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三课:盛唐气象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基础知识
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三点四渠五河的顺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
2.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唐太宗的年号,名臣有哪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治国措施?(P10课后活动2诗歌需要熟读)
唐玄宗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两个年号 。
3. 唐朝代表性的农具以及瓷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什么?第14页到16页红笔标记部分需要熟读背诵。
4.日本派()来中国学习文化,鉴真去的地方是哪里?所修建寺庙名称,玄奘生活时期,所去的地方今天叫什么?写的书叫什么?唐朝时朝鲜叫什么?唐蕃会盟碑作用。
5.第五课红笔重点部分都需要背诵
易错点: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都没有使唐朝彻底灭亡。农民起义是哪个?官兵造反是哪个?
26页课后活动2诗歌需熟悉记忆。
知识梳理
重点分层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公里
三市:三个城市
洛阳
涿郡(北京)
余杭(杭州)
四段:分为四 段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长安
重点一:大运河
重点二:唐朝发展年代尺
重点三:科举制度的建立
人物 贡 献 历程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科目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重点四:盛世局面
“开皇之治” 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统治时期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民族团结 和同(为)一家 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中外交往 遣唐使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与新罗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重点五:民族中外交往
重点六:唐朝的建筑和文化
建筑 长安城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唐诗 特点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 李白 特点: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 特点: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他的诗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 特点: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艺术 书法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阎立本 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音乐、舞蹈 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5、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重点疑难解答1:
兴衰成败的历史规律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③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勤政爱民。
重点疑难解答2:
提升训练
1.《隋书》中评价:“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下列对材料中秦朝和隋朝得失理解有误的是 ( )
A.都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B.继位皇帝都因暴政而亡
C.两朝的兴亡有相似性 D.都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2.“(唐代)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A
3.古人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认为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方便了隋炀帝下江南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
4.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221年 C. 581年 D.589年
5.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的功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执政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6.《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 ”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 ”……(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D
D
D
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 ②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天竺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8.阅读《唐朝部分年代人口统计表》(见下表),分析75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重大变化(迅速减少)的原因是………………………………………………………………………………( )
A.贞观之治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9. 隋唐时期最突出的社会特点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A
D
C
10.小明在学习古代都市时,收集到下边方框内的资料。与资料相关的都市是……( )
A. 长安城 B. 东京城 C. 临安城 D. 大都城
11.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职官制度,下列俗语和诗词,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A
B
12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 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4.史书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建立这一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A
D
C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 )
A.清朝的建筑风格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明朝的对外交往
B
1.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削弱诸侯国势力
2.(2021江苏盐城建湖期中,3,★★☆)“对于隋炀帝来说,尽管他率先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也不能马上就把首都迁到南方去。所以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沟通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他采取的办法是 ( )
A.开创科举制 B.修建大运河 C.营造洛阳城 D.三次征辽东
B
B
3.学者向达曾说:“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材料反映出唐朝社会生活( )
A.繁荣开放 B.与时俱进 C.完全胡化 D.领先世界
4.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对此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 ( )
A.精简机构 B.虚心纳谏 C.知人善任 D.轻徭薄赋
3.一代明君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各族人民的爱戴。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视( )
A.“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犾,朕独爱之如一。”
C.“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D.“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A
D
B
6.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8.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你”的精准评价是 (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7.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C
B
B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1)材料一 中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哪一制度的正式确立?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6分)
(1)制度:科举制。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2)图1、图2是唐朝时发明并推广的农业生产工具,分别指出其名称和作用。(4分)
(2)图1:曲辕犁,耕地;图2:筒车,灌溉。
材料三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诗人就有2200余人,作品48900多首,共900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据《中华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10分)
(3)表现: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诗歌与生活关系密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原因: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与吟诵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朝前期国家强盛,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材料一 隋文帝时,国家治理较好,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经济实力开通大运河。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具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有利条件。(6分)
(1)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河道。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2)概括材料二中两位作者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不同评价。(6分)
(2)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隋朝的灭亡。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材料三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唐太宗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4分)
(3)重用人才,以人为本,以农为本。
材料四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博大的气概、壮美的景观、发达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使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富丽堂皇和繁荣的巴格达、拜占庭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当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4分)
(4)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国际性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