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例3、“试一试”和例4、“练一练”,第6页练习一第3~5题和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里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情境认识等式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体验方程思想,体会方程表示抽象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感受变化中的相等关系,受到简单的辩证思想的熏陶;体会成功发现规律的过程,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按规则解方程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等式的性质和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归纳等式性质及解方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讲师
小讲师带领大家回顾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3。
小组探究:
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②如果在方程的两段都增加砝码,怎样增加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③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么写?
④左右两边都加上a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么写?
学生根据例图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0=50 相同重量的砝码
出示天平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0+10 =50+10 50+a= 50+a
出示天平图
小组探究:观察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可以怎样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x+a=50+a x+a-a=50+a-a
小组探究:
①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想一想,等式怎样变化,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并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试一试”。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出示例4。
小组探究:
①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②思考x 的值是多少,等式两边才能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方法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交流∶这两个方程的解各是多少 你是怎样确定方程的解的
说明∶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所以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如果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
4.做练习一第4题。
课堂完成前两题,其余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5.做练习一第5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图意,明确付出的x元减去116元,还剩下84元;x米加上3.5米等于6米。
要求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小题列的方程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方程怎样想的 第二小题列方程怎样想的 解方程为什么要在两边都减去3.5
说明∶列方程要先明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表示出来;解今天这样的方程,要应用已经认识的等式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 x,求出方程的解。
6.拓展延伸。
说明:在完成填空前,需要把x=6带入到等式中,形成方程,把方框看成未知数,继续解方程。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体会?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50=50 50+10 =50+10 50+a= 50+a
x+a=50+a x+a-a=50+a-a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