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考试生物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赤道附近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可演化成物种丰富的雨林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屿从海滩到海岛中心的植物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演替到森林阶段的该岛屿中将无法找到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类群
C.该岛屿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与森林发生山火后的演替属于同一类型
D.该岛屿远离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治沙女王—殷玉珍”从1985年开始种树,几十年如一日,硬是让昔日的7万多亩黄沙变成了“绿色王国”,在这个“绿色王国”中还生活着多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B.该“绿色王国”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依据是其种群的数量
C.黄沙变“绿色王国”的演替类型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
D.殷玉珍将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4.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5.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的是( )
A.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B.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D.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6.某矿区通过地形整治、改良土壤结构、种草植树等措施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重现了昔日的“青山绿水”,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矿区对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不需要向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
C.生态恢复的目标是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
D.该矿区改造过程说明了人类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7.有关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含着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在草本群落没有垂直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因捕食可形成食物链
8.政府对某开采后的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该矿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矿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
B.可以预测该矿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C.该矿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人类采取的生态修复工程改变了该矿山自然演替的速度
9.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B.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D.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10.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由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进化方向
C.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增加而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的正常生长,应采取全面围封、禁牧的措施
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D.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趋向于形成新的群落
B.群落演替的总趋势一般是物种的数量和群落层次减少
C.人类活动可能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演替的方向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13.群落的演替现象普遍存在。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能超过自然因素的影响
B.湖泊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C.封山育林、管理草原等措施可以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复杂
D.群落经历长时间的次生演替都将到达森林阶段
14.某校足球场未养护,原有的优势草本植物被狗牙根、一年蓬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取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
B.如果继续不养护,该校足球场最终一定能演替成森林
C.足球场养护前后的优势种均为草本植物,故没有发生群落演替
D.足球场养护前后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
B.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C.重捕时方法不当使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不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16.靠近赤道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可演化成物种丰富的雨林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岛屿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岛屿上进行的演替与森林发生山火后的演替属于不同类型
C.该岛屿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种群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
D.该岛屿的演替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改变
17.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逆行演替则与进展演替相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过程属于进展演替
B.进展演替中群落有机物总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C.逆行演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与气候条件无关
D.进展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而逆行演替中逐渐降低
18.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B.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初生演替
C.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土壤,帮助恢复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19.黄河某河段因沿线城市扩建、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而被严重污染,导致大量植被、鱼类和鸟类消失。近几年,随着人工栽种和培养,使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河段生态环境很快得到恢复表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恢复力稳定性
B.河岸的芦苇由于土壤含水量和污染程度的差异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上述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若要保持该河段的持续稳定,人类需要不断地投人物质和能量
20.21世纪初,坚持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变回绿洲。下列关于毛乌素地区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人类植树造林加快了毛乌素沙漠到绿洲的演替速度
C.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是所有沙漠演替中的必经阶段
D.该绿洲不同地段植被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21.下列有关内蒙古某草场因气候演变,加上过度放牧使草本植物大幅度减少,草原荒漠化加剧,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该群落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化
C.该地物种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 D.过度放牧只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2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其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从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都增多,对资源利用更充分
C.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主要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群落演替的结果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3.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
C.与地衣相比,苔藓因其繁殖能力更强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24.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在气候适宜时可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
B.在森林遭受火灾二十年后重新形成高大乔木群,属于次生演替
C.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能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同
25.某地区利用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演替
B.该实例体现了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不同的方向进行
C.将天然林砍伐,大量种植巨尾桉后使群落丰富度增加
D.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环境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某地曾经是一个大型湖泊,一千年前气候变化导致湖水逐渐退去,暴露出湖底沙丘,沙丘上逐渐出现沙柳等先锋植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虎甲、穴蛛和蝗虫等,从而形成先锋群落。随着沙丘暴露时间的加长,先锋群落逐渐被桧柏松林、黑栎林、黑栎-山核桃林所取代,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沙丘暴露后所进行的属于________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后,群落中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存在沙柳等低矮的草本和灌木植物,这种分层现象与______有关,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该地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曾生活着A、B、C三种动物,A以B和C为食,三种动物的数量在很长时间内能够维持稳定。某个时期盗猎人员大肆猎杀导致A在此地灭绝后,C的数量急剧增加,而B却很快在此地灭绝,据此判断B和C之间存在______关系。试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学家认为,在气候变化相同的条件下,若人为地向该地沙丘引入一些先锋植物,则该地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可能不需一千年时间,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此地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为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借鉴。
2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填“阔叶树”或“针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5)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8.珊瑚虫靠虫黄藻光合作用提供营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居所、营养,珊瑚之所以有颜色也是因为虫黄藻的存在。如果环境不适,虫黄藻离开,珊瑚就变成白色,然后慢慢死亡。前几年南海调查时发现密密麻麻的珊瑚,其间遍布鱼、龙虾、海参和海胆等各种生物,异常热闹,然而如今珊瑚礁因各种污染、破坏性渔业和海上工程骚扰等只有白化死亡的珊瑚。我国科学家带领团队在海南实行人工种植珊瑚。珊瑚礁生长缓慢,要想种出大面积的海底森林,恐怕还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请回答以下问题:
(1)珊瑚虫和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海洋在遭受轻度污染时,往往对海洋生态影响不会太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污染达到一定限度,导致珊瑚礁的白化,使得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遭到破坏。若要重新形成海底森林,要等待很长的时光,说明此时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很低。我国科学家通过人工种植珊瑚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述情况可看到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共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29.稳定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湿地作为全球五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污水处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湿地生态系统受到自然、人为因素干扰而不能通过其______________消除影响时,就会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使其发生演替,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
(3)某人工湿地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等生活在水体中层,青鱼等生活在水体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不同鱼类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在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养殖场排放的污水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这有利于污染物通过物理沉降、________和____________消除一部分污染,还有利于芦苇、浮游藻类等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以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4)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请例举其多样性的间接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两个)。湿地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请提出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条)。
30.我国南方山区某河流上游河畔有一农场,进入农场就看到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的鱼塘,成片的毛竹林和果林,成群的牛、羊和家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题。
(1)该农场中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有_____(填“一个”或“多个”)基因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
(2)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农田害虫的同种异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功能。果林是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在果林形成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3)如果不对果林进行管理,果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和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果林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林生态系统如此脆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池塘群落的_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沉水植物生长于湖泊中央,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喜湿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区域,这种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结构。
31.塞罕坝草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它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后因砍伐严重逐渐退化,直至“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后来,塞罕坝三代人无畏困难铸成“绿色屏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随着时间的推移,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草原群落会逐渐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这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群落的变化过程中,灌木群落代替草本群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上草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昆虫吃草后,同化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C 6.B 7.A
8.C 9.C 10.C 11.A 12.C 13.D 14.D 15.A 16.A 17.C 18.B 19.C 20.C 21.B 22.C 23.D 24.C 25.C
26.(1)初生;湖底沙丘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
(2)对光的利用;垂直;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种间竞争;A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从而避免B或C占绝对优势的局面,A灭绝后,C在和B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数量急剧增多,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和资源,从而导致B灭绝
(4)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沙漠治理
27.(1)次生;垂直;水平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5)变快 ;未发生改变
28.(1)互利共生
(2)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恢复力;抵抗力;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提高了营养结构的复杂性;速度和方向
29.(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能力;次生
(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无机盐(N 和P)
(4)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和环境功能(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控制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体系,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加强管理;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0.(1)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信息传递;次生;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一年生草本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果林种植的树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
(4)物种组成;水平
31.(1)群落演替;人类活动使演替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灌木长的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流向下一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