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诵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不置可否。
②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③解读《锦瑟》,只要把握了首联的一个“思”字和尾联的一个“待”字,诗的主旨就豁然开朗了。
④沁阳市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来晨钟暮鼓的辛勤耕作,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了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编纂成功《李商隐诗选浅释》。
⑤这两段景色描写,前一句壮阔、苍茫,后一句秀丽、凄迷,风格迥异,但都是浓情勃郁的好景致。连才华横溢的李商隐,都曾对这些妙曼的句子耿耿于怀。
⑥李商隐别出心裁,在将《长恨歌》的故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之后,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A.③⑤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对《锦瑟》中所用的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人生虚幻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一种管弦乐器)华年(青春年华,诗中指一生)
望帝(蜀国君王的称号,常常哀痛亡国)
B.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莫愁(没有忧愁)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庄生(庄子)筹(更筹)
春心(爱慕异性之心)
D.四纪(四十八年)杜鹃(子规)
珠有泪(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 腓:茂盛
B.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扶助
C.斗酒十千恣欢谑 谑:玩笑
D.危樯独夜舟 危:高的
5.下列画线处关联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李贺与李商隐_______都是唐诸王孙,都是中唐以后的杰出诗人,_______政治上都不得志,_______有些诗歌风格也颇有相似之处,但整体上来说,这两位唐诸王孙_______是对政治,_______对诗歌创作的态度都是很不相同的。
A.虽然 而且 甚至 无论 还是 B.虽然 因为 所以 不仅 而且
C.因为 所以 因此 无论 还是 D.因为 而且 甚至 不仅 而且
6.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莲花、芙蕖、水芝、水华、水芙蓉。
B.“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穷秋”和“辞根散作九秋蓬”中的“九秋”,都指深秋。
C.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燕子来时新社”中“新社”即春社。
D.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含此意。
题型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B.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进行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
C.“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屡遭挫折,意志消沉。
8.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B.“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诗人用“紫皇”,不仅遣词造句新奇,而且过渡巧妙,自然地将诗歌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C.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着特殊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律动下的老鱼和瘦蛟的羸弱乏力,行动艰难。
D.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然而无处不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10.《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在摹写声音上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
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12.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题型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存在四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说起陆游,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他一生留下大约9000多首诗歌。本小组拟将陆游诗歌作为研究重点,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诚邀热爱诗歌并对陆游有所了解的同学加盟参加。
请于本月15日前,将自荐信投入图书馆大厅里的“陆游研究”信箱。
陆游研究小组
2010年1月5日
14.在陆游89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字。
15.课文题记可以是文章的内容、使用的手法与情感等。下面是一名同学为《虞美人》写的一则课文题记。请你为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写一则课文题记。要求语言优美生动,60字左右。
示例:春花开,秋月圆,人生美好的时光终有完结;小楼夜,东风起,李后主独自凭栏,难忘旧事;雕栏存,玉砌在,只是物是人非万般皆改;满腔愁,一江水,徐徐缓缓流淌至今。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不置可否”: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态度。句子中表达的意思是对这首诗的旨意众说纷纭,也就是各式各样的说法纷乱不一致,“不置可否”与之矛盾,错误。
②“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用来形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境界,正确。
③“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用在此处正确。
④“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此处修饰“辛勤耕作”,适用对象错误。
⑤“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句子里是指对“妙曼的句子”很欣赏,使用错误。
⑥“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此处用来指“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正确。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A项,庄周是战国时代的人,而不是春秋时期。
故选A。
3.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首先阅读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含义分析词语的意思是否正确。
A项,“锦瑟”,一种管弦乐器,理解错,应是弹拨乐器;
B项,“莫愁”,没有忧愁,解释错,“莫愁”在这里应解释为古时洛阳女子,该典故出自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C项,“春心”,爱慕异性之心,理解错,在这里应理解为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斗酒十千态欢谑” 中的“谑”是尽情地欢笑的意思,而不是“玩笑”。
故选C。
5.A
【详解】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多用排除法,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通过把握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关联词。
