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洛阳白马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古建区
印度佛殿苑
泰国佛殿苑
缅甸佛殿苑
白马寺正门
天王殿
大雄殿
千佛殿
接引殿
毗卢阁
藏经阁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材料:汉魏之际“纪纲既衰,儒道尤甚”,以致曹魏京师上万名大小官吏和太学生中,通经知礼的“略无几人”。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终魏晋南北朝之世,巩固的中央集权建立不起来,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无论是曹魏时代的“高平陵事件”,还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的禅让像此一时期那样频繁而寻常,汉禅魏魏禅晋,晋禅宋,宋禅齐,齐禅梁,梁禅陈,周禅隋。魏晋南北朝间的朝代变换和社会动荡,使贵族们“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宜切”。
——张祥浩《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敦煌莫高窟早期男观音像
中国印象中的观音
儒家武圣人
佛教伽蓝菩萨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鸡鸣寺(Jiming Temple)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香火一直旺盛不衰,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南朝时期与栖霞寺、定山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栖霞寺(Qixia Temple)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定山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狮子峰下,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寺院,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也是中国禅宗发祥地和最初祖庭之一。定山寺始建于南梁天监二年(503年)由梁武帝萧衍拨款建造,赐名定山寺并赠与高僧法定,六合山也随之更名为定山(浦口在明洪武九年前隶属于六合县,今六合区),六合名即出于此。时为江北第一古刹,与江南栖霞寺、鸡鸣寺齐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材料: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后周世宗
三武一宗灭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佛教
儒家
道教 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烦恼、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解脱、自作自受、一尘不染、觉悟、皆大欢喜、花花世界、一刀两断、一厢情愿、臭皮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④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佛 系 三 连
都行 可以 没关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
1、唐代
贵霜时代大夏火祆教神庙祭坛及泥塑像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频繁
敦煌线描彩画:祆教“善女神”与“恶女神”
2、明末清初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汤若望
南怀仁
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
——《清史稿 · 汤若望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清朝鼎盛时期
马嘎尔尼访华,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
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
4、19世纪中叶:西学进一步传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5、19世纪末20世纪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6、民国初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付诸实践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归纳总结——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社会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流,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客观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演进历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取舍,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制度 7世纪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社会生活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文化传播 14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
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的传播:
材料: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传播: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全面理解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原因:
表现:
意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堂小结
(2021.1·浙江高考·9)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项正确;
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ACD。
(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水陆战备少弛”“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表明“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
阅读下列中西文化交流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并非是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公元500年至1800年期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是如何帮助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的?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2)提取材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P12史料阅读: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德]马克思《机 器、白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观点: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说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但最终失败;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后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后者逐渐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事业的发展
(2021·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1·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1·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