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
课程标准:1.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回顾工业革命
1.含义/本质: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2.进程:
(1)第一阶段:1765-1840年左右
条件:①政局稳定,政府鼓励;②英国农业的发展;③殖民扩张;
④生产、技术、经验;⑤根本原因——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
表现:
①棉纺织业机械化生产;②动力革命一瓦特蒸汽机;
③交通领域一汽船、火车;④机器制造业。
(2)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条件:①社会稳定;②经济发展;3自然科学和新技术进步。
表现:①电力广泛应用;②内燃机创制与应用;③化学工业;④旧产业新技术;⑤通讯技术。
回顾工业革命
3.影响
①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的发展。
②使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的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二战后发生经营者革命。
③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
④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城市、生活改善、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报刊书籍、女性地位提高等。
⑤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弊端: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社会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回顾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
1.工业革命前的劳作方式
一工厂
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厂
工业革命前后劳作场所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思考
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约翰·希克斯
2.机器大生产
(1)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
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二工厂制度
1.建立:伴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形成。
工厂制度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由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所以工厂制度也是首先在棉纺织业中确立的。
根据下组图片,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走锭精纺机)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纺织业使用
2.特点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工厂制度有何特点?
问题思考
18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阿克莱特那样使用水力机的工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1786年大卫·戴尔的工厂投保资产为4800镑,1788年卡特莱特的“革命工厂”的投保资产高达13000镑。
——斯坦利·查普曼《早期的工厂主》
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韦奇伍德开办的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厂,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
——钱乘旦《英国通史》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分工精细,协同合作
2.特点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工厂制度有何特点?
问题思考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二条:打断连接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严格规章制度
2.特点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工厂制度有何特点?
问题思考
分工使同样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
第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
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
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胜任多人的工作。
——据亚当·斯密《国富论》整理
分工协作
1
工人实行倒班制,以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2
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
3
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
4
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
影
响
工厂制度的出现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大改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特点
标准化生产
伊莱·惠特尼(美)
1798年在武器工业中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备零部件,制定了相应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美国西北部的农民,离机械商店有几百里之遥,却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用电报告知所损害的机械上的部件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一件新的机械部件,他自己就能够将它安装上。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亨利·福特(美)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
催生
促进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催生了工厂制度的产生。
工厂制度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工厂制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根据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读图说史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李鸿章
三 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9世纪中后期,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张 謇
张謇、范旭东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
一积极变化
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
1801-1871 年的英国 纺织业为主 的城市人口 港口 城市 纺织以外的其 他制造业城市 各县城及
旅游城市
增长率 299% 214% 186% 139%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城市人口大规模集中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英国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思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社会的流动性大增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3.乡村生活的变化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英国乡村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工业革命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4.时间观念加强——工厂制度和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格林尼治时间在1840年以前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遵守本地时间。
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优化交通状况;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法定时间;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5.文化素质的提升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原因: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
措施:
19世纪,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动初等教育;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二消极影响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解决: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斗争,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积极变化
工厂
工厂制度
集中的手工工场促进工厂产生
倒班制
规章制度严格
生产流水线
原料统一供应
消极影响
城市化发展,生活空间改变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时间观念加强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
工人劳动的时间过长
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
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