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形成(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6.2 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形成(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20:5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形成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2.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孕妇食用了较多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则会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耐药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耐药性是人类在使用抗生素时,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
D.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耐药性这种变异属于有利变异
3.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存在多种变异株。与原有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对人体的适应力更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相对稳定,但也会发生基因突变
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德尔塔毒株的出现,是人工选择导致新冠病毒进化的结果
D.德尔塔毒株的刺突蛋白在其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分泌到病毒表面
4.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5.过度繁殖是生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如果条件适宜,产生的大量后代会占满整个地球。下列关于过度繁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繁殖能力强的生物才具有过度繁殖能力 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
C.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 D.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6.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巧妙地接受了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适应环境产生的定向变异
B.“丁”字形雄蕊结构是鼠尾草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雌雄花蕊成熟时间不同不利于基因多样性的形成
D.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7.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完全否认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两者都认为物种和种群是一回事
9.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的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的脖子会越来越长
10.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减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11.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12.以下对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使不同性状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
B.可遗传变异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C.对于特定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相同的
D.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也能使有利变异积累
二、多选题
1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适应性形成的原因,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包括(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C.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同种个体间存在的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
B.A→B 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B→C 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15.长期使用杀虫剂,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下列生理过程与此过程相关的是( )
A.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杀虫剂对昆虫进行了选择
C.抗药性基因的遗传
D.昆虫主动向抵抗杀虫剂的方向进化
16.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如表:(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能 0
突变型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所致 B.链霉素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基因突变
C.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 D.S12蛋白结构改变使其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三、填空题
17.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作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8.某昆虫(性别决定为XY型)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同学将一只长翅雄性昆虫与一只残翅雌性昆虫杂交,子代均为长翅。(不考虑该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
(1)该同学据此得出结论,控制该昆虫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不可能位于细胞质中,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分析该实验可知,该昆虫的长翅对残翅为_____性,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判断该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环境中该昆虫残翅比较少见,但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该昆虫残翅较常见,原因是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占_____(填“优势”或“劣势”),说明不同环境中__________的方向可能不同。
19.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______,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分别表示为籼一籼,籼一粳,粳一粳),统计F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 ,结果如图1。可知籼一粳具有 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_____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一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于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一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lA1B1B1,粳稻为A2A2B2B2。Al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X粳稻产生F1、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育性的示意图,并用文字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克服籼一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一粳杂交种,过程如下图。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的配子不育。杂交过程连续多代回交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一粳杂交稻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第六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形成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对拉马克的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局限:缺乏证据,多为主观推测。
【详解】
A、 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
B、 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
C、 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符合题意;
D、 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孕妇食用了较多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则会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耐药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耐药性是人类在使用抗生素时,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
D.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耐药性这种变异属于有利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详解】
A、食用较多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对体内的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才能存活,A正确;
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B正确;
C 、基因突变发生在抗生素选择之前,C错误;
D、变异的冇利和冇害取决于环境,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具有抗药性属于有利变异,D正确。
故选C。
3.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存在多种变异株。与原有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对人体的适应力更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相对稳定,但也会发生基因突变
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德尔塔毒株的出现,是人工选择导致新冠病毒进化的结果
