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8张PPT。2014中考必备记叙文高分方略 中考语文总分100分 记叙文满分16分
中考力争14分之上 记叙类阅读 情节较强的写人 叙事散文 小说学生常犯的错误
1紧扣材料意识不强:很多题目的设置都是依据材料而来的,回答问题一定要依据材料。
2不重视审题
3扯得远,跳得高。对于句子的理解要一步一步来,然后再跳起来。
中考语文飞越110分记叙文满分15或16分,力争14或15分常见题型解析 题型1: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此题难度系数较大方法指导: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
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
都要概括出来。基本格式:谁做了什么《长在岩石下的小花》《最美好的时刻》《煤炭工与绅士》《我们一样爱他们》 题型2:情节段内容概括方法 最基本的格式也是:谁做了什么题型3:完善情节链合拍、借力题型4:概括起因经过结果
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事件常犯的错误:概括事件顺口溜:概括事件混同于对事件的评价找事不评事,借词真省事题型5:场面描写的概括及其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
地点,渲染气氛,为下文展开情节或描写人物作
铺垫。更好地表现人物。? 题型6: 标题作用 形式上 线索上 内容上 主旨上 情感上是全文的线索 (设置悬念)形式新颖, 吸引读者
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含蓄地表达了。。。。的主题)包含了什么情感 从以下5各方面考虑其作用《种春风》《看到一条河》《父亲是条鱼》题目: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
题目一般结构上是线索、设悬念;
点明揭示主旨,点明事情的人物,
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
运用象征表现手法,生动形象、
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
引起阅读兴趣题型7:标题含义 格式:一语双关,既指……,又指……。格式:运用…修辞,写出……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
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
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悠长的铃声》《长在岩石下的小花》《冬夜里歌唱的鱼》题型8:给文章加题目(只要对的,不要贵的) 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母亲》
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
以事物为题《羚羊木雕》《风筝》
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
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妈妈的手》
以主旨句为题
依据文章的内容命题
方法指导 题型9: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带句解词。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有的写出什么心情,有的写出什么性格,有的什么是写出状态,语境词依据句子意思分析出来 。 常考的词语有
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方法指导:例1.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聪明”运用反语,表达了我对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深深自责和懊悔之情。例2.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例3.那些钩子全找到鬼子的腿上来了“偷偷”意思是小草不知不觉的从土里长出来;“钻”
将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找”,将钩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设计
之巧妙,也写出白洋淀人民对鬼子的狠。例4.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扫街”满大街找工作例5.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 ”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诡秘”原指行动或态度隐秘,不可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例6.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对这本地图册的珍爱,在长久的岁月中,老人反复看。 解题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
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
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什么)
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题型10: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例: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此中“闹”能否换成“叫”?为什么?答:不能,“闹”字贴切生动地写出了蜜蜂之多和采蜜的忙碌,反衬了色彩斑斓的花儿的怒放和清香,写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突出了滋润美艳之至,用“叫”则表达不出这种效果。题型11: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
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
乐,才能走向梦想。
“这样”指的是? 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答题思路:就近就前原则题型12:其他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题型13:词语是否矛盾 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例1: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伟大的例2:孔乙己似乎确凿是死了例3: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题型14:修辞句赏析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受命题人青睐的设题角度,比如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方法指导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
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拟人:把什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
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催人深思。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语言
辞格 描绘类(生动形象):
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强调突出):
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增强语气):
反问、设问修辞小结:例1.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的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题型15:问原因有的用原句回答,有的是依据原句进行加工
有的依据生活经验悟出。 例1: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方法指导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美丽
永远留在人们心里。例2:老婆婆为何上当受骗?题型16:结构上的作用 过渡句两种呈现形式:
A.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
这种过渡句一般不是明显,需要依据上下文判断
B.承接了上文所写的什么,引起下文所写什么。
这种过渡句一般是很明显的 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一般多考查过渡句题型17:句子意思理解 对句子的理解其实是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
不要被字面意思蒙蔽,要透过字面结合语境或
主旨分析出含义。例1:“让我看着你,我想看着你”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是“看着”这一词的理解。依据文段意思,我们分析出“看着”一词的含义是:通过捐出自己眼角膜的方式看着自己的儿子,写出母亲对儿子的不舍。题型18:筛选照应句内容相近的是照应,因果关系是照应例1:19.筛选伏笔句并分析
伏笔句是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
提示或暗示 ,伏笔句言语不多,有隐含性 ,
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埋伏笔要巧妙,
切忌刻意、显露,有伏笔必然要有照应。
例:《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中的“看着他低
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的潜入我那赌
气的心。”其中的“悄悄潜入”写出了母亲在渐
渐包容和理解儿子,为后文完全原谅儿子,
母子关系修复埋伏笔。 题型19:写景句的作用1.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心情;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描写什么)作铺垫;
