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广东省下学期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广东省下学期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0 22: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9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广州市南武中学校考期末)1978年,我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私家汽车。但到了1993年,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00万;2007年,我国年均生产880万辆车,中产阶级家庭开始选择以汽车作为出游方式。2021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0151亿。材料说明
A.私人小汽车成为我国交通主旋律 B.我国汽车出口数量成倍增加
C.我国汽车工业水平已居世界第一 D.改革开放提高国人生活水平
2.(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广东广雅中学校考期末)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领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饮食 单一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服饰 黑灰蓝为主 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住房 拥挤,室内结构简单 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大幅度改善
A.国防科技的迅速壮大 B.杂交水稻的全面推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3.(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部分节假日变化一览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B.国民收入大幅提高
C.政府关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D.人们注重和享受多种休闲生活
4.(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校联考期末)下表是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这种变化归根到底得益
项目 1990年 2010年 2013年
食品支出 54.2% 35.7% 35%
交通、通信支出 3.2% 14.7% 15.2%
文教、娱乐支出 8.8% 12.1% 12.7%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 D.文化教育的发展
5.(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在外国青年眼中,中国“新四大发明”是指“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它们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新鲜事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交通条件改善 B.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C.互联网普及 D.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6.(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末)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额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7.(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校考期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 B.普遍使用移动电话
C.自驾游流行 D.人民饮食结构单一
8.(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A.穿现代服装 B.用粮票买米 C.住小洋楼 D.用微信支付
9.(2022春·广东梅州·八年级统考期末)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
A.“一带一路”改变了人们生活 B.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D.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
10.(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语句摘自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对日记中的事项按发生的先后顾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狗剩说:“现在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你和我妈没有电话怎么能行呢。”
②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③生产队在俺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④俺媳妇菊兰和几个妇女偷偷去摘喂牲口的苜蓿,后来摘不到首蓿,便偷偷掐些小麦叶子回来,用麸子拌成菜疙瘩吃。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11.(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过年方式的变化,有人这样描述:上世纪八十年代“看着春晚过大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走出家门过大年”;21世纪前10年“鼠标一点过大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B.摆脱传统过年模式是进步表现
C.彻底改变了过年这一传统习俗 D.生活方式随社会变革发生变化
12.(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统考期末)1985年,广州市团委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次选美大赛,选美标准中,外形的分数比例占15%,需要笔试文化知识,涵盖时事政治、文史哲、数学、化学等多种学科。比赛遭到非议,有人认为这是低级趣味,但最终圆满完成,获得广泛好评。这反映了当时( )
A.改革开放阻力重重 B.文化趋向开放多元
C.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D.人们重视休闲生活
13.(2022春·广东惠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说明 ( )
A.互联网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经济已经取代了实体经济
C.互联网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D.互联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4.(2022春·广东·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消费主要以基本生活消费品为主;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主要以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为主;进入21世纪后的消费主要以汽车、住房为代表。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交通方式的变迁
C.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D.基础设施的改善
15.(2022春·广东东莞·八年级统考期末)语言发展也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堡包(hamburger)”“派对(party)”“沙拉(salad)”“迪斯科(disco)”等受英语影响的新词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B.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C.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D.对外开放加强中外联系
16.(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17.(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校考期末)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
A.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综合题
18.(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广东广雅中学校考期末)中国铁路发展见证民族兴衰,反映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但90%受外国人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材料三
在中国大地之上,钢铁脉络纵横交错。借由密集、便捷和高效的钢铁之网,2019年,约有36.6亿人次前往天南海北,也有43.89亿吨货物被送到四面八方。
到2020年年末,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巴达14.63万千米,高铁营业总里程达3.8万千米,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至此,历经140余年,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它们运输钢铁、煤炭、木材,连接城市、乡镇、村庄,形成12条普速铁路大通道,纵横交织,通边达海。铁路连接了全国,也塑造着国家的凝聚力。然而,铁骨中国的故事并未就此停住,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着新目标升级和奋进。
——星球研究所著《百年重塑山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建设相对迟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发展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铁路交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9.(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广东广雅中学校考期末)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材料一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②《胜利之夜》
③《启航·党的一大》 ④《开国大典》
(1)将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并概括②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将特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与示意图中的字母正确搭配,列举在长征途中体现长征精神的重大事件。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78——2017年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简表(部分)
1978年 2017年
GDP(国内生产总值) 0.3645万亿元 82.7万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85元 59660元,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343.4 元 36396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133.6元 13432元
