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受苏联影响 工业基础薄弱 ③加强国防的需要 ④正常国际交往被切断
2.“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4.“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一五”计划的背景 “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示意图
5.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工业成就:鞍钢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必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
②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巧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2.确立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真正反应人民利益的宪法★★★★必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课程标准】
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③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53——1956年
3.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作用(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
1.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考
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分期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6年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知识延伸】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程标准】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时间:1958年(2)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表现:“大跃进”(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教训:★★★★必考
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调整:1961年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5年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6.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失误。这说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曲折的过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最根本的原因)野心家的利用和个人崇拜
2. 实质:左倾错误严重扩大到政治领域
3.起止时间:1966——1976年 指挥机构: “中央文革小组”
4.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五一六通知”)
5.动乱表现: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③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抵制和反抗:①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周恩来和许多老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7.文化大革命的结束:①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人民悼念周恩来总理,掀起被四人帮镇压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
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8.文化大革命造成哪些危害?
造成社会混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④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文化大革命给我的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反对个人崇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文化大革命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与损失的内乱。
三、建设成就
1.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取得的成就:
①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③工业体系:新型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④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⑤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⑥科技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姨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2)历史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英雄人物:★★★★必考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成就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②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充分说明了( )
A.建设高水平军队的紧迫性 B.实行“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轻、重工业不平衡的弊病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建国初期,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建设高水平军队的紧迫性,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以下资料,适合同学们采用的有哪些(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②沈阳机床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大港油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有: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中国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大港油田建于1964年,与一五计划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的BCD项。故选A项。
3.小明用歌谣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的部分建设成就。下列成就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②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④神舟飞天星际间,水利工程葛洲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为“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包括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武汉长江大桥,A项正确;“神州”飞船系列和葛洲坝水利工程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排除BCD项。故选A项。
4.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排除 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5.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中共一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七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A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排除B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6.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政策( )
A.实现了和平过渡 B.学习了苏联的经验 C.扰乱了经济秩序 D.阻碍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创举。A项正确;这一政策不是学习苏联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排除B项;这一政策的实施,保障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维护了经济秩序,排除CD项。故选A项。
7.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指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属于私有制,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是建立在经济制度得到改造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经济制度的改造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最突出的意义在于( )
A.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D.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到时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BD两项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排除BD项;C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排除C项。故选A项。
9.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说明( )
①中国历史发生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迈向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图示反映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①中国历史发生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迈向社会主义;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题意,B项正确;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③与图示不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③与图示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科学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因此探索建设,曲折发展应该是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应该是④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又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 了新生的政权;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逐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政权巩固,社会过渡应该是①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由于左倾错误,我国在1966年 - 1976年间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国家陷入内乱。因此“左"倾泛滥,国家内乱应该是③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1.“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遭到无端迫害,反映了当时(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没有制定法律
C.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D.国家停滞不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文化大革”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遭到无端迫害”可知,材料反映了文革期间,民主与发展遭到了严重践踏,A项正确;当时已经制定了法律,但是没有依法做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停滞不前,排除D项。故选A项。
12.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曲线图,其中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B.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C.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答案】D
【详解】根据曲线图可知,③到④国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因此出现③到④国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情况,D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开始的,而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济下降,排除A项;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1958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石油工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D.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可知,材料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五四运动体现的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体现的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排除C项;D项是改革开放以来体现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政府在1958年年底自豪地宣布,这一年工业产量超过了1957年的65%。机器制造增长了3倍:煤铁翻了一番;石油增长了50%,电力增长了40%……这说明当时( )
A.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B.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在起步
C.工业生产中出现“浮夸风”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良好开端
【答案】C
【详解】依据“政府在1958年年底自豪地宣布,这一年工业产量超过了1957年的65%。机器制造增长了3倍:煤铁翻了一番;石油增长了50%,电力增长了40%……”和所学知识,1958年党和政府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导致“浮夸风”盛行,因此题干中所述的成绩实际上表明工业生产中出现“浮夸风”这一浮夸虚报的现象,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人民的温饱问题,排除A项;1953-1957年“一五计划”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在起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良好开端,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5.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明了( )
A.国民经济困难得到根本好转
B.工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C.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D.发展社会经济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导致国民经济损失惨重,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说明发展社会经济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A错误,D项正确;故选D项。工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都是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成就,排除B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6.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新政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教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有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分别出现哪两大运动?
(4)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在农村发展建设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无地少地的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
(2)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详解】(1)事件:由题干图一农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背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无地少地的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
(2)由材料二“1955年,全国教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该事件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3)运动:由材料“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有多斤”“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可知,材料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分别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启示:通过上述材料探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17.艰辛探索,成就卓著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蓄的提高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哪些成就能够直接证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的名称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实施”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了经济条件。(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或写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均可得分。)
【详解】(1)根据“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可以得出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
(2)根据材料二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是与国家的工业化息息相关的,所以这三项成就可以证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3)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根据所学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政治建设又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所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了经济条件,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