D.德尔塔毒株的刺突蛋白在其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分泌到病毒表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
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相对稳定,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是通过RNA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B错误;
C、先变异后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德尔塔毒株的出现,是由于新冠病毒变异,经人体选择后而形成的,C错误;
D、德尔塔毒株是RN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它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故选A。
4.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详解】
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5.过度繁殖是生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如果条件适宜,产生的大量后代会占满整个地球。下列关于过度繁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繁殖能力强的生物才具有过度繁殖能力 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
C.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 D.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D、达尔文认为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错误,D正确;
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繁殖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并产生后代,B正确;
C、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C正确。
故选A。
6.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巧妙地接受了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适应环境产生的定向变异
B.“丁”字形雄蕊结构是鼠尾草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雌雄花蕊成熟时间不同不利于基因多样性的形成
D.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
【详解】
A、蜜蜂的口器是不定向突变造成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适合采食花蜜的长口器个体被保留,A错误;
B、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
C、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成熟时间不同,可以避免自花受粉,增加了异花受粉的概率,有利于基因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
D、蜜蜂自身的特点适应鼠尾草特殊的“丁”字形雄蕊,鼠尾草为蜜蜂提供了花蜜,而蜜蜂又为鼠尾草进行了传粉,故它们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7.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对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选择,具有更多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生物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生物的这些特征都是生物表现型的不同方面。
故选A。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完全否认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两者都认为物种和种群是一回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②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④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的形成必要条件;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其局限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错误;
B. 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仍是自然选择学说,B错误;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正确;
D. 种群和物种是两个层次的概念,D错误;
故选C。
9.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的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的脖子会越来越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详解】
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
C、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错误。
故选C。
10.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减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天敌动物的捕食十分有利,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所谓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环境的适应,“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体现了刺猬适应的相对性。本题中强调的是刺猬被狐狸吃掉,说明的是适应的相对性。
故选B。
11.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详解】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
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
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12.以下对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使不同性状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
B.可遗传变异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C.对于特定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相同的
D.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也能使有利变异积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详解】
A、自然选择让适应环境的个体数逐渐升高,有更多的繁殖机会,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其个体数逐渐降低,故自然选择使不同性状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A正确;
B、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B正确;
C、对于特定性状的个体,在不同自然环境之中生存能力不同,自然选择方向不同,C错误;
D、自然选择让有利变异逐渐积累,适应不同的环境,有利于变异积累,D正确。
故选C。
二、多选题
1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适应性形成的原因,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包括(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C.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同种个体间存在的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3、局限性:限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其次注重个体的进化价值而忽视群体作用。
【详解】
A、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
B、达尔文对进化的解释仅在性状的水平上,没有从基因的水平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正确;
C、达尔文认为物种形成是渐变的,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C正确;
D、达尔文认为同种个体间的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D错误。
故选ABC。
1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
B.A→B 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B→C 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适应特定环境。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要变异,没有2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生物遗传性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变异有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之分。达尔文很重视不定变异,认为微小的不显眼的不定变异是经常发生的,不定变异比一定变异对新品种形成的作用更大。各种生物都处于生存斗争之中。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即具有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选择,不具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消灭,这就是淘汰。
【详解】
A、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所以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错误;
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正确;
C、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
D、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 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D正确。
故选AC。
15.长期使用杀虫剂,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下列生理过程与此过程相关的是( )
A.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杀虫剂对昆虫进行了选择
C.抗药性基因的遗传
D.昆虫主动向抵抗杀虫剂的方向进化
【答案】ABC
【解析】
【详解】
