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阅读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②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濯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弗·恩格斯
1. 以下哪一项可能不属于第一部分加点词“理性的东西”所指涉的内容( )
A. 电荷性质 B. 电磁感应 C. 电力运用 D. 电流成因
2. 对第二部分a小节的理解 符 合文意的是( )
A. 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 B. 经济状况恶化动摇了德国封建统治。
C. 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 D. 改造社会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
3. 能 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如果费迪南大公未被刺杀,一战便可以避免。 B. 王朝的兴衰主要由统治者的能力素质所决定。
C. 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文学自身的演化规律。 D. 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先决条件。
4. 以下做法不是文中恩格斯向博尔吉乌斯所建议的一项是( )
A. 参与革命实践 B. 把握总体关联 C. 研读经济史 D. 多读马恩原著
5. 本文论证手法多样、有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能够像数字经济一样,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并深刻影响和重构世界经济。数字经济的诞生与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它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经济体的诞生与发展,是理解和把握数字经济的最佳视角。就目前而言,数字经济体的出现一般来自四条演化路径。第一是互联网的原生路径,谷歌、脸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都是以互联网服务起家,着力建设互联网平台,培育产品生态,业绩和影响力在短期内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第二是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大型公司“进化”之路,如应用商店带动了苹果公司由一家企业向数字经济体的快速跃变。第三来自汽车、健康、教育等大产业,这些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培育出以大型平台为依托的、具有全行业服务属性的数字经济体。第四条路径则可能来自一些颠覆性的新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兼具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影响力,有望构造出与当前大不相同的经济组织形态。
不同路径演变而来的数字经济体,往往有着相同的属性。阿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数字经济体:普惠2.0时代的新引擎》认为,数字经济体具有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三大特点。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获得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数据的流动与共享,则推动着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出全新的资源网络、生态网络和价值网络;普惠化则意味着数字经济是一种人人参与、共享共建的经济模式,如今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都已经大面积展开。这些特点,意味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体量的爆发式增长,更将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度重构。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正极大地受益于数字经济革命,全球经济重心也因此而发生了迁移。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发生了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大迁移,美国在数字经济革命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也借势数字经济迅速扩大,全球经济的地理重心从环大西洋地区转向了环太平洋地区。
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然而其前行之路也并非畅通无阻。与相对保守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之间的摩擦,便是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我们希望未来建立包括政府、学术界、商界等各方共同参与的数字经济全球化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应该公开透明,并且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摘编自袁勇《数字经济:重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数字经济可以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B. 透视数字经济体的四条演化路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字经济。
C.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数字经济,人们借助共享共建模式进行贸易、金融等活动。
D. 未来若出现数字经济全球化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应公开透明,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提纲挈领,既指出了数字经济的特点,又简要地阐述了其诞生后的巨大作用。
B. 第2段在论述数字经济体出现的四条演化路径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说服力很强。
C. 阿里研究院的报告内容,是为了说明数字经济体拥有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等属性。
D. 末段简明扼要,先指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继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身就隶属于互联网服务的数字经济体在诞生和发展中都能在短时间内有好的业绩。
B. 汽车、健康、教育等属于大产业,转型后的数字经济体能够提供大平台,服务全行业。
C. 数字经济革命对中美两国非常有帮助,环太平洋地区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地理重心。
D. 数字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但需要解决好其与当前保守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之间的冲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理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时间的延伸,也是空间的拓展,标注的是世界范围、世界影响、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这就依然需要我们向恩格斯请教,像他那样时刻关注这个世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科学的回答。同时,若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就必须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引领中国发展的强大威力,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
(摘编自何毅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面临全球化的困境和难题时,我们可以从革命导师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
B. 无产阶级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人类解放这场社会运动。
C. 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诸多变化,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
D. 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10.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B. 变革资本社会并非易事,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
C. 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的调控和规范,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
D.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与动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
11. 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B.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C.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
D.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12. 在纪念恩格斯诞辰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
13.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材料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1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 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 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1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 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 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 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16.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现实不满而要求改革,从而产生了改革的理论,然后在改革开放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等。
C. 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 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17.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8. 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结合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三: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阐释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B.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还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录像
C.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还运用其唯物史观提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
D.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20.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代表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解读马克思主义。
B. 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度统一。
C. 作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只有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依靠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D. 一方面发展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新时代更需要创新与完善党的制度。