农村贫困发生率 97.5% 下降至3.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摘编整理自《瞭望》新闻周刊《改革开放40年,时代的传奇》
(3)依据材料三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0.(2022春·广东河源·八年级统考期末)桥梁作为交通枢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注: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材料二 广州市中心与番禺距离很近,但被河道隔开,来往不便。“几位港商提出建设洛溪大桥,以征收过桥费方式补充投资,当时全国修桥铺路都是国家包办,因此提案一出反对声四起,……还有人尖锐地说广东在搞‘资本主义’,我们顶着压力,批准了港商的提案。”……(1988年)洛溪大桥通车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动脉通道,后成为“通向市场经济的金桥”。
——摘编自《欧初:但求天下暖》
材料三 正式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纽带。香港与澳门靠道路左侧行驶,内地靠右行驶在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差异。…未来的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工作环境,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进一步突破了基础设施这一瓶颈,接下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指日可待。
——摘编自滂湃新闻《从港珠澳大桥看未来助力大湾区发展,拉近时空与心灵距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溪大桥修建方案的特点并分析洛溪大桥修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港珠澳大桥“行车方式的调整”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并分析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建设的意义。
21.(2022春·广东湛江·八年级统考期末)春运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它不仅仅是运输奇迹,更能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时间 大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铁路里程只有2.18万公里
1953年 “A计划”启动,铁路事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1954年 “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中国铁路开始进入春运高峰期
1978年 第一代“周恩来号”投入春运
1979年 铁道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
——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材料二 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春运客流大规模出现,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连年高峰不断,而铁路建设长期滞后,春运难题持续加剧形成。
材料三 如今,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名片。“和谐号”“复兴号”等一批响亮的名字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成功升级,代表着“引进、消化、创新、研发”道路的成功,也代表着中国制造打破了“廉价低质”“高耗低能”的固有印象,完成了华丽转身。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间,我国交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节奏日渐加快,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普铁到高铁、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国内客运到中欧专列。同时“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私家车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春运出行有了更多选择。
材料四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近30亿人次。在这样庞大的出行人口之下,人们的出行体验却越来越轻松,从“窗口排队”到可“微信购票”,从“人工检票”到可“刷脸进站”,从“忍饥挨饿”到可“网络订餐”。我们春运旅途越来越安全、便捷和温馨,也让我们从体力春运到智慧春运的变迁中,感受到幸福指数在一步步提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计划”是指什么?该计划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春运难题持续加剧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间“春运变迁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成就。
(4)根据材料四,指出从“体力春运”到“智慧春运”主要得益于什么技术的发展?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角度谈谈你对春运变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1978年,我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私家汽车。但到了1993年,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00万;2007年,我国年均生产880万辆车,中产阶级家庭开始选择以汽车作为出游方式。2021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0151亿”可得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得发展,提高国人生活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私人小汽车成为我国交通主旋律,排除A项;我国汽车出口数量成倍增加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我国汽车工业水平已居世界第一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国防科技的迅速壮大、杂交水稻的全面推广、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材料反映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体现政府关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C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国民收入大幅提高,排除AB项;表格没有强调人们注重和享受多种休闲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中的数字,从1990年到2013年居民在食品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呈上升趋势,反映了人民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得益于即原因,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人民的消费支出才会增多。C正确;科技的进步、文化教育的发展,跟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AD排除;“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变化说明的是现象,不是原因,B排除;故选C。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等高新技术发明与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D项正确;交通的改善、居民收入的增加、网络的普及,同样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只是材料中“新四大发明”出现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19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因此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B项正确;进出口贸易,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D项正确;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排除A项;电信事业不断发展,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排除B项;私家汽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自驾游也变得流行,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曾经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这种现象说明当时物资匮乏,凭票购物,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粮票退出来历史舞台,因此B项是2020年不可能发生的情况,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是均可能发生的情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C
【详解】依据题干“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反映了人民出行方式的改变,可以坐高铁、骑共享单车;购物方式的改变,可以用支付宝支付,网上购物。这得益于科学创新的推动,高铁的出现,网络的广泛使用。C正确;“这些新事物”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而不是“一带一路”,A排除;B只表述了出行方式的改变,概括不全,排除;“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与新事物出现无关,D排除;故选C。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狗剩说:“现在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你和我妈没有电话怎么能行呢。”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②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发生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时期。③生产队在俺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发生于1978年以后。④俺媳妇菊兰和几个妇女偷偷去摘喂牲口的苜蓿,后来摘不到首蓿,便偷偷掐些小麦叶子回来,用麸子拌成菜疙瘩吃。发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综上所述先后顺序排列是②④③①,D项正确;ABC排序不正确,排除。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上世纪八十年代‘看着春晚过大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走出家门过大年’;21世纪前10年‘鼠标一点过大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材料中过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生活方式随社会变革发生变化,D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B项;彻底改变了过年这一传统习俗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5年,是开放以后,这时的选美,有非议,有好评,这体现出文化趋向开放多元,B项正确;改革开放有阻力但不是重重,材料体现的价值观的多元而不是教育,选美不是休闲而是一种价值观,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A
