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地理高二年级下册
《国家战略与政策》教学设计
课题名 4.2 国家战略与政策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不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主要从四个阶段着手介绍;其次介绍了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资源领域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领域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3、结合实例,说明推动公众参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 1、说明保障资源领域、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2、推动公众参与
教学难点 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教参 学生准备:导学案,课本,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涌入西部大平原的人口越来越多,草原上放牧的牲畜也越来越多,由于产权不明晰,草原成为免费的公用牧场。那些肥美的草场不久便因过度放牧退化为荒地,形成“公地悲剧” 。怎么办?人们开始划分牧场,并用铁丝网把自己牧场圈起来,草场退化的问题因此得到解决。 为什么用铁丝网分隔草场就能避免草场的退化? 你还知道解决类似“公地悲剧” 问题的其他措施吗? 它们可为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提供什么借鉴? 【讲授新课】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1.国家资源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①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 ②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活动产生直接作用。 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技术等产生全面的影响。 2.保障战略资源国家安全 (1)目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2)主要措施: ①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通常,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并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该战略。 思考 能源战略、能源综合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有什么区别? 能源战略是总领,能源综合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是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是能源战略推进实施具体措施。 案例: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2016年我国制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把推进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国策,明确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取向是坚持安全为本、节约优先、绿色低碳、主动创新。该战略提出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目标: ○2020年,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长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非化石能源占比15%;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2021——2030年,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利用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15% 左右。 ○展望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50%。 ②加强战略资源储备: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宗旨,储存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作用的战略资源,以备非常时期利用。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需要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案例:石油储备制度 世界许多国家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措施,石油储备能够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有助于在国际政治关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在特殊时期,可能有钱在国际市场上也买不到石油,有了石油储备,可以做到“手中有油,心中不慌”。 为应对石油供应终端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部分发达国家在1974年成立国际能源署。目前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规定,战略石油储备的最低量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我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在浙江舟山等地建立了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以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③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对资源安全影响巨大。在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单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遭遇封锁、禁运,国家资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拓展:简述马六甲海峡对于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重要性。 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是从波斯湾地区(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往亚洲东部国家运送石油的捷径,是海上的交通要道。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保障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需要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这就要求做好环境的常规保护、环境风险的预警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等工作。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在生态红线内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①风险预警:是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②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例如,我国已建立大气、水等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对常规污染指标进行监测预警。 3.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案例:我国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05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用以指导我国境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在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中,我国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布之后,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显著减少,基本稳定在每年500次以下,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减少2/3以上,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比例不断降低。 2014年,我国印发修订后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新《预案》吸纳了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经验,重点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和预案适用范围、应急指挥体系、检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事件分级及其相应机制、应急响应措施等方面作出调整。经过修订,新《预案》结构更加合理,定位更加准确,应急响应流程更加顺畅,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强了。 活动:编制学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为了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以饮用水污染为例,以小组为单位为你所在的学校编制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并在班级展示。 预案编制可参考以下要点 三、推动公众参与 资源、环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参与防治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行动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推动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行动,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许多国家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规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求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并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中,用法律和相关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公众环保义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公众在以下方面的环保义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资源、环境法律和政策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维护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才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示例 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的主要措施 总结 课堂练习 1.以下不属于能源综合规划的是( B ) A.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 B.煤炭行业发展规划 C.能源发展年度工作重点 D.能源发展五年规划 2.据人民日报客户端2019年10月24日讯,河北初步建成全方位水环境监测网络。水环境监测网络在环境安全方面的主要作用是( A ) A.风险预警 B.风险防控 C.应急处置 D.应急管理 3.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石油储备一期四个基地(浙江镇海、浙江舟山、青岛黄岛、辽宁大连)已基本建成。正积极推进石油储备二期基地建设,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 ) ①确保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 ②平抑国内油价的异常波动 ③加快石油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构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的措施有( B ) ①石油供应渠道多元化 ②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③大力发展新能源 ④减缓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5.2019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西考察时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下不属于制定稀土储备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C ) A.稀土勘探开发能力 B.国内资源耗竭状况 C.储备基地的选取 D.全球供需趋势 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之友、中国民促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9家民间环保组织在北京联合发起“26度空调”节能行动,呼吁在6月26日至9月6日期间,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调至26 ℃。据此完成13~14题。 6.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C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7.“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A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1.国家资源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2.保障战略资源国家安全 ①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②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③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3.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三、推动公众参与 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亮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课堂设计探讨问题太少,内容过多,学生没有时间,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建议:优化课程结构,简练表述语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都起到引导学生思维、帮助搭建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