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练习 第12课《石钟山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练习 第12课《石钟山记》(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21:50:18

文档简介

第12课《石钟山记》课时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一部分:文言基础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敲鼓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D.自以为得其实 实:指事情的真相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方心动欲还
B.自以为得之矣
C.空中而多窍
D.与风水相吞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事不目见耳闻
D.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得双石于潭上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而大声发于水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世所以不传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 ”;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 ”,颇耐人寻味。
(2)《石钟山记》中,李渤浅陋之处表现在: , 。
(3)《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外,还在于“ ”,“ ”。
(4)苏轼描摹绝壁旁千尺高巨石样子的句子是: , 。
(5)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 , 。
(6)《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作原因的两句是: , 。
第二部分:阅读提升练习
(一)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完成7-10题。
7、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状。磬是用玉或石磨制的;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指水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与郦道元看法相近,但描述更为详尽。至于李渤的看法,苏轼是嗤之以鼻的。
B.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都是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至壁下察之悟出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C.郦道元记叙得太简略,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D.本文描写生动,特别是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情境。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0、本文结构不像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结构。
(二)课外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3分)
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 、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他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 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但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 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 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
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通过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至 纷纷扰扰 泰然处之 寂寞
B.无所不至 纷繁芜杂 随遇而安 寂寞
C.无所不能 纷纷扰扰 随遇而安 空漠
D.无所不能 纷繁芜杂 泰然处之 空漠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不是那么自觉地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来
B.在文艺领域中,苏轼不是那么自觉地最早充分透露出来
C.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把它透露出来的
D.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第四部分:微写作
19、按要求写作。
《石钟山记》阐释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深刻哲理。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道理对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价值意义,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200字左右。
第12课《种树郭橐驼传》课时同步练习
答题卡
班级: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7 8 11 12 13 16 17
答案
非选择题
第6题: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第9题:
(1)
(2)
第10题:
第14题:
(1)
(2)
第15题:
第18题:
第19题:
200字第12课《石钟山记》课时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一部分:文言基础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敲鼓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D.自以为得其实 实:指事情的真相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方心动欲还
B.自以为得之矣
C.空中而多窍
D.与风水相吞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事不目见耳闻
D.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得双石于潭上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而大声发于水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世所以不传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 ”;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 ”,颇耐人寻味。
(2)《石钟山记》中,李渤浅陋之处表现在: , 。
(3)《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外,还在于“ ”,“ ”。
(4)苏轼描摹绝壁旁千尺高巨石样子的句子是: , 。
(5)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 , 。
(6)《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作原因的两句是: , 。
第二部分:阅读提升练习
(一)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完成7-10题。
7、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状。磬是用玉或石磨制的;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指水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与郦道元看法相近,但描述更为详尽。至于李渤的看法,苏轼是嗤之以鼻的。
B.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都是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至壁下察之悟出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C.郦道元记叙得太简略,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D.本文描写生动,特别是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情境。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0、本文结构不像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结构。
(二)课外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3分)
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 、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他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 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但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 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 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
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通过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至 纷纷扰扰 泰然处之 寂寞
B.无所不至 纷繁芜杂 随遇而安 寂寞
C.无所不能 纷纷扰扰 随遇而安 空漠
D.无所不能 纷繁芜杂 泰然处之 空漠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不是那么自觉地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来
B.在文艺领域中,苏轼不是那么自觉地最早充分透露出来
C.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把它透露出来的
D.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第四部分:微写作
19、按要求写作。
《石钟山记》阐释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深刻哲理。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道理对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价值意义,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200字左右。
第12课《种树郭橐驼传》课时同步练习
答题卡
班级: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7 8 11 12 13 16 17
答案
非选择题
第6题: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第9题:
(1)
(2)
第10题:
第14题:
(1)
(2)
第15题:
第18题:
第19题:
200字
第12课《种树郭橐驼传》课时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A(鼓:振动、激荡)
2、B(ACD均为古今异义)
3、D(ABC三项均表示转折关系;D表示并列关系)
4、C(C项与例句都是名作状;A名作动;B动词的使动用法;D形作名)
5、B(B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A定于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判断句)
6、(1)人常疑之;余尤疑之;(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4)水石相搏,声如洪钟;(5)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B(“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8、C(“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理解错误,应是“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9、(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10、本文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一开始提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这就为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从而总结全文。
11、A(句子的翻译是: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颖州地区成为灾害。)
12、A(“后者是干支纪年”错误,“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
13、C(“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误,巡视考场的是宦官,而非苏轼。)
14、(1)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访,察访;利害,利弊所在;以,按照;进止,进送或停止。)
(2)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究,推究;本末,原委;决,决开;胜,能承受。)
15、①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②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③心怀百姓减疾苦,④科学测量阻水患,⑤大局为重劝章惇。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见识都很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当前的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 ”章惇认为他说得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逸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宗即位,追赠苏轼资政殿学士,任用他的孙子苏符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
16、C(第一处,无所不至:意思是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无所不能:意思是样样都会,凡事都能办到。这里形容苏轼的才华,他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应用“无所不能”。第二处,纷纷扰扰:意思是指凌乱的样子。纷繁芜杂:是指多而杂乱,没有条理,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或者是事情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前面的修饰语是“世上”,用“纷纷扰扰”,不是形容文章。第三处,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随遇而安:指处于各种环境都能安心自在。这里形容苏轼面对各种环境都能安心自在,应用“随遇而安”。第四处,寂寞:孤独冷清。空漠:除了有寂寞之意,还包含有广阔、空虚之意,内涵更丰富。这里形容苏轼的人生,应有“广阔”之感,不仅仅是孤独冷清,应用“空漠”。)
17、D(上一句的主语是“这种喟叹”,这里不能暗换为“苏轼”,可以排除AB;“充分”修饰“透露”,可排除C项。)
18、示例: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可删除“通过”;二是成分赘余,删掉“中”;三是介词残缺,“却”后面应加“对”。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