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易错题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zhú) 肥沃(ào) 一声不吭(kēn)
B.年龄(líng) 遗忘(yí) 一针见血(xiě)
C.客舍( shě) 崭新(zhǎn) 摩天大厦(mú)
D.山岳(yuè) 涕泪(dì) 黯然神伤(àn)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堪称(可以,能够) 一声不吭(吭哧)
B.威吓(害怕) 肃然起敬(严肃)
C.奔赴(到某处去) 矜持不苟(随便,马虎)
D.由衷(内心) 马革裹尸(夹杂)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熟练 清醒 由衷 一针见血
B.签字 施行 特殊 肃然起敬
C.意识 锻练 眷恋 青筋暴起
D.诊所 年龄 荣幸 摩天大楼
4.“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指的是( )。
A.妻子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和女儿 D.妻子和儿女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人巧舌如簧,把百花草说得能包治百病,一些围观的老人纷纷开始购买。
B.这次征文比赛,我拿了一等奖。好朋友彭紫嫣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祝贺你!”
C.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D.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维是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东坡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陆游,号放翁,北宋诗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是他的作品。
C.《军神》一课中,“军神”指刘伯承,是沃克医生对他的赞誉。
D.“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句话是对军长的神态描写。
二.填空题(共7小题)
7.读拼音,写词语。
nián línɡ jù jué
shī xínɡ zhǎn xīn
8.比一比,再组词。
裆 俘 企 筹 矜
挡 浮 止 寿 矛
9.近义词。
清贫—— 朴素——
奢侈—— 矜持——
10.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电报 一 香烟 一 枕巾
一 战斗 一 卧室 一 飞机
一 分离 一 父亲 一 烈士
1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横线上。
筹备 筹集
(1)做任何事情之前有所 ,那么做起来会更有条理。
(2)为革命而 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
高傲 傲气
(3)人可有傲骨,但不可有媚气;人不可有 ,但可有正气。
(4)再清香的花离不开泥土的哺育,最 的叶子忘不了树根的恩情。
1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1)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
(2)(他)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3)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13.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字里 间 半 半 派头十 平平
天衣无 闭目养 来 去 全神 注
(1)对于狐狸说自己是百兽之王的话,老虎 。
(2)爸爸正在 地画画。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4.按要求写句子。
(1)他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缩句)
。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是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了吗?(改成陈述句)
。
(3)“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这句话是对人物的 进行描写,当时,毛泽东可能在想:“ 。”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 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 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 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踌躇:
②黯然: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
16.课外阅读。
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百感交集:
泣不成声:
(3)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
(4)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 ”画出来。请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
。
(5)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 ”。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毛泽东的 来表现他的心情。
(6)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
五.习作(共1小题)
17.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同学,也可能是邻居或陌生人。现在请你以“我敬佩的人”为题,写一篇习作,400字以上,要抓住人物的品质来写。
第四单元易错题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A项错误,“躇”的意思是踌躇,读音为“chú”。“沃”指(土地)肥,读音为“wò”。“吭”读“kēng”时,意思是出声,说话;读“háng”时,指喉咙。因此,“一声不吭”的“吭”应读“kēng”。
B项正确。
C项错误,“舍”读“shě”时,意思是舍弃,施舍;读“shè”时,指房屋。因此,“客舍”的“舍”应读“shè”。“摩”读“mó”时,意思是接近;读“mā”时,用于词语“摩挲”,指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移动。因此,“摩天大楼”的“摩”应读“mó”。
D项错误,“涕”指鼻涕,读音为“tì”。
故选:B。
2.【解答】A.有误,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吭:出言,发言。
B.有误,威吓:用强有力的气势镇吓住对方。吓:使害怕。
C.正确。
D.有误,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裹:用……缠绕、包扎。
故选C。
3.【解答】A、C、D正确。
B.有误,锻炼: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故“锻练”中“练”是错别字,应为“炼”。
故选:C。
4.【解答】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妻子:妻子和儿女。
故选:D。
5.【解答】A、C、D正确。
B.有误,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与语境不符。
故选B。
6.【解答】A、C、D正确。
B选项有误,陆游是南宋诗人。
故选:B。
二.填空题(共7小题)
7.【解答】答案为:
年龄 拒绝
施行 崭新
8.【解答】如“裆”与“挡”,音不同,部首不同,义不同。裆:两条裤腿相连的部分。可组词“裤裆”。挡:拦住;抵挡。可组词“抵挡”。
故答案为:
裤裆 俘虏 企业 筹措 矜持
