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0 20: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
革命影响
革命经过
历史意义
革命背景
形成背景
形成标志
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917
1922
1991
现今
俄罗斯
苏联
苏俄
沙俄
1547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因讨论党章条文而在建党原则上发生严重分歧,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以马尔托夫(1873~1923)为首的孟什维克(少数),党内出现两个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
但这两派在1912年以前并未公开分裂。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公开分裂,布尔什维克从此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简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直到1917年才彻底决裂。
俄国共产党(布):1918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简称俄共(布)。
全联盟共产党(布):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又把俄国共产党(布)更名为全联盟共产党(布),简称联共(布)。
苏联共产党(布):1952年党的"十九大"改名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898
布尔什维克党
1903
俄共(布)
1918
联共(布)
1925
苏共
1952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14年东普鲁士之战,俄军伤亡25万之多。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
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
到1917年3月,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1917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
…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一战中的俄国
民众的要求是什么?
和平、面包和土地
沙皇的态度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沙皇不会放弃战争
因此,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工人、农民,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控诉?
要和平,反对战争。
要面包 ,要粮食,
要土地,要求社会变革。
“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打倒战争!”“面包与和平!”
工人阶级想革命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当然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等。
——马克思《国家与革命》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美)莫斯《俄国史》
俄国符合吗?
怎么办?
1881年2月16日,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希望马克思能就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作出一些解答。
1881年3月8日马克思回信,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
1885年4月23日恩格斯回信。恩格斯认为俄国错综复杂的矛盾必将导致革命的爆发。他还专门谈到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思想决定了恩格斯不愿意对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进行推测,同样对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及其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这支队伍所以走在前面,不是由于我们程度高、素养好,而是俄国的特殊条件……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可能的。
——列宁《列宁全集》
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
①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内容:
洞悉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俄国革命具体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实际
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形成背景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个人: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①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形成的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
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从二月革命开始直到布尔什维克掌握权力结束;
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从二月革命到1922年远东并入苏联、布尔什维克最终确立政权为止。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很快获得英法承认,工兵代表苏维埃也认可它为唯一合法政府。临时政府准备实行立宪改革,将俄国带入西方议会政治的道路。
1、二月革命倒沙皇
(1)时间:1917.3(俄历二月)
(2)结果:
①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形成了两个并存的政权。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制度的急剧坍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苏维埃
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
(1)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最多的国家。大批小资产阶级直接卷入革命浪潮中,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动摇性和不稳定性。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产阶级的成份发生了变化。大批有觉悟的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代替他们的是一些小私有者、手工业者和小业主。他们成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影响工人队伍的社会基础。
(3)二月革命期间,革命领袖列宁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侨居在国外。在国内,许多布尔什维克尚被关在监狱或在远离革命中心的流放地。革命的领导力量相对薄弱。
(4)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组织上又有很大发展,拥有地方自治机关、国民教育机关、各种全国性代表大会、杜马、军事工业委员会等合法阵地,并利用报纸、刊物等舆论工具。
这些,使资产阶级拥有巨大的优势。当沙皇制度在革命的打击下一倾覆,资产阶级便接着上台。
在望的胜利
1916年,经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主动权已到协约国一方。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胜利几乎可以确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怎么办?
1917年4月16日列宁回国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绝望的人民
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革命的时候,临时政府却于1917年7月1日驱使士兵在前线向德国、奥匈帝国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1917年7月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造成400多人伤亡,史称“七月流血事件”。
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和平过渡已不可能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时间:1917.11.7(俄历十月)
(2)领导者:列宁
(3)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4)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5)道路:城市中心道路
(6)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
1.客观条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 的环节。
⑴ 经济: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为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⑵ 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⑶ 国际:①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2.主观条件:
(1)阶级:俄国的 工人阶级 的力量不断壮大;相对集中,革命性强。
(2)组织:俄国的 布尔什维克党 的成熟;
(3)思想: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4)群众: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
(5)个人:列宁个人的努力。
思考:十月革命的背景
思考: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理论
◇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实践
小农占主体的苏俄(联)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追随理想
面对现实
回归理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思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1)背景
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迫于形势与追随理想的实践
无产阶级政权陷于危急之中。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占全国面积的1/4,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地方。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瘫痪,40%的工厂停了工。劳动大众生活困苦,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一两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品也得不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第73页
注:14个帝国主义国家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进入内战时期(1918~1921)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迫于形势与追随理想的实践
(2)目的
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其实质是?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目的:①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迫于形势与追随理想的实践
利用材料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
(1)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2)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让步与创新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战后危机。
(2) 内容与实质
思考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重心?该政策的实质?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取消自由贸易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以租让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恢复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让步与创新
(3)作用
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①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②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③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1)背景
材料二: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斯大林……思想深处,更倾向于用类似“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进行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建设。
受到威胁
工农落后
集权传统
斯大林的主张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把面包交给政府》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②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2)过程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3)内容
思考:结合教材P95和材料,归纳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是为实施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服务的制度。
——梁孝:《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材料二: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苏联模式(体制) 表现
经济
政治
思想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①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①滋生个人崇拜
③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②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材料三: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4)影响
材料二: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全球通史》
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结合以下材料评价了苏联模式?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材料四: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4)影响
④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
结合以下材料评价了苏联模式?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材料一: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标准……他们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是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课堂总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形成标志: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意义
背景
进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实质、评价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苏联模式:特点、评价、启示
革命的理论
革命的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