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07: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C.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D.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时代的发展,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顺香居的烧卖这些武汉的老味道也在慢慢__________。
(2)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生不仅仅要治病救人,还应该__________患者的心灵,注重他们的内心感受,以便及时反馈和交流。
(3)这是一种菌类菜,每年梅雨季节,特别是大雨过后,凡是有浅草乱石的地方,__________,我小时候经常提篮去捡。
(4)中国共产党诞生于__________、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它一诞生就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
A.消失 安慰 俯拾皆是 风雨如磐
B.消逝 安慰 比比皆是 风雨如晦
C.消失 抚慰 比比皆是 风雨如磐
D.消逝 抚慰 俯拾皆是 风雨如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色彩。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 ①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其实, ② :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纸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
4.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比拟 夸张 互文 B.比拟 比喻 夸张
C.比喻 借代 夸张 D.比喻 互文 借代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删节)
冯至
⑴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
⑵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⑶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⑷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⑸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也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⑹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7)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放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但是,这种树本来是异乡的,移植到这里并不久,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到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想到他死后的坟旁要栽什么树木。
(8)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作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作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9)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7.第一段,“这座山林”是否属于“人类以外”的那种去处?依据是什么?
8.第四段,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9.第五段,“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10.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了哪些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题型三:课内经典阅读理解
1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结构类型属_________式,结构关系属_________式。
12.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并鉴赏下面语句。
①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②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1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修辞。如第七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B.本文虽然是散文,但是风格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饱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C.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
D.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题型四:语言表达
14.请给以下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根据遥测数据判断,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据介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的科学目标是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
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发射以来,在地火转移飞行、环火轨道运行期间,环绕器配置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分析仪、磁强计等7台科学载荷陆续开机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火星表面工作期间,火星车将按计划开展巡视区环境感知、火面移动和科学探测,通过配置的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等6台载荷,对巡视区开展详细探测。同时,环绕器将运行在中继轨道,为火星车巡视探测提供稳定的中继通信,兼顾开展环绕探测。
15.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① ,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② ,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③ 。在人们心中,秦腔不止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早已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本句中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句末的句号要放到引号之内。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1)“消失”与“消逝”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但“消失”侧重结果,而“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根据横线前的“慢慢”,可知横线上填“消逝”更好。
(2)“安慰”侧重指使人心情安定、放心,适用对象常是人,常用于口语;“抚慰”强调的是对人的深切关心,适用对象是心情、情绪,常用于书面语。根据语境“患者的心灵”“内心感受,应选“抚慰”。
(3)“俯拾皆是”和“比比皆是”都形容为数很多。“比比皆是”强调到处都是,偏重于数量多,可用于大的事物;“俯拾皆是”不但形容多,而且偏重于容易得到,多指细小之物。根据语境“凡是有浅草乱石的地方”,应选“俯拾皆是”。
(4)“风雨如晦”,意思是说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句中“旧中国”主要是指黑暗,用“风雨如晦”更好。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偷换主语,应将“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改为“找到一条窄窄的石路”。
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因为”或“使”。
C.结构混乱,“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故选D。
4.B 5.①从句式看,原文是整句,结构整齐,更有节奏感,改句为散句,较为平淡。②从修辞看,改句写实,而原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③从语言风格看,原句与上下文的语言风格一致,具有含蓄的诗意美;而改句直白平实。 6. 那爬山虎的蔓也着了红妆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这句中,“怯怯地”“呼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文中没有运用互文、借代修辞。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需要从句式、修辞、风格几方面进行分析。
原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叶”比喻成“灯笼”,把“鲜红的新叶”比喻成“火苗”,形象生动,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原句连用“……上,像……”的句式,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语言风格上,原句语言优美,有诗意,和上文“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的语言风格一致,而改句则直白平实,缺少文采。
所以还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此处是“走近看”,后文是“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由此分析,此处主要表达“那爬山虎的蔓也着了红妆”;
