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复习学案)-【背诵清单+当堂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复习学案)-【背诵清单+当堂检测】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0: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必考
1.背景
①粉碎“四人帮”以后 ,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两个凡是”的方针——左的错误的继续阻挡了纠错
“两个凡是”:华国锋提出的错误思想,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底
3.内容:①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路线: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 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③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
5.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
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纠错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冲破了长期以来“ 左 ”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领导核心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拨乱反正
1.主要工作: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
【知识延伸】
1、如何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路线。
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改革开放取代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发展模式。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开始: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过程
①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必考
结果:1978年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②普遍实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历史影响/意义:
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②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③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①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
③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历史意义: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的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考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建立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③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农业改革的启示:制定农业政策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注意维护农民利益。
4.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本质区别:土改是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际上仍然是土地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
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规企业改革的共同作用:二者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和企业自负盈亏,劳动者多劳多得,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知识延伸】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土地改革进行了怎样的调整?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1)调整: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启示:①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程标准】
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必考
3.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典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设置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扩大: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⑤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必考
①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
②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考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拓展延伸】
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 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1)广东、福建
(2)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标准】
了解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史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坚持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初步提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基本形成:1987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充实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必考
a.南方谈话的内容(主要精神)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b.南方谈话历史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最终确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必考
5.评价: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必考
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02
2.报告: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3.主要内容:
①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国家。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07年
2.报告: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主要内容:
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②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
5.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12年
2.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内容
①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③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④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17年
2.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考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写进党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意义?:★★★★必考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修订)
②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易错易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修订)
1.20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程标准】
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中国梦的提出
①2012年11月29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首次阐述中国梦。
②深刻阐述:2013年3月17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考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质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4.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必考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考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
②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③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意义?
①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1.时间:2015年10月 2.会议名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3.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新发展理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必考
5.历史意义: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表现?
①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谈谈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与成就?
①对内改革: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②对外开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历史意义?
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付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春·山东泰安·七年级统考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回顾所学知识,在改革开放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计划经济是我国学习苏联走得道路,排除A项;农村包围城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时期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春·山西·八年级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考期末)著述改变历史,这样的事例中外都有。一个人的名字通过一篇文章,与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当数胡福明。1977年,南京大学的年轻助教胡福明经过——个暑假的思索、查证和写作,将这篇文章投稿给《光明日报》,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这篇文章的名称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思想解放”“《光明日报》”“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可知,这场大讨论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源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B项正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A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表于197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统考期中)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指的是( )
A.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B.新中国诞生、三大改造完成
C.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新中国诞生、中共十五大召开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生”指的是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转折”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C项正确;抗战胜利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排除B项;十五大上明确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属于全新内容的是( )
A.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D.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全新的内容,D项正确;ABC项不是全新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5.(2022春·江苏扬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包干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能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包干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故某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春·广东广州·八年级广东实验中学校考期末)“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最能说明( )
A.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B.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
C.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可得出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共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项正确;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7.(2022春·广东东莞·八年级统考期末)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普遍共识
C.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 D.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取得新认识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等信息可得出,政府对商品经济的认可,表明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取得新认识,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进行城市改革,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当时并未出现此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秋·八年级单元测试)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曾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这段话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的( )
A.背景 B.性质 C.进程 D.作用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比方,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1988年海南福建,并开辟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因此题干信息,““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材料论述了改革开放的过程,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2022春·江苏泰州·九年级校考期中)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可知,这是1984年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1980年,我国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题目考查的是“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包括不全面排除C项;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不是开放半个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苏格说:“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诸多‘内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中国逐步改变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中国经济腾飞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C.中国一直以来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D.加入世贸组织说明中国积极拥抱世界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诸多‘内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中国逐步改变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可知,材料中的结论不包括中国一直以来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结论包括中国经济腾飞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说明中国积极拥抱世界。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2023·安徽·模拟预测)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更通畅的绿灯”是指( )
A.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决定设立厦门为经济特区 D.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更通畅的绿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80年设立厦门为经济特区,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春·陕西渭南·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都是党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 )
A.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B.主要矛盾——经济特区——初级阶段——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中国特色——改革开放——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6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中共八大对应主要矛盾;中共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冲破 长 期“ 左 ” 的 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应的是改革开放;200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因此中共十七大对应的是小康社会;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共十八大对应的是科学发展观,A项正确;初级阶段对应中共十三大,改革开放对应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市场经济对应中共十四大,三个代表对应中共十六大,排除C项;中国特色对应中共十二大,美丽中国”对应中共十八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3·陕西榆林·校考一模)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走自己的路、一国两制、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国企改革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14.(2022春·湖北武汉·八年级统考期中)2021年“时代楷模”获得者黄文秀,北师大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担任百坭村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0人脱贫,贫困率从22.88%下降至2.71%。据此可知黄文秀投身的事业是有关“四个全面”中的哪项内容(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黄文秀,北师大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担任百坭村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0人脱贫,贫困率从22.88%下降至2.71%”可知,黄文秀带来百姓致富,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从严治党,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1春·四川泸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下面是八二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设计的年代尺,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B.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答案】A
【详解】根据年代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年代尺的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发展,A项正确;B项概括不准确,排除B项;中共七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在中共十三大,排除D项。故选A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6.(2023春·河南郑州·八年级校考期中)“中国梦”无疑是时下中国热词,它凝聚着各方共识,砥砺国人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所示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标志着中国人怎样的梦想得以实现?
材料二: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2)为了改变材料二中的状况,在经济建设上新中国实施了什么方案?该方案的实施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A“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B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D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3)①材料三A中,“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重大会议?“这条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它是由以谁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创的?
②材料三B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在20世纪初的哪一重大事件中体现出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的哪一重大决策中体现出来?
③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三C中)。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是什么?
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不断为人民造福”(材料三D中)?(写出一例即可)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少年学生,你该怎么做?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人民翻身解放,成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
(2)第一个五年计划;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
②五四运动;对外开放(或经济体制改革)。
③1951年;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
④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4)志存高远,锤炼意志,增长知识,为人民造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历史事件是指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跟据材料二“1952年中国钢产量(人均)和发电量(人均)”与印度、美国的“1950年钢产量(人均)和发电量(人均)”相比可知,中国工业相当落后,为了改变材料二中的状况,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①根据“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条道路”具体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创的。
②根据材料集合所学可知,材料三B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中体现出来的。
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是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
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举措体现出“不断为人民造福”。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志存高远,锤炼意志,增长知识,为人民造福等。
17.(2022春·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齐鲁大地开始“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少数群众惋惜地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更多的人坚信:“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材料二 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境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材料三 是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主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22年在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2)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4)结合材料三“谈话要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请你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生活富裕起来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作用: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发起示范作用;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影响: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详解】(1)根据材料一“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化:根据材料一“更多的人坚信:大包干就是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生活富裕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根据材料二“特区成为开放的境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济特区的作用: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发起示范作用;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影响:根据材料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谈话”指的是“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