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教材内容
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84~85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本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教材通过妈妈叫小朋友起床的情境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要用钟表看时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钟表有两种(时钟和电子表),然后观察钟面,学习整时,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通过“经验”使学生经历一个从抽象到逐步具体的活动过程。
备教法学法
部分学生已具备认识钟表的能力,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具体的时间,特别是电子表的认读。在讲授“认识钟表”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钟表模型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一份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表”“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备已学知识
钟表是用来显示时间的。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认识钟面(初步认识)
问题导入 说一说,下图的钟面上有什么?
过程讲解
1.观察钟面,找钟面的特点
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2.认识指针
钟面上有两根指针,细长的那根指针是分针,短粗的那根指针是时针。如图:
3.钟表的种类
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有12个数,有分针和时针(如图一);另一种是电子表,表面上有“:”,“:”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数(如图二)。
图一 图二
归纳总结
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细长的指针是分针,短粗的指针是时针。
知识点二 认识整时(掌握)
问题导入 图中是什么时间?(教材84页)
过程讲解
1.描述画面内容
闹钟响了,妈妈叫小朋友起床,墙上挂着钟,床头柜上摆着电子表。
2.认识整时
在挂钟上,当分针指向12时,表示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图中钟面上时针指向7,表示7时。
[教育视点: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解决问题
挂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表示7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左边是“7”,表示7时。
归纳总结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时表示整时,“:”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知识点三 整时的写法(掌握)
问题导入 你能写出下面几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教材84页例题)
过程讲解
1.识别钟面上的时间
2.整时的写法
整时的写法有两种:中文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第一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中文表示,写作8时,用电子表数字的形式写时,应在“:”的前面写8,在“:”的后面写“00”,即8:00。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写出其他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3.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写整时有两种方式,即写成几时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
备易错易混
误区 填空:图中钟面上的时间是(12时)。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完全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图中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表示6时。
错解改正 6时
温馨提示
当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时,钟面上的时间才是12时。
备综合能力
能力点 运用推理法解决经过时间的相关问题
典型例题 根据前三个钟面上的时间,推算并画出第四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
思路分析 前三个钟面上的时间依次为1:00,3:00,5:00。
后一个钟面上的时间比前一个钟面多2小时
根据这一规律可知,第四个钟面上的时间比第三个钟面多2小时,应该是7:00,即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
正确解答
方法提示
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钟面上的时间发现规律,确定未知钟面上的时间,画钟面时要区分好时针和分针。
备教学资源
我国古代的钟表
我国古代有日晷(ɡuǐ)、水钟、火钟、铜漏壶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水运仪象台是我国古代最简易的钟表。
铜漏壶
圭表、日晷等仪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该怎么办呢?为了在夜间、阴天显示时间,人们发明了漏壶,漏壶又叫“滴漏”“刻漏”,传说黄帝时即已出现。《周礼》记有“挈壶氏”,专司其职。中国最早的漏壶是在壶中插入一标杆,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壶时,箭下沉,指示时刻,称“泄水型漏壶”或“沉箭漏”。另一种为水流入壶中,箭上升,指示时刻,称“受水型漏壶”或“浮箭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