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21 07: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耳和听觉
一 、选择题
1.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
2.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 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蝉鸣是通过翅膀振动振动产生的
3.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第 1 页(共 11 页)
(
A

) (
B

)
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跳动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第 2 页(共 11 页)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 水面水花四溅
D.用力敲打鼓面, 鼓面上的纸屑会跳起
5.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铁架台、乒乓球、细线、音叉和小锤完成了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 对于该实
验,下列说法中最不恰当的是( )
A.做实验时, 应该先将悬挂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与音叉贴紧, 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
B.在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该实验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听到声音证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6.以编钟为主演奏乐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远在商周时代就用编钟演奏了,所谓“编钟”是一列 大小不同的乐钟,按谱打击就可以演奏。乐钟的大小不同,主要影响声音的( )
A.音乐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7.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8. 如 图 所 示 , 有 关 声 现 象 的 实 验 中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9.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①声波;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10.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D.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二 、填空题
11. “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 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
12.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 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
第 3 页(共 11 页)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E、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13.2020 年 10 月 14 日上午 8 点,新昌县首届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暨江滨健步走活动在江滨公园隆重举 行,现场的干部职工引吭高歌《歌唱祖国》。如图是健步走时的部分画面。
(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2) 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三 、实验题
14.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 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 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 由表一可以得出: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 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白光
纸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2) 由表二可以得出: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3) 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 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
(
伞?
)。
四 、解答题
第 4 页(共 11 页)
15.如图在 8 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 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 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 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空 气柱”或“杯壁”) 的振动,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 若用嘴依次吹瓶口, 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 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空气柱” 或“杯壁”) 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 频率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 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 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第 5 页(共 11 页)
0.2.3 耳和听觉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 【分析】(1) 音调、响度、音色,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 减弱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A.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 在材质、 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 手指在弦上 的位置不断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 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 A 错误。
B、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故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故 B 错误;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 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 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D 正确。
故选: D。 2.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2)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 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故 A 错误;
B、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即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来控制噪声,故 B 错误;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 C 正确;
D、蝉是通过是通过腹部的发音器振动产生的, 故 D 错误。
故选: C。
3. 【分析】(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3)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4) 相同时间内, 振动的次数越多, 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 振幅越大。
第 6 页(共 11 页)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 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 C 错误;
(2) 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 故响度相同, 故 B 错误;
(3) 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 故 A 正确、D 错误;
故选: A. 4.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解答】解:A.在播音的扬声器上的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 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 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 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 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D、用力敲打鼓面, 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 【分析】(1)实验中用乒乓球被弹起这一现象反映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被弹起的乒乓球可以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体现了转换法的应用。实验证明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 人可以听到音叉发的声音, 靠的是气体进行传播。
【解答】解:A.实验中用乒乓球被弹起这一现象反映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实验时应该用悬挂着 的乒乓球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而不是实验前即贴紧, 故 A 错误;
B、被弹起的乒乓球可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在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故 B 正确;
C、实验证明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该实验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 C 正确; D、人可以听到音叉发的声音,靠的是气体进行传播,所以听到声音证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故 D 正确。
故选: A. 6.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 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由于编钟的大小不同, 被敲击时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也不同。
第 7 页(共 11 页)
故选: D。
7.【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的结构模式图:
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觉神经, ④是鼓膜。
【解答】解: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A 错误;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B 正确;
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C 错误; 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D 错误。
故选: B。
8.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 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真空不能传声;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由 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 明确声音的诸多实验中,分别是用来探究声音哪方面的知识(如产生、传播、特征等)。 【解答】解:
A.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探究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故 A 错误;
B、图乙正在发生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 件, 故 B 错误;
C、图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 C 正确; D、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锯条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 系, 故 D 错误。
故选: C。
9.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第 8 页(共 11 页)
(1)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2)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 内耳。
(3)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 感受器, 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 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 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 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 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 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 A. 10.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在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在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 B 不符合题意; 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故 C 不符合题意; D、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 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三个方面。
第 9 页(共 11 页)
【解答】解:“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 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 又没有阻 止声音的传播,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故答案为: 产生;传播。
12. 【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 弱噪声。
【解答】解:A.城市市区禁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E.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A;C、D;B、E。
13. (1) 响度(2) 传播过程中
【解析】(1)“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2) 岸边大量的树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三 、实验题
14. (1) 透过的色光
(2) 反射的色光
(3) 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阳光照射在伞上时, 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 来更红,瓜更好卖。
【解析】(1)根据表格一数据分析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2) 根据表格二确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3) 根据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1) 根据表格一可知, 绿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绿光,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那么得到结论: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2) 根据表二的数据可知,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 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那么得到结论:不透明物体 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3) 水果店卖西瓜时, 总喜欢撑起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 目的是: 阳光照射在伞上时, 只有红光 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 使瓜瓤看起来更红, 瓜更好卖。
四 、解答题
15. 【分析】(1)振动物体的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的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 敲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吹瓶口时, 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3) 往保温瓶内倒水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解答】解:(1)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 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 第 10 页(共 11 页)
大,越难振动, 音调越低。
(2) 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 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 音调越高。
(3)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位升高,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 频率越大, 音调越高,故 A 正确。
故答案为:(1) 瓶壁;低;(2) 空气柱; 大; 高;(3) A.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