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习题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习题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3-21 21: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1.(临沂中考)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A
解析: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A正确;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B错误;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C错误;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D错误。
2.如图所示,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这个像是光的   形成的。
虚 
解析: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反射
3.(2020·临沂中考)小明洗漱时感觉离镜子越近镜中的像越大,这与课本中描述的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于是,他用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光屏、火柴、铅笔等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
(1)实验探究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    。
较暗
解析:(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应在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板清楚地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像的位置
(3)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至适当位置,蜡烛B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小明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他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光屏承接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解析:(3)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 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4)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无关 

4.(教材习题变式)小鸭浮在水面上,它在水中的倒影正确的是( )
B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使小鸭通过湖面成像,小鸭的像与小鸭本身关于湖面对称,故只有B项符合要求。
5. 在一些狭小的商店内墙上多挂几面大镜子,可以形成空间增大的感觉,这主要是利用了平面镜能够( )
A.成像的性质
B.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使物与像距离是物与镜距离的2倍
D.使商店内更明亮一些
解析:在平面镜成像中,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利用这一特点,在视觉效果上会给人一种空间大一倍的感觉。故选C。
C
6.(20-21·临沂沂水期中)如图所示,a′是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现竖直向下移动平面镜,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会再成像
B.仍成像,像在原处
C.仍成像,像下移的距离是平面镜的2倍
D.仍成像,像会随平面镜一起下移
B
解析: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a′,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7.(2021·临沂河东区校级模拟)要让一支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一条直线上,这支铅笔跟平面镜的夹角应是( )
A. 15° B. 30° C. 45° D. 90°
D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关于平面镜与物体对称,故要使一支铅笔跟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一条直线上,这支铅笔跟平面镜的夹角应是90°,故D正确。
8.如图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为( )
A. 3:00 B. 3:30
C. 9:00 D. 9:30
A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指针,此时挂钟显示的时间为9:00,则实际时间为3:00。故选A。
9.(教材习题变式)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AB在平面镜中的像。
10.(2021·临沂沂水二模)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
A.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应该将蜡烛B也点燃
B.选择与蜡烛A等大的蜡烛B,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实验过程中,蜡烛B始终无法与A的像重合可能是由于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台
解析:实验中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会使得玻璃后面太亮,像会更不清晰,效果更不明显,故A错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两支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B错误;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而平面镜成虚像,故取下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不会出现蜡烛A的像,故C错误;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台不垂直,这样像与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无法重合,故D正确。
D
11.(教材习题变式)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当它正对甲处的“F”光源时,人眼在乙处观察到的像是( )
解析: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块平面镜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块平面镜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的像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故选A。
A
12.(20-21·济宁期中)若猫头位于平面镜前且保持静止,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如图所示,将两半平面镜分别垂直纸面向前、向后移一小段距离,则猫头通过前、后两半平面镜(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才能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的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猫头关于镜面对称,因为将两半平面镜分别垂直纸面向前、向后移一小段距离,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不同的,故A、B、C错误,D正确。
D
13.(21-22·临沂沂南期末)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
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
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
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解析:如图所示,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作出蜡烛A的烛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烛焰像的位置,同理,作蜡烛B的像点,可知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重合,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故B正确。
B
1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往往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5 m。如图是小明同学在一次测量视力时的情景,关于这次视力测量说法正确的是( )
A.视力表中开口向上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向下
B.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指向纸内
C.小明同学按要求进行视力测量,则L的大小应该是0.6 m
D.小明同学按要求进行视力测量,则L的大小应该是0.3 m
解析:平面镜所成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视力表中开口向上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也向上;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也向外,故A、B错误。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5 m,由题图知,小明到平面镜距离2.2 m,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5 m-2.2 m=2.8 m,视力表到平面镜距离也为2.8 m,L的大小应该是2.8 m-2.2 m=0.6 m,故C正确,D错误。
C
15.(20-21·临沂期末)如图所示,一名游客行走在玻璃栈道上,栈道上映出了他的“身影”。若游客的身高是1.65 m,则游客的头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   m;当他在栈道上行走时,他的“身影”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游客的身高是1.65 m,据物像等大的特点可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5 m,则游客的头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1.65 m+1.65 m=3.3 m;当他在栈道上行走时,他的像大小仍然和他的大小相等,他的“身影”的大小将不变。
3.3 
不变
16.如图甲为开封铁塔及其倒影的美景。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塔尖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
解析: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塔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据此画出塔尖的位置A′,连接人的眼睛和A点,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17.已知河水深为2 m,河边一彩灯距水面6 m,则该彩灯的“倒影”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倒影”距水面   m;若河水再上涨0.5 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   m。
解析:彩灯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彩灯距水面6 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6 m;若河水再上涨0.5 m,则彩灯距水面的距离为6 m-0.5 m=5.5 m,那么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5.5 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5.5 m+5.5 m=11 m。
虚像  
11
6
18.(临沂中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不透过 
解析:(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题图所示倾斜,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A2
相等
未点燃
19.如图所示,平面镜M竖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 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 cm,现铅笔以2 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 )
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
B.笔尖的像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
C.经过3 s,笔尖的像与笔尾的像相距6 cm
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上
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铅笔尖端朝左,故A错误;若铅笔以2 c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2 c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故B错误;由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所以铅笔长6 cm,铅笔的像也长6 cm,即笔尖的像与笔尾的像相距6 cm,故C正确;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且铅笔的尖端朝下,故D错误。
C
20.检查视力的时候,为节省空间,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通过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来完成检查(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 m,视力表到小莉眼睛的距离为1 m。
(1)若视力表全长0.8 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m。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开口指向纸外,则小莉应向她的   (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
解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若视力表全长为0.8 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 m。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开口指向纸外,视力表像的“E”开口也向外,所以小莉应向她的左方指才正确。
0.8  
左方
20.检查视力的时候,为节省空间,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通过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来完成检查(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 m,视力表到小莉眼睛的距离为1 m。
(2)如果小莉站起来以0.6 m/s的速度朝平面镜的方向走
了2 s后,她现在距离视力表的像是   m。

3.8
20.检查视力的时候,为节省空间,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通过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来完成检查(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 m,视力表到小莉眼睛的距离为1 m。
(3)小莉在检查视力时,通过平面镜正好能看见自己的脚(图中A点)所成的像,请作出A点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3)作脚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连接像点A′与眼睛B点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入射点,连接AO、OB,则AO是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