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
一、课堂导入
二、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诗人。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三、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整个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告诉我们诗人因闻笛声而有所感发。
四、解题
你可以这样来读这首诗
字音要读准
节奏要轻缓
语调要轻扬
语气要沉郁
五、初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1.读准字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读准节奏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笛子的美称。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3.读懂诗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会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4.全诗翻译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5.小结诗歌: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
触景思乡。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六、美点赏析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满”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宛转悠扬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而且柳谐音“留”,有挽留之意,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5.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6.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7.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思乡人人皆有,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七、归纳主旨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八、中考链接
4.《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二)诗歌鉴赏
A
5.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B
6.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用词精准,结合全诗,下列赏析不正确的是 ( )
A.诗人用词准确形象,“谁”与“暗”照应,既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没有亲友相伴的孤独,又表明了诗人深夜思乡难寐的情状。
B.“散(入春风)”与“满(洛城)”,两者密合无间,写出其城之静的同时,又仿佛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但却反衬出了诗人思乡之情至深。
C.诗中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D.诗中,“折柳”一词为全诗点睛,折柳谐音“留”,是诗人为缓解思乡之情,借折柳作为陪伴。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