文段中从“但整体上来说”这句话看,是转折关系,所以前面第一空需用“虽然”,构成“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排除C和D答案;“杰出诗人”“政治上都不得志”二者从不同角度表并列关系,所以第二空需用“而且”;第三空表递进关系,需用“甚至”,排除B答案;根据语境,最后两空应选用 “无论……还是”;所以A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6.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7.D 8.这两句用典明志。
(1)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千载而下,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2)这也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说明了诗人屡遭挫折,意志消沉”错误。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了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9.C 10.①形象化的比喻来直接描写乐曲。“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句中“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观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②使用了侧面烘托。“江娥”“素女”“吴质”“寒兔”等都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对乐声及其效果进行摹写。
③运用典故和夸张手法。“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用典和夸张表现了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④章法奇异。前四句,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炼字。比如“颓”原有消沉的意思,此处形象地描写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凝滞的情态,流云仿佛在俯首谛听,突出地表现了笙筷音乐声的神奇美妙。(举例其他字,比如“逗”,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突出了音乐律动下的老鱼和瘦蛟的羸弱乏力,行动艰难”分析错误。应该理解为老鱼和瘦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但在音乐律动下居然能翩然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突出的是音乐的效果。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于本诗在摹写声音上的精妙之处,要从以下四点进行分析:
第一,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直接描写乐曲。比如“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中,作者此处是以声写声,以一种声音来描述另一种声音。对于李凭所弹箜篌声音的特点,作者很难直接描述,所以作者借助比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李凭所弹箜篌声音就像昆山玉碎的声音和凤凰鸣叫的声音那样清脆和美妙。而“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中则是以形写声,这种声音能够让芙蓉为之哭泣,香兰为之欢笑,从中可以想见音乐的动听美好,所以,正是通过这一描写渲染了乐声的优美动听。
第二,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中“江娥啼竹素女愁”“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几句都是对乐声及其效果进行的摹写,通过听乐曲者的反应来表现音乐的美妙。李凭所弹箜篌让“江娥”“素女”“紫皇”“吴质”“寒兔”为之感动,为之痴迷,可见其魅力之大。
第三,诗中还运用了用典和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中运用了女娲补天的典故,李凭的箜篌之音之上天际,竟然让女娲补天指出石破天惊,飘下阵阵秋雨,这是一种夸张,但其却非常生动的表现出了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最后,本诗的章法奇异,体现出李贺作为“诗鬼”的艺术特点。前四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同时,作者在炼字方面也体现出了高深的功力。比如“颓”原有消沉的意思,此处形象地描写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凝滞的情态,流云仿佛在俯首谛听,突出地表现了笙筷音乐声的神奇美妙。再比如“逗”字,本是作挑逗,逗趣讲,但用于诗中,则是“引”的意思。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11.C 12.①《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②《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是借代。“庙社”指宗庙社稷,借代国家、朝廷。“和銮”同“和鸾”,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景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13.(1)“说起陆游,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删去“对”;(2)“他一生留下大约900多首诗歌”删去“大约”;(3)“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在“放飞心灵”后加上“为目的(目标)”;(4)“加盟参加”删去“参加”或“加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说起陆游,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错误,主客体颠倒,“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中主客体颠倒,是“同学们对陆游”而不是“陆游对同学们”,改为“说起陆游,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或者“对于同学们来说一定不会陌生”。
(2)“他一生留下大约900多首诗歌”错误,成分赘余,“大约”与“多”不可重复使用,去掉“大约”或者“多”。
(3)“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错误,成分残缺,介词“以”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为目的”。
(4)“加盟参加”错误,语义重复,“加盟”与“参加”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4.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赍志而殁的志士仁人含笑九泉。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明确题干要求,并通过解读要求明确考查方向和内容,严格按照要求去回答。
本题中,首先要注意主题: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这个主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两方面应相互照应,缺一不可。同时注意语言要有文采。由此来进行写作。
15.吴地精丝,蜀地桐木,精美绝伦的箜篌在李凭手中奏起旷世奇弹;生昆山玉碎、芙蓉泣露之响,起空山凝云、石破天惊之势;一曲终了,留下了悠悠余韵,借着“诗鬼”之笔流传至今。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具体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仿写要求及对象,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根据所给示例,结构上,由三个结构相似的排比句组成,每一个排比句内部要有长短句形式的变化。内容上,要求给课文写题记,应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手法与情感的基础上,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写作。本题应该在掌握《李凭箜篌引》诗歌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写作,准确而恰当的引用原诗中的词句,可根据“吴丝”“蜀桐”“弹箜篌”等进行作答。语言上准确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形象感。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