【详解】“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见互联网日益影响人们的购物、出行等,说明它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互联网经济“取代实体经济”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互联网有利也有弊,如网络诈骗、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排除C项;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从“基本生活消费品”到“家用电器”再到“汽车、住房”,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发生重大变化,从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扩大到住、行、信息、教育、文化、医疗等内容,我国居民消费发生巨大变化,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反映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交通方式的变迁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侧面,不能代表题干信息的全部,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提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排除C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提到基础设施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加强中外联系。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题干中的流行语言。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排除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可知,这些数字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民族大团结。新中国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原因。
18.(1)原因:顽固势力阻挠;政府观念相对落后;西方侵略势力的干预。
(2)影响:填补了西藏铁路交通的空白;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增长。
(3)关系:铁路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交通发展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时刻距离,促进了各地人员的流动、商业交际往来密切,有利于商品经济流通和经济发展。
【解析】(1)
根据材料一“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可得出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建设相对迟滞的原因:顽固势力阻挠;根据材料一“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可得出原因:政府观念相对落后;根据材料一“但90%受外国人控制”可得出原因:西方侵略势力的干预等。
(2)
根据材料二“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发展带来的影响;填补了西藏铁路交通的空白;根据材料二“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可得出影响: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西部的开发和发展;根据材料三“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可得出影响: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增长。
(3)
根据材料“历经140余年,中国铁路……运输钢铁、煤炭、木材,连接城市、乡镇、村庄,……铁路连接了全国,也塑造着国家的凝聚力。然而,铁骨中国的故事并未就此停住,……”结合所学知识,铁路交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交通发展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时刻距离,促进了各地人员的流动、商业交际往来密切,有利于商品经济流通和经济发展。
19.(1)排序:③②④①
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A:井冈山精神;B:大庆精神;C:特区精神
事件: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过雪山、草地等(答出任意一点)
(3)国内生产总值极大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等(合理即可)
原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等。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排序:③②④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有特区精神;长征中,体现长征精神的事件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过雪山、草地等。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元、13432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可知,成就有,国内生产总值极大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等;这是因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等。
20.(1)有利因素:政府的重视(或国家的大力支持;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或科学家和人民的努力);苏联的技术指导和援助;“一五计划”的推动。
意义:促进南北交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2)特点:以征收过桥费方式补充投资(或采取借助外资方式)。
影响:有利于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资;便利了广州市中心与番禺的交通等。(任答一点)
(3)理念:尊重大陆与港澳地区生活习惯的差异。(结合“一国两制”相关内容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
意义:密切了大湾区的交通往来;优化了生活工作环境;完善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实现人流、物流等互联互通等。
【详解】(1)有利因素:武汉长江大桥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结合史实来看,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利条件,其一为国家的大力支持,政府重视大桥的修建;其二是科学家的努力,技术人员为大桥的修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是苏联专家对大桥修建的帮助和支持;其四当时正值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的进行推动了大桥的修建。
意义: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2)特点:考生要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本小题,结合题中信息“几位港商提出建设洛溪大桥,以征收过桥费方式补充投资”可知,在修建洛溪大桥时主要采取借助外资的方式进行。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溪大桥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是连接海珠区与番禺区的重要过江通道,是珠江主航道上的标志性桥梁之一,它有利于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资、便利了广州市中心与番禺的交通。
(3)理念:根据材料信息“香港与澳门靠道路左侧行驶,内地靠右行驶在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差异”可知,这表明大桥的设计尊重了大陆与港澳地区生活习惯的差异。
意义: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高水平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1.(1)A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原因:国家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放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旅游出行等春运客流成普遍现象;铁路建设长期滞后。
(3)成就:铁路交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
(4)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认识: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发展科技,关注民生等。
【详解】(1)根据材料“1953年‘A计划’启动,铁路事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国家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可得出国家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放宽;根据材料“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可得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根据材料“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可得出旅游出行等春运客流成普遍现象;根据材料“铁路建设长期滞后”可得出铁路建设长期滞后。
(3)成就:根据材料“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名片”可得出铁路交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材料“‘和谐号’‘复兴号’等一批响亮的名字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成功升级”可得出中国制造成功升级;根据材料“‘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可得出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材料“私家车的普及”可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
(4)技术:根据材料“从‘窗口排队’到可‘微信购票’,从‘人工检票’到可‘刷脸进站’,从‘忍饥挨饿’到可‘网络订餐’”可得出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可以从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科技,关注民生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