3.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4.衬托人物美好品质,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5.象征或暗示什么例1.秋风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孔乙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例2.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住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 再现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对策:找你拿手类型的句子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提醒20: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理由 题型21: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了什么,突出人物的品质
或技能。《社戏》中老渔夫喝彩
题型21:结合实例,分析人物的形象。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
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答题格式:是。。。人。从文章。。。看出来。 例如: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
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
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
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
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
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
—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
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
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
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
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
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
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
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
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
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
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怎样看待人物形象看待人物形象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看法。
形式是“形象+评价”。“形象”是把人物性格以及
特点列出来,“评价”是评价这些性格,要从
好与不好来分析。
例:《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中看待安东尼
的形象,他的特点是自立,热情,追星狂热,
固执,冲动。评价是,他的自立,热情是可
取的,是成功的基础,是值得学习的;而他
的追星狂热和固执冲动是不理性的表现,不
足取。
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烘托了人物美好品质,突出了什么
题型22:分析文中风马牛不相及人物 的作用《藤野先生》中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讽刺我。烘托了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突出了藤野先生心胸宽阔,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题型23: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段落作用1.从内容上分析作用
2.从结构上分析作用。
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就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分析。如果有明确要求,就按要求分析。
经常考的段落是开头段、结尾段、中间的
过渡段或铺垫段题型24:开头段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例1: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本段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总领下文,奠定哀伤的感情基调。题型25: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
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呼应开头,首尾圆润。 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过渡段
1.承上启下:承上什么内容,引出 下文什么内容
2.只承上:总结上面的什么内容
3.只启下:引起下文的什么内容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题型26:文章线索物作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或其特征为线索 《背影》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风筝》《羚羊木雕》
5.情感为线索 《藤野先生》
6.双线结构 补写心理 /完善心理链题型27:揣摩心理出题类型:方法指导:补写心理要符合人物心理。完善情节链有的可以借用文中的,有的需要总结。先找出出题人提供出的答案。题型28:补充语言方法指导:根据语言环境、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补充出符合要求的语言。
题型29: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常考查的写作手法有:对比、欲扬先抑抑扬: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文章曲折有波澜。
对比: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题型30:插叙的作用使情节曲折或丰富情节深化主题方法指导:先概括插入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
垫照应,补充说明 再写上下列术语题型31:倒叙及其作用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侦探小说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背影》《风筝》
1.按地点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按时间 《最后一课》
3.按感情变化
4.按结构 题型32:划分层次 5.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划分 《皇帝的新装》 方法指导: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
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题型33.续写小说结尾题型34: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例如: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长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嵌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问:划线句由第二人称写长城改用第三人称
“它”,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
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
城抒怀 。 例2: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
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土地的誓言》划线句换成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将土地人格化,对土地直接呼告,便于与
土地对话,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结合实际或联系自己的体验(生活)举一个例子结合文章根据需要要把文章中讲的事、情概括出来
像文中。。。一样,应该。。。。。咏物抒怀类散文15套 杭州 《一颗小桃树》
14套 武汉 《萧萧池塘暮》
7套 安徽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34套 潍坊 《惜春小札》“咏物抒怀”《45套》中的例子考 点写景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写景手法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例:《观沧海》
静:山岛,树木,
百草。
动:秋风,洪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的向
船尾跑去。从色彩、形状、变化等方面写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写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
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到远的等
由植物写到动物
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
通过想象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比如通过写人的活动写最不爱花的
人,也被太阳花深深吸引。从侧面烘托太阳花
的美丽。
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进行生动
形象描写。角度:从色彩,形态,变化等方
面进行描写。例文:生机勃勃的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