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单元综合复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复习课。通过前2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能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能够绘制、解读复式条形统计图。本课主要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升。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通过具体的题目巩固应用,针对各知识点,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注重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本单元知识点,整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梳理本单元知识点,整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知识梳理 师:我们来复习平均数。 师: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 生2: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公式法 生1: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每组数中有两个(或多个)数据,需要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标明图例。 生2: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不同,其他都相同。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方便。 生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更直观、清楚、整齐美观、易于比较。 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充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概况本单元的内容。
环节二 综合练习 1.打字小组有两个小组,第一小组5人,1分钟共打字420个;第二小组6人,1分钟共打字492个。哪个小组的同学打字的速度更快? 2.下图是我国2006—2011年电话用户数统计图。 (1)哪年的固定电话用户最多?哪年的移动电话用户最多? (2)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请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3.聪聪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平均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聪聪在这10天里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汇报。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每分钟打字:420÷5=84(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每分钟打字:492÷6=82(个) 84>82 答:第一小组的同学打字的速度更快。 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汇报。 (1)2006年 2011年 (2)信息:移动电话用户数逐年增加。 问题:哪年的固定电话用户最少? 2011年 问题:哪年的移动电话用户最多? 2011年(答案不唯一) 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汇报。 (4×25+40×6)÷10 = 34(页) 答:聪聪在这10天里平均每天读34页。 分别对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巩固,题目不难,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三 拓展练习 1.一班有40名同学,二班有42名同学,三班有45名同学,开学又转来11名同学,怎样分才能使各班人数相等? 2.说一说,计算平均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3.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31,这三个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老师给出思路分析。 【思路分析】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就是三个数中间的那个数。先求出中间的数,再求最大的一个数。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40+42+45+11)÷3=46(名) 46-40=6(名) 46-42=4(名) 46-45=1(名) 答:给一班分 6 名同学,二班分 4 名同学,三班分 1 名同学就能使各班人数相等。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当我们用平均数来表示一些比赛的成绩时,如果在打分过程中某个评委因为个人因素出现高分或低分,就会削弱平均数对这组数据的代表性。因此在计算平均得分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是为了避免极大数据或极小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合理即可)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分析,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 231÷3=77 77+1=78 答:最大的一个是78。 拓展练习相比综合练习有一定提升,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 生2: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组数据不同的地方,很有用。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 布置作业 统计本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求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体重。 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双减”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