抗药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杀虫剂对变异起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不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正确;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抗药性基因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C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故选A、B、C。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点睛:长期使用杀虫剂,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昆虫中存在着抗药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使用杀虫剂后,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不抗药个体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抗药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很小,由于杀虫剂的长期使用,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不抗药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
16.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如表:(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能 0
突变型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所致 B.链霉素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基因突变
C.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 D.S12蛋白结构改变使其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为-P-K-K-P-,而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
【详解】
A、根据图形可知,核糖体S12蛋白改变,氨基酸的个数没有变,只是赖氨酸变为脯氨酸,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链霉素不能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定向抗性突变,链霉素仅仅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
C、分析图表,链霉素能够和野生型的枯草杆菌的核糖体结合,不能和突变型的枯草杆菌结合,说明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正确;
D、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00%,说明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D正确。
故选CD。
三、填空题
17.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作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 不定向的 原材料 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性状 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是基础,生存斗争是动力,遗传变异是内因,适者生存是结果,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
(1)过度繁殖是指某生物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主要适合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一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二是指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18.某昆虫(性别决定为XY型)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同学将一只长翅雄性昆虫与一只残翅雌性昆虫杂交,子代均为长翅。(不考虑该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
(1)该同学据此得出结论,控制该昆虫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不可能位于细胞质中,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分析该实验可知,该昆虫的长翅对残翅为_____性,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判断该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环境中该昆虫残翅比较少见,但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该昆虫残翅较常见,原因是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占_____(填“优势”或“劣势”),说明不同环境中__________的方向可能不同。
【答案】(1)子代翅型性状不与母本相同(或若基因位于细胞质,则子代应均为残翅,与实验结果不符)
(2) 显 常 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子代雌性都为长翅,雄性都为残翅,与实验结果不符,所以位于常染色体上
(3) 优势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一只长翅雄性昆虫与一只残翅雌性昆虫杂交,子代均为长翅,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
(1)将一只长翅雄性昆虫与一只残翅雌性昆虫杂交,子代均为长翅。若基因位于细胞质,则子代应均为残翅(与母本相同),但与实验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昆虫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不可能位于细胞质。
(2)长翅雄性昆虫与残翅雌性昆虫杂交,子代均为长翅,说明该昆虫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长翅雄性昆虫与残翅雌性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则子代雌性(XAXa)都为长翅,雄性(XaY)都为残翅,与实验结果不符,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在正常环境中该昆虫残翅比较少见,但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该昆虫残翅较常见,是因为正常环境残翅捕食,避害和繁殖都处于劣势,面对海岛风较大,残翅较有优势,这是不同环境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要求学生熟知显隐性的判断,以及会通过实验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难度一般。
19.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______,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分别表示为籼一籼,籼一粳,粳一粳),统计F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 ,结果如图1。可知籼一粳具有 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_____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一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于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一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lA1B1B1,粳稻为A2A2B2B2。Al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X粳稻产生F1、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育性的示意图,并用文字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克服籼一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一粳杂交种,过程如下图。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的配子不育。杂交过程连续多代回交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一粳杂交稻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答案】(1)选择(或自然选择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2)遗传组成(或基因组成)
(3)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因此结实率低,如图:
A2B2 筛选基因型为A1A1B1B1的粳稻 用甲品系(A3A3B3B3)与粳稻(籼稻)杂交获得F1,F1与粳稻(籼稻)连续多代回交、筛选基因型为A2A3B2B3(A1A3B1B3)的植株,最终获得A2A3B2B3(A1A3B1B3)粳稻(籼稻)。
通过自交、筛选获得A3A3B3B3的粳稻(籼稻),再与籼稻A1A1B1B1(粳稻A2A2B2B2)杂交,得到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A1A3B1B3/A2A3B2B3)
【解析】
【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粳稻和籼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它们有共同的近缘祖先野生稻。粳稻主要种植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年一熟。籼稻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一年多熟。所以它们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主要是温度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2)由图1可知,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在小花数、干重上具有明显的平均优势,说明两个亲本的基因组成差异越大,小花数、千重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①籼稻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基因型为A2A2B2B2,两者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的遗传图解为: 。由于A1A2杂合子产生的含有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产生的含有B2的雄配子不育,因此F1(A1A2B1B2)产生的雌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因此结实率低。②根据题意,得到可育的杂交稻需要用基因型为A2A2B2B2的籼稻与基因型为A2A2B2B2的粳稻进行杂交,或者用基因型为A1A1B1B1的粳稻与基因型为A1A1B1B1的籼稻进行杂交,才能保证既是杂交稻又是可育的。工作重点就是获得基因型为A1A1B1B1的粳稻或A2A2B2B2的籼稻。可以通过题目中所给出的方法,两种水稻杂交后,进行不断筛选和回交的方法。但由①可知,F1含有A2B2的雌、雄配子均不育,则只能用后一种方法获得含有A1A1B1B1的粳稻。③甲品系水稻产量低,但是具有广亲和基因(A3、B3),含有A3、B3的个体产生配子均可育。所以思路就是获取含A3A3B3B3的粳稻或籼稻,与籼稻或粳稻进行杂交即可。其过程为:用甲品系(A3A3B3B3)与粳稻(籼稻)杂交获得F1,F1与粳稻(籼稻)连续多代回交、筛选基因型为A2A3B2B3(A1A3B1B3)的植株,最终获得A2A3B2B3(A1A3B1B3)粳稻(籼稻)。通过自交、筛选获得A3A3B3B3的粳稻(籼稻),再与籼稻A1A1B1B1(粳稻A2A2B2B2)杂交,得到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A1A3B1B3/A2A3B2B3),遗传图解如下: 。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