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登泰山记》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登泰山记》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0:29:02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评价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
2.多平方,少圜( )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汶水西流( )
2.崖限当道者( )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生石罅。
3.崖限当道者。
教学策略: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跟本课相关的练习。习题由基础知识到阅读理解,评价学生宏观把握信息和微观分析信息的能力。
答案提示
一、1.“采”同“彩”,色彩;
2.“圜”同“圆”,圆形。
二、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三、1.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省略主语“雪”)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生(于)石罅。(省略介词“于”)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3.定语后置句。即“限当道者崖”,“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4 / 4《登泰山记》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__代_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下列划线的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汶(wèn)水 济(jǐ)水 徂(cú)徕
B.绛(jiàng)皓 石罅(xià) 膝(qī)齐
C.若偻(Iǚ) 少圜(yuan) 樗蒱(chū pú)
D.须臾(yú) 山巅(diān) 姚鼐(nài)
3.下列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5.下列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6.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7.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指城市。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9.下列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绛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日出美景。
D.此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而此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答案解析
1.《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清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2.B。膝xī
3.C。漫:模糊。
4.A。B项“至”是动词,抵达,“于”是介词,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C项“足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平方”指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5.A。A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项,“师”为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C项,“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使……错。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6.D。
7.D。(松)生石罅。
8.D。“桐城”指籍贯。
9.C。“是由高向低俯视”错,应该是站在日观峰平视、远视。
4 / 4《登泰山记》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
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
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
D.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
B.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
C.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
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4.下列括号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循(西谷)以入
B.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泰山)
C.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
D.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5.下列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二、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而又何羡乎
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蒱
④未尝稍降辞色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B.第2段写登泰山的经过。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
C.第3段写观日出的情景。按照空间顺序展示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D.第4、5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看到的泰山冬季的景色。
5.《登泰山记》中的“记”和《赤壁赋》中的“赋”是我国古代的两种文体,请说说二者的区别。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自”应解释为“从”。
2.答案:D。
解析:①中“及”,连词“以及”;②中“及”为“等到”;③中“云”,助词,无意义;④中“云”为云雾。
3.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代词,这里指代前文的“东谷”。
4.答案:A。
解析:“西谷”错,应为“中谷”。
5.答案:A。
解析:从本段所写内容看,A项概括的最准确全面。
二、课内阅读
1.答案:A。
解析:以:①介词,在。②连词,表修饰。乎: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介词,相当于“于”,在。
2.答案:D
解析: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承接。稍。③逐渐。④稍微。
3.答案:(1)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2)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解析:(1)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云:助词,无实义。“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注意语序。(2)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之:助词,的。一粟:一粒米。
4.答案:C。
解析:“空间顺序”错误,应为“时间顺序”。
5.答案: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和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体的把握能力。本题题干要求说明“记”和“赋”的区别。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等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两者之间,赋更近于诗体。其形成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在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例如《赤壁赋》中的文辞就接近于诗歌,同时寄托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