21.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B. 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做好表率,当好示范,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
C. 7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时强调,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责任,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D.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22. 如何理解材料二开头一段所说的“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23. 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B、D、A、【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举拿破仑、凯撒、奥古斯都等人的例子,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假设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也会有别人发动法国大革命,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解析】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结合原文“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知,实用价值即非理性的东西。“电力运用”是实用价值,所以是非理性的东西。
故选C。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不意味着发展经济是国家的全部意义。
C. “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错误,结合“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可推知,宗教艺术对经济会有影响。
D.“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错误,原文有“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可见应当考虑经济关系。
故选B。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意做出判断推理的能力。
文中观点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即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
A. 偶然性决定了必然性,不合文意;
B.上层建筑由个人决定,不合文意;
C.忽略了文学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合文意;
D. 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必然有当时社会经济的必然性。符合文意。
故选D。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和信息的能力。
A.“参与革命实践”文中没有提到。“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是建议要研读经济史;“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是建议多读马恩原著;“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是建议把握总体关联。
故选A。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拿破仑的出现是由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的,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别人,依次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6~8.【答案】A、B、C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9~13.【答案】C、A、B、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①首先交代写作对象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②进而论述了恩格斯对资本批判的理论构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探索。③最后论述了恩格斯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解析】1. C项,“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错误,材料一第4段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可知只是“在某种意义上”。
2. B项,“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错误,材料一第3段说“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可知是“变革资本社会”,而不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C项,“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错误,材料一第4段说“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可知选项范围扩大。D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2段“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
3. 材料二第1段第1句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可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材料二的主旨,B项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
4. 略
5. 略
14~18.【答案】B、B、A、【参考答案】①论证手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证明,如“拿破仑”“凯撒”“马克思”“梯叶里”等;比喻论证,如“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②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
③立论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再进行证明。、【参考答案】(示例)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钟南山院士,面对疫情肆虐,84岁的他毅然决然,逆行武汉,坚持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偶然性的存在可能每个人都能碰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解析】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曲解文意“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故选B。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因果倒置,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故选B。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经济关系决定其他,其他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说文化,没有涉及经济关系。
故选A。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方式上说,材料三属于“立论”。材料首先提出了论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后进行论证。
第二,从论证结构上说,材料三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是第一层,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是第二层,由“伟大人物”的出现到“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
第三,从论证手法上说,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如“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是举例论证。
如“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是比喻论证,“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的观点,特别是要分析“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的含义。
“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说明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社会”“历史”的需要才是“英雄人物”出现的必要性。而这一“社会”“历史”的需要由谁来承担就具有偶然性。比如“新冠病毒”的出现,需要有人来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战胜病毒。这就是“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
“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就说明,虽然“社会”“历史”的需要由谁来承担就具有偶然性,但其中也存在着必然性。这必然性就在于人所具备的才能、素质。如果一个人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那么他就必然会成为“英雄人物”。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就是钟南山院士成为“英雄”的必然。
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19~23.【答案】C、B、D、【参考答案】①该政治判断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沿革;②该政治判断既具有时代价值,又具有国内国际的实践意义。、【参考答案】①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②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因为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因为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并没有说“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B.“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只是恩格斯做的一个类比。
D.“根本原因是……”因果关系错误,原文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由此可知,“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根本原因是“世易时移”。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说的是面对发展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创新方法,完善制度,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
D.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这一观点。
A.是从理论与实际等角度谈我们党的一贯做法,无法支撑材料三观点。
B.说的是党员干部要带头提高制度执行力,无法支撑材料三观点。
C.突出的是政府治理时的务实作风,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答题区间在材料二第三四段。
原文说“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该政治判断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沿革。
原文说“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由此可知,该政治判断既具有时代价值,又具有国内国际的实践意义。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
材料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由此可知,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
材料二说“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由此可知,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应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
材料三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去创新”,由此可知,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