZd:ZDW:ZdW=1:1:1:1,雄配子ZD:Zd=1:3,雌配子ZD:Zd:W=1:1:2,后代ZDZD+ZDZd+ZDW=1/16+2/16+4/16=7/16,C正确;
D、F1中有条纹个体1/3RR,2/3Rr,随机交配产生有条纹个体概率为8/9,红色杂交后代出现红色个体的概率为7/16,灰色个体为9/16,后代灰色有条纹个体为8/9×9/16=1/2,D错误。
16.B
【分析】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算出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A、由题意知,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是显性,基因是B、A正确;
B、根据“题意,F2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雄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雌性是BbXRXr,根据后代雌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雄果蝇是BbXRY,则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结合F2中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分析,灰身的基因型为BBXRY、BbXRY、BBXrY和BbXrY,黑身的基因型为bbXRY,深黑身的基因型为bbXrY,则基因R没有使黑身果蝇体色加深的作用,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亲本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C正确;
D、子一代雌性是BbXRXr,根据后代雌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雄果蝇是BbXRY,则F2中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XR、BbXRXr,比例为 ++,D 正确。
故选B。
【点睛】根据表现型及比例反推相关基因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A
【详解】试题分析: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型频率都是1/2,所以I和IV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I是②随机交配的结果,IV是①自交的结果。曲线II和III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因为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2/3(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2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后代是4/9AA+4/9Aa+1/9aa,淘汰掉aa,则F2是1/2AA+1/2Aa,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曲线II是④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III是③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
要尽快获得AA纯种小麦,应选择连续自交并淘汰aa最快,结合分析可知,即③比④更快,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曲线Ⅱ是④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F3中Aa的频率为2/5,曲线Ⅲ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2/5,B正确;曲线IV是自交的结果在Fn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的数值是1-(1/2)n –(1-(1/2)n-1)= (1/2)n ,C正确;曲线Ⅰ和Ⅳ随机交配和连续自交,各子代产生A和a配子的比例都不会改变,D正确。
18.B【分析】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的发育)阶段完成于母本体内,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基因来自于父本和母本双方;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其基因仅来自母本一方,所以子代胚的性状(如子叶颜色)在母本植株上即可观察到,而种皮的颜色要在下一代植株上才能体现出来。
【详解】豌豆的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亲本杂交后所结种子的种皮基因型应与其母本一致,所以要表现出F2代种皮的性状,必须等到F2种子种下后,长成植株(F2代植株),再结出种子(即F2代子代),才能体现出来;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F2子叶的性状在母本(F1代植株)结出种子(种皮是F1代,胚是F2代)时就能够体现出来,B正确。
19.A
【分析】豌豆属于某闭花授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设用字母D/d表示),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设用字母Y/y表示),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详解】由题意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子三代、子四代淘汰的是矮茎豌豆,没有淘汰黄色或绿色豌豆,黄色或绿色豌豆在高茎与矮茎中的分布比例是相同的,因此解答只需将子一代的黄色子叶连续自交三代即可,理论上收获的F4中绿子叶的比例为{1-(1/2)3}/2=7/16,则黄子叶的比例为1-7/16=9/16。
故选A。
20.D
【分析】分析甲病:根据Ⅱ5、Ⅱ6→Ⅲ10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甲病正常人群中携带者Aa占1/3,那么AA占2/3,含甲病基因a的雄配子为a占1/2×1/3=1/6,A占5/6,又由于雄配子a中一半致死,所以致死的a占1/12,存活的a也占1/12,所以在存活的配子中A:a=10:1。
分析乙病:根据Ⅰ1所生的女儿一定携带乙病病致基因,且乙病属于伴性遗传病,因为患病男性的X染色体肯定会遗传给他的女儿。由于Ⅰ1是乙病患者,其女儿Ⅱ6表现为正常,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Ⅲ13基因型为aaXbXb,可推出正常女性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其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同时含有2个甲病基因a和2个乙病基因b,如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A正确;
