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成
梁
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
目录
壹
中国建筑欣赏
贰
走进梁思成
叁
课文研读
肆
课外拓展
中国建筑欣赏
第壹章
中国建筑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飞檐高挑、勾心斗角
第叁章
中国建筑
飞阁流丹
走进梁思成
第贰章
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两人学成归国后,本该大展宏图,然而,接连而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尽管身处恶劣环境,他们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28年,林、梁两人成亲。
梁思成曾问林徽因:
“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告诉他:
”这个答案太长,要用一生时间来回答,你准备好听我的了?“
建筑大师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建筑大师梁思成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事,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写作背景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写作背景
课文研读
第叁章
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速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课文研读
速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台基、房屋的本身、屋顶。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和橫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特点及作用: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
(五)举折、举架特点及作用:使弯曲面缓和。
(六)屋顶特点: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七)颜色特点:朱红彩绘。
(八)部件特点:构件本身成为装饰。
(九)用材特点: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课文研读
速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台基、房屋的本身、屋顶。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和橫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特点及作用: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
(五)举折、举架特点及作用:使弯曲面缓和。
(六)屋顶特点: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七)颜色特点:朱红彩绘。
(八)部件特点:构件本身成为装饰。
(九)用材特点: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课文研读
思考:这九个特点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调换顺序吗)试做分类归纳。
问题: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结合文章,试做快速归纳(把握说明逻辑)
(一)单个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上由联系性建筑物构成
(三)主要结构方法为木材结构
(四)“斗拱”的特点及作用
(五)“举折、举架”的特点及作用
(六)屋顶的特点
(七)颜色特点
(八)部件特点:构建本身成为装饰
(九)用材特点: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一)(二) 总体特征
(三)—(五) 结构特点
(六)—(九) 外观特点
问题:文章的其它部分写的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朗读1-2段,并简要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总说中国建筑作为独特建筑体系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分布状况和历史角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朗读4-7段,并简要概括内容。
第三部分(4-7):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朗读8-9段,并简要概括内容。
第四部分(8-9):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朗读10段,并简要概括内容。
第五部分(8-9):中国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发展之路)
总结: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1-2:总起中国建筑作为独特建筑体系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分布和历史角度)
3段(九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4—7: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法式、惯例、风格和规律)
10段:中国建筑的继承和发扬
——引论
——主体(是什么)
——主体(为什么)
——怎么做
8-9: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根据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可译性 说明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根据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打比方说明方法)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自然科学小论文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课文拓展
第肆章
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
课外拓展
小组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但依然没能阻挡住北京旧城改造的脚步。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把北京的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都拆了。2012年初,梁思成的故居也遭到了拆除。全国各地的情况基本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对此你有何想法?你认为对于老建筑,是拆除好还是保留好?
课外拓展
观点一
应当拆除老建筑,再建新城区。
中国的古代建筑有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中国的古建筑高度普遍较低,使城市达不到适当的密度,无法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此外,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的,不易保存,常年的维修需要大量资金,这部分财力完全可以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课外拓展
观点二
应当保留老建筑。
建筑是立体的诗,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坐标。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各式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含适当比例的老建筑。老建筑对城市是不可或缺的,那建筑在,记忆旧在,人们对建筑的感情就在。个中原因,就是这些老建筑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他们是文明延续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宽容博爱精神品格的展现。保护老建筑,既是保护一条记忆之路,让城市找到“回家的路”,也是为了着眼未来
谢
谢
欢迎指正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