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06: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的张阳,我的说课题目为《别了,不列颠尼亚》。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所选文章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和坚定信念。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满足了论证严密的学习要求,满足语言逻辑性考察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立德树人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
二、说学情
学生现状: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整体对于文本内容的阅读问题不大。
学生问题:对文本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具体事件的把握上有所欠缺,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就尤为重要的环节。再来就是本文结合历史史实来推动爱国情怀的教育,升华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学情, 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体特征,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重点)
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法
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探究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教与学中采取以下方式:
1、诵读与点拨法:学生分层次诵读,在诵读任务中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感内涵,教师适时引导其排除障碍,解决疑难问题。
2、讨论与归纳法,学生讨论并归纳中国革命历程,锻炼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展示法,充分展示学生赏析语言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4、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候课
提前五分钟到达教室门口,组织学生准备好学案、课本、积累本、笔,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部分。
2.导入——情景及视频导入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四张图片,分别是“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港都旗帜在‘落日余晖’的号角中降下旗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港督府降落”、“1997.7.1香港回归”,通过香港回归的视频体会香港回归时刻激动人心的心情。
3.学习目标
带领学生朗读教学习目标,并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上课过程中主要攻克。
4.自学指导
4分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分钟,填写“初读感悟”部分,完成后同桌互换、评分!
5.授课
第一部分: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首先介绍关于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新闻六要素。
①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②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③ 新闻的特点
真实: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简短:篇幅要求短。时效:要讲求时效性。
④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y(何因);What(何事);How(如何)
(2)对新闻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从背景、标题、导语、主题、结语五部分对本篇文章展开分析,梳理本文脉络。
①新闻背景
背景主要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和表达新闻的主题服务。
A.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 年,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 99 年。194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1945 年,日本战败后撤出香港。
B.1982.9,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1984.12.19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落实了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庄严的时刻,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②新闻标题
标题分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标明新闻内容,副标题补充、解释主标题内容。
“别了”,是这则新闻的文眼;
“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香港回归中,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
“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倒装句式,运用借代修辞,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③新闻导语
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处于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第一部分(第1段),导语部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香港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管治时期的终结。(英国撤离香港)
④新闻主体
主体部分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真实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第二部分(第2~10段),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中英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主要事件有:
A.4时30分,举行末任港督降旗仪式;B.4时40分,港督离开港督府;
C.晚6时15分,举行英方告别仪式;D.晚7时45分,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E.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F.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⑤新闻结语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第三部分(第11段),结语。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二部分: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此环节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对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给学生们规定6分钟时间,对一下三个题目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并由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
思考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思考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思考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思考1——手法:双关。“日落余晖”既是英国人在降旗仪式上演奏的乐曲,又指“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含义: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对末任港督彭定康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以及中国人的扬眉吐气;情感: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思考2——手法: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含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情感: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思考3——手法:对比。“从海上来”,是说当年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凭借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含义:表层含义: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深层含义: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情感: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6.课堂小结
以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作为小结重点,梳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新闻稿的写作要求,同时对分析文章重点语句的方法做相应的总结。
7.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以分析新闻稿题目的作用为主,聚焦高考,让学生们了解高考中关于新闻稿的题型以及答题方法,随讲随练。
8.日清任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语句赏析的方法,根据当堂训练需要学生们梳理新闻标题的作用,并对学案中的题目和知识点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详见板书设计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