B、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Ⅲ10患甲病的女性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或1/2aaXBXb,由于人群中甲病男性携带者为AaXBY占1/3,含甲病基因a的雄配子为a占1/2×1/3=1/6,又由于雄配子a中一半致死,所以致死的a占1/12,存活的a占1/12,那么A占10/12,所以在存活的配子中A:a=10:1,说明男性产生a的精子概率为1/11,所以后代出现aa的概率为1/11;乙病出现的概率为1/2×1/4=1/8,因此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11×1/8=1/88,B正确;
C、若Ⅱ5和Ⅱ6生一个特纳氏综合征的乙病小孩(XbXbY),因为Ⅱ5没有患乙病,所以可能Ⅱ6在MⅡ(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个Xb都移向了卵细胞,形成了具有两条Xb的卵细胞,C正确;
D、由分析可知,Ⅱ7的基因型为AaXbY,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含甲病基因的雄配子半数致死,所以致死的a占1/4,存活的a占1/4,存活的A占1/2,所以在存活的雄配子中A:a=2:1;Ⅱ8产生A的卵细胞概率为1/2,产生a的卵细胞概率为1/2,则Ⅲ12的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2×2/3+1/2×1/3=1/2,AAXBXb的概率为1/2×2/3=1/3,故Ⅲ12的基因型AaXBXb和AAXBXb的比例为3:2,而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故Ⅱ6与Ⅲ1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3/5,D错误。
故选D。
21.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对纯合亲本杂交(DD×dd),获得的F1一定为杂合子(Dd),F1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其中个体基因型DD:Dd:dd=1:2:1,性状表现要看D对d是否完全显性,若完全显性,则为3:1;若为不完全显性,则为1:2;1(即DD和Dd的表现型不同)。
【详解】A、若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不是完全显隐性关系,则F1表现型与两个亲本不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意,纯合亲本杂交,F1中的个体一定为杂合子,故B符合题意;
C、由于亲本是一对先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1(杂合子)自交,F2一定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若为不完全显性,则F2中也可能会出现1:2:1表现型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22.ACD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雌蜂中,X1X2:X2X3:X1X3=1:1:1,因此卵细胞的性染色体类型及比例为X1:X2:X3=1:1:1,A正确;
B、卵细胞数量远低于精子数量,B错误;
CD、若全部卵细胞进行受精,则子代中X1X1、X2X2、X3X3、X1X2、X2X3、X1X3各占1/6,即雄蜂中X1X1、X2X2、X3X3各占1/3,雌蜂中X1X2、X2X3、X1X3各占1/3,CD正确。
故选B。
23.C
【分析】甲图分析:①是Y染色体,②是X染色体。乙图分析: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可能是伴Y遗传,据此答题。
【详解】A、人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小,甲图中①不可能是人类的Y染色体,A错误;
B、II2片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上存在等位基因,B错误;
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D错误。
故选C。
24.ABC
【分析】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设长绒毛、短绒毛用C、c表示、体色褐色、黑色用H、h表示,子代雄峰的基因型为hC和hc,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由此推知亲本蜂王的基因型为hhCc,雄峰的基因型为HC。
【详解】A、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雄蜂的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A 正确;
B、由于后代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说明亲本雌蜂为黑色长绒毛可以产生两种卵细胞,B正确;
C、由于后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说明亲本雄蜂为褐色长毛绒,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C正确;
D、伴性遗传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引起的性状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不属于伴性遗传,D错误。
故选ABC。
25.BCD
【分析】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B/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
【详解】A、根据F2性状分离比可知,F1为AaBbCc,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故亲本表现型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A错误;
B、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是9:3:3:1的变形,说明紫色与白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F非甜:甜=3:1,据此可知,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且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F1为AaBbCc,F2中的白色籽粒有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为:2/7Ab、3/7ab、2/7aB,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A_B_)的比例为2/7×2/7+2/7×2/7=8/49,D正确。
故选BCD。
26. 常染色体 亲本杂交,正反交结果相同 5︰3︰3︰1 AaRR、AARr AR 以F1宽叶红花做父本与F2窄叶白花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统计比例子代出现宽叶白花︰窄叶白花︰窄叶红花=1︰1︰1 AaRr︰AaRR︰AARr=3︰1︰1 1/16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Rr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R_(1AARR、2AaRR、2AARr、4AaRr)∶A_rr(1AArr、2Aarr)∶aaR_(1aaRR、2aaRr)∶aarr=9∶3∶3∶1。
