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杞人忧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杞人忧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1: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杞人忧天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一、导入新课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则中国古代的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预习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的短文,了解作者的背景材料,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把握文章。
  ①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②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③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好老师。 自读程序:
三、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四、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 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 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 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六、课堂小结
  其实,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也在所难免,如何更好的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七、作业布置
  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1、嘴和眼睛的对话
  2、树和斧子
  3、画笔和颜料
  4、蜜蜂与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