第二空,上文“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然后具体描绘“红色”,此处“其实”承上文转折,根据后文“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这时呈现出深褐色”“淡黄”“白绒绒”“颜色的浓淡”等分析,此处应填写“秋天是多彩的季节”。
7.不属于。依据是从一条石路的残迹获悉了这座山林的秘密,从而开始了作者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寻踪。 8.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9.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使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10.风物:小溪、鼠曲草、彩菌、加利树、野狗的嗥叫。
启迪:
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
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连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类以外”的理解,从文中“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得知,“人类以外”的意思是不起一点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这座山林”是不属于“人类以外”的那种去处,原因是“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作者从一条石路的残迹获悉了这座山林的秘密,从而开始了作者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寻踪。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引用”手法的作用。首先从引用的内容上来看,文中所引用的内容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其次,从引用内容的作用上来看,“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一诗句,表明了“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这幅图像”。从文中“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也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可知,“这幅图像”指的是作者所见的“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与“朴质的村女”,作者说“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作者由此领悟到人也像这个曾经犹如质朴少女被白色小草围绕现在消逝的村庄一样,在自身死去之后,生命活着的时候所承担的所有的纷扰都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消逝殆尽,犹如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将不留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的风物在全文可轻易提取,但需仔细全面筛,结合“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也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放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作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可以概括出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风物有小溪、鼠曲草、彩菌、加利树、野狗的嗥叫。
第二问,以上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的启迪,抓每一段议论抒情的句子,以及文章最后一段(这一段是作者情感的总结抒发),进行分析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第一问所提取的风物都是自然界的,这些自然界的风物是作者领悟到: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由溪水作者想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作者看到满山遍野的彩色菌子,想到这些彩色菌子“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可知作者由这些风物领悟到“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作者看到溪水,作者联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看到漫山遍野的彩菌,作者想到这些彩菌“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看到高高耸立起来的加利树,作者感觉到“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放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听到野狗“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作者感觉到“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作主”。
11. 感悟 相属(总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类型及结构关系的能力。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 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借这些风物,作者表达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人类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从中可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类型属感悟式,结构关系属总分式。
12.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特质。
②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能准确判断修辞类型,从①句“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可以看出,“谦虚”是人的品德,从而判断运用了拟人修辞;从②句“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可以看出,把红色的菌子比喻成胭脂,把青色的菌子比喻成青苔,把褐色的菌子比喻成肝,把白色的菌子比喻成蛋白,从而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这句话中“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内容相关,且句式整齐,从而判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其次要熟悉各种修辞的作用:比如拟人一般有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的作用;比喻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等。如①句中,“谦虚”本指人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此处形容的是鼠曲草的花朵悄悄地在杂草中开放,从而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纯洁和坚强的特质。②句中用“胭脂”“青苔”“牛肝”“蛋白”写出了草间菌子的不同颜色,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的色彩斑斓;同时这些草间的菌子在一夜之间生长,而且色彩斑斓,也突出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及艺术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错误。引用的目的在于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故选C。
14.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构成。新闻是一种把倒金字塔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结合起来的写作形式。
从本则新闻来分析,第一段应为导语部分,而新闻的导语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所以在拟写标题时会从导语中找中心事件及关键词,“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表面”等即为关键词。
第二段主要介绍了天问一号任务的科学目标。第三段介绍的是探测器自发射以来,各种科学载荷陆续开机探测,获取科学数据。第四段介绍的是火面工作期间,火星车的工作任务以及环绕器的作用。这三段是一个具体情况介绍,都不能作为提炼标题时的关键信息,可将其作为次要信息去掉。
因此标题就要从导语中选取关键信息得出,且要注意不能超过15个字,如果动词用“开始巡视探测”则会超出字数要求,如果用“驶离”或“到达”又不能准确概括此事件,因此这就要求考生关注事件本身,找一个合适的动词来将两个关键词连接起来,因此可用“成功驶上”。所以标题可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15.①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②善的凸现其美 ③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强调农民“劳苦”,此处应表现田野劳作的苦累,用秦腔纾解疲劳困乏,据此应填: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第二空,前后句式并列,此处是善恶对比,用“美”对应“丑”,应填:善的凸现其美。
第三空,与“善的……”呼应,用“恶的……”,内容上强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善恶,最后都“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据此应填: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