【详解】(1)题中正反交结果相同,且F2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2∶61∶63∶20,约等于5∶3∶3∶1,为9∶3∶3∶1的变式,显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2∶61∶63∶20,约等于5∶3∶3∶1,据此作出两种假说,假说一,基因型为A_R_个体有致死基因型,仅基因型为AaRR、AARr致死能得到5:3:3:1,第二种假说为某种基因型的雄配子不育,即存在双显性的配子(AR)致死。
(3)假说二是基因型为AR的配子死亡,则AaRr只能产生Ar∶aR∶ar=1∶1∶1三种基因型的配子,将其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应只表现出三种表现型,具体方案为:以F1中的宽叶红花作为父本与F2中的窄叶白花测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并统计比例。若测交实验中子代出现宽叶白花∶窄叶白花∶窄叶红花=1∶1∶1(子代不出现宽叶红花),则假说二成立。
(4)正常条件下,子二代宽叶红花的基因型9A_R_,分别是1AARR、2AaRR、2AARr、4AaRr,如果假说二成立,每一种基因型都缺少1,则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AaRr=1∶1∶3;如果假说一成立,宽叶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1∶4,AARR自交后代都是AARR,占总数的1/5,4/5AaRr自交,由于AaRR、AARr死亡,则窄叶白花的比例是aarr=4/5×1/12=1/15。
【点睛】熟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异常比例出现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27.(1) AAbb×aaBB或aaXBXB×AAXbY 黑色雌蝇:黑色雄蝇:灰色雌蝇:灰色雄蝇=6:3:2:5 无论雌雄果蝇,黑色:灰色=9:7 无论雌雄果蝇,黑色:灰色=1:1
(2)选用F1代黑色雄果蝇与其杂交,若后代均为黑色,则确定其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灰色则为杂合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
已知A、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黑体色(A_B_或A_XB_),其余皆为灰色(A_bb、aaB_、aabb或A_Xb_、aaXB_、aaXb_)。研究者为了确定B/b所在的染色体(不在Y染色体上),利用一对灰色果蝇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黑色(A_B_或A_XB_),故推测亲代灰色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XBXB×AAXbY。
一对灰色果蝇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黑色,将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统计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为AaXBXb、AaXBY,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AaXBXb×AaXBY→F2为黑色雌蝇(A_XBX-):黑色雄蝇(A_XBY):灰色雌蝇(aaXBX-):灰色雄蝇(A_XbY、aaXBY、aaXbY)=(3/4×1/2):(3/4×1/4):(1/4×1/2):(3/4×1/4+1/4×1/4+1/4×1/4)=6:3:2:5。
若B/b基因位于其它常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AAbb×aaBB→F1为AaBb,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无论雌雄果蝇黑色(A_B_):灰色(A_bb、aaB_、aabb)=(3/4×3/4):(3/4×1/4+1/4×3/4+1/4×1/4)=9:7。
若B/b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AAbb×aaBB→F1为AaBb,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无论雌雄果蝇黑色(AaBb):灰色(AAbb、aaBB)=(2×1/2×1/2):(1/2×1/2+1/2×1/2)=1:1。
(2)若实验结果证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上述F2中黑色雌性果蝇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将纯合的黑色雌性果蝇品系筛选出来,可以选用F1代黑色雄果蝇AaXBY与其杂交,若后代均为黑色,则确定其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灰色则为杂合子。
28.(1) ab AB、AB 、ab 、ab
(2) cd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
(3) 13 保证被TdR阻断在S期的细胞完全越过S期,且分裂最快的细胞还不能再次进入S期 G1/S期交界处
【分析】分析图甲,结合“基因型为AaBb”可知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1)若该动物为雌性个体,与图甲细胞一起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aabb)在分裂结束后,最终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若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则产生甲的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4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AB 、ab 、ab。
(2)图甲可对应图乙的cd段,图乙中c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者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为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
(3)①阻断I:将连续分裂的动物细胞培养在含有过量TR(DNA复制抑制剂)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不短于8+4+1=13h;才能使细胞都停留在图b所示的S期。
②解除: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时间应控制在6h至13h之间,才能继续进行第二次TdR的阻断,原因是保证被TdR阻断在S期的细胞完全越过S期,且分裂最快的细胞还不能再次进入S期。
③阻断Ⅱ:处理与阻断I相同。经过以上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从而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