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赤壁赋》名师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赤壁赋》名师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0: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赤壁赋》
朗读课文——披文入情
研读课文——品情明理
导入
01
02
03
目录
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04
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导入一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地躲避还是乐观豁达地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导入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导入三
作者简介
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跳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导入四
写作背景
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
走近作者,知人论诗
赤壁有两个: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导入五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文体简介
“赋”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赋的特点
朗读课文 披文入情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2.倾情诵读,涵泳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做好准备。
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语速舒缓;
“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
“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节奏、气势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读出情感
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
如示范朗读
大声齐读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3.整体感知:通过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文言词 今义 古义



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女
白茫茫的水汽
旷远的样子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2.解释下列句中标红的多义词。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的)
顷之,烟炎张天 (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名词,与“上”相对)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介词,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对于)
研读课文 品情明理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段落概括 段落分析
景:箫声
情:悲意
写法:比喻
作用: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景: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情:飘飘欲仙
作用: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段落概括 段落分析
事:主客问答、抚今追昔
情:悲从中来
理: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续表)
段落概括 段落分析
理: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的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续表)
段落概括 段落分析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2.深度阅读、品情析理
第1段交代了哪些记游的要素?这些要素对后文的展开有何作用?
3.如何解读作者对于“水”和“月”的议论?
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议论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看,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工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一
不 变
角度二
天地万物包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
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
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
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它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
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
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4.以“喜”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
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反衬,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拓展延伸 迁移内化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自由读一读,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注意《定风波》的下阕,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2.延伸思考。讨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种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