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歌曰
B.望美人兮天一方 西望夏口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纵一苇之所如 如泣如诉
3.下列对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⑥歌窈窕之章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4.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举匏樽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 而未尝往也 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 杯盘狼籍 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7.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可怜体无比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旷远的样子。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貌女子。
白露横江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C.盈虚者如彼 虚: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虚:太空。
D.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已经。
洗盏更酌 更:再。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文体,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从内容上看十分接近散文。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三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解析
1.A。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2.B。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占,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3.B。①名词活用作动词,攻占;②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④为名词作状语,向西;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⑥名词作动词,歌唱。
4.A。A项中“缪”同“缭”,“属”同“嘱”,“冯”同“凭”;B项只有“属”同“嘱”;C项中“闵”同“悯”;D项无通假字。
5.D。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
6.B。A项,农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项,终究/同“猝”;D项,互相/偏指一方。
7.B。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旷远的样子;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8.B。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9.C。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赋》名师教学评价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缪。( )
3.举酒属客。( )
4.举匏樽以相属。( )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而今安在哉?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全文描写了________景色和叙述了________,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________,文章重点转到________上。
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处世态度。
教学策略:通过练习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讲授巩固提高。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跟本课相关的练习。适时检验教学效果,体现“以学定教”的策略。评价学生宏观把握信息和微观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科能力:内化完善能力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语感、语法、语境。领会特殊的文言句式。文言文的简练含蓄之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答案提示
一、1.“冯”同“凭”;
2.“缪”同“缭”;
3.“属”同“嘱”;
4.“属”同“嘱”。
二、1.歌,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2.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3.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4.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5.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6.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1.判断句。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宾语前置句。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3.状语后置句。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4.被动句。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四、月夜的美好 泛舟大江 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 主客间的问答 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 旷达乐观
4 / 4《赤壁赋》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日,“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心情,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B.“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江水、明月与对英雄人物业绩的联想,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文中的“客”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可见“客”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这种矛盾来自“挟飞仙”“抱明月”的空想。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耳得之而为声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泣孤舟之嫠妇
D.侣鱼虾而友麋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感情,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被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文中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表现了其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5.结合《赤壁赋》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悲风”:悲凉的秋风。
2.答案:B。
解析:“望”是农历十五日,“既望”是农历十六日。
3.答案:D。
解析:理解不正确,“哀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方面。正是因为“长江之无穷”,才显示出“吾生之须臾”。“客”对长江的“羡”反衬出人生短暂的“哀”。
4.(1)我不禁容色改变,整理衣服端坐地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2)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二、课内阅读
1.答案:A。
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
2.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下:攻占;渔樵:捕鱼,砍柴。B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C项,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D项,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3.答案:(1)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解析:(1)如:动词,往。凌:动词,越过。茫然:形容词,旷远的样子。(2)是:代词,这。子:对人的尊称,你。适:动词,享有。“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为判断句,翻译时要体现出句式特点。
4.答案:B。
解析:“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有误,应是“对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的感慨”。
5.答案: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画意、诗情、哲理交融。首段描绘了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美景,作者缘美景而生羽化登仙之诗情,此段为由景生情。第2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渲染悲情。第3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此有关的历史人物,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将诗情渲染到极致。第4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对同景而生异情,以水和月为喻,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本段因景述理、遣怀,最终由悲转喜。(答题时要有总起或总结句)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从景的方面讲,作者以赤壁之景作为开头,继而借景抒情,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再由情到理进行升华,最后一段又回到了景中,点出天已亮了,以景为全文的主线。从情的方面讲,作者从第2段起由景转入了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其不能实现人生追求所带来的痛苦,尤其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更表明了他因怀才不遇而心怀悲伤之情。以情为承接。从理的方面讲,作者通过第3、4两段与客人问答的过程,将情转入了理,写出了作者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理为全文的核心。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