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语。
2.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文体简介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在万历二十年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 ) 花朝节( ) 飞沙走砾( )廿二日( )波色乍明( )靧面( )髻鬟( )罍而歌( )浅鬣(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 n( )者 pù( )沙之鸟 xiā( )浪之鳞 泉而míng( )者 wū( )能无纪 汗出jiá( )背
3.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方法链接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冻风时作 (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 麦田浅鬣寸许( )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 翻译下列句子。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对照课下注释,结合重点词句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并圈点疑惑处。
四、深入探究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五、积累迁移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初春的景色的文字,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