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风格。
2.了解有关赋的文学常识。
3.学习、积累、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4.分析课文第1、2段。
重点难点
1.学习、积累、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2.分析课文第1、2段。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绝望之余,苏轼曾作两首绝命诗。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苏轼的绝望之作,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前《赤壁赋》。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其风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都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人才。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上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上,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史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散文名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歌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了解赋的常识
赋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篇幅长短不限,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多变。比较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
赋体源于战国时代,其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纵横家辞采铺陈夸张、气势汪洋恣肆的影响。汉代及此前的赋,句子长短错落,韵文中夹杂散文,多采用对答体的形式,叫“古赋”或“辞赋”。魏晋以后,赋中骈偶句逐渐增多,甚至通篇由对仗构成,句子形式也趋于整齐的四言、六言,多用典故,篇幅缩小,叫“骈赋”或“俳赋”。唐宋时期的文人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并对押韵方式和全篇字数加以严格限制,此时的赋叫“律赋”。而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趋于散文化,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自由,形成散文式清新流畅的气势,此种赋叫“文赋”。
赋的特点有: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四、结合课本中的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以练习的形式教师强调一些字音和文言知识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窈( )窕( ) 棹( ) 扣舷( )
袅袅( ) 酾( )酒 横槊( )
匏( )尊 相与枕藉( )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 )舻( )
蜉( )蝣(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歌窈窕之章
(3)正襟危坐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歌:扣舷而歌( ) 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如:纵一苇之所如(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五、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乐—哀/悲—喜
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体味作者情感。
六、分析课文第1段
1.找出写事的美句。
明确:“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文章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篇。仿佛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皎洁的月光流照而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江天色无纤尘”。游人这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渺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漂荡,就好像在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脱离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入仙境一样。浩渺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一段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极富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七、分析课文第2段
1.齐读第2段,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分为两层。
2.第1层中“美人”意象有什么含义?
明确:“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不甘沉沦的情怀。
3.朗读第2层,箫声有何特点?
明确:箫声的特点是悲凉。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