抵挡 浮现 停止 寿命 矛盾
9.【解答】清贫:非常穷苦。近义词是:贫苦。
朴素:质朴,无文饰(衣着);俭朴,不奢侈(生活)。近义词是:朴实。
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近义词是:浪费。
矜持:端庄大方、松紧有度,有礼貌的同时也不失和善,通常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女子。近义词是:庄重。
故答案为:
贫苦 朴实;
浪费 庄重。
10.【解答】故答案为:
封 支 条 次 间 架 次 位 位
11.【解答】筹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筹集:筹措聚集。
(1)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筹备”。
(2)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筹集”。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气:自高自大的作风。
(3)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傲气”。
(4)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高傲”。
故答案为:
(1)筹备;
(2)筹集;
(3)傲气;
(4)高傲。
12.【解答】(1)从“转、揪”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2)从“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
(3)从“朝他说话”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
(1)B;
(2)A;
(3)D。
13.【解答】字里行间 半信半疑 派头十足 平平安安
天衣无缝 闭目养神 走来走去 全神贯注
(1)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2)全神贯注:十分认真。
故答案为:
行 信 疑 足 安安
缝 神 走 走 贯
(1)半信半疑;
(2)全神贯注。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4.【解答】(1)考查了缩写句子,去掉修饰语“他的蓝色的”“惊疑的”。
(2)考查了改写句子,去掉“不……了吗”,结尾用句号。
(3)考查了人物描写和开放探究,从“吸着烟”可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他可能在想:岸英怎么就不在了呢。
故答案为:
(1)眼睛里闪出神情。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是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3)动作 岸英怎么就不在了呢。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解答】(1)考查了给句子加标点。这里共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主要人物是秘书,中间用逗号,后面用句号。第二个句子主要人物是毛主席,中间都用逗号,结尾用句号。
(2)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要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主席的情感、胸怀作答。
(4)考查了对文章第一段的描写的分析判断。从“黯然的目光、踌躇了一会儿、右手指指写字台”可知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5)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这句话选自清代龚自珍的诗句中的一句。在理解这句话时,既要理解原句的意思,又要理解文章中引用这句话的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安葬,就无须考虑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故答案为: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①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②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3)爱子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他艰难地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更体现了他超人的胸怀。
(4)C D;
(5)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安葬,就无须考虑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16.【解答】(1)考查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长沙时,接到母亲重病的消息,待赶回去后,母亲已去世两天,毛泽东万分悲痛。毛泽东写了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来悼念母亲。
(2)考查联系上下文解释所给出的词语。百感交集:指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在文中是指毛泽东没能赶上母亲去世内心非常愧疚。泣不成声:指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在文中指毛泽东面对母亲的去世极度悲伤。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家已经过去了三天。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是: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上联诉说了毛泽东作为长子未能报答母亲恩泽的感慨;下联则抒发了母亲终生信佛但不能长生的无限惋惜之情,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从此难见母亲音容笑貌的无限悲痛之意。标题“一掬笑容何处寻”的作用是点名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5)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的这些内容“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和“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是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句子。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毛泽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他的心情。
(6)考查对知识的拓展。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从本文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可从“毛泽东接到堂兄送来的母亲病重的信后他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
(1)毛泽东在长沙时,接到母亲重病的消息,待赶回去后,母亲已去世两天,毛泽东万分悲痛。毛泽东写了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来悼念母亲。
(2)指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在文中是指毛泽东没能赶上母亲去世内心非常愧疚。
指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在文中指毛泽东对母亲的去世极度悲伤。
(3)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家已经过去了三天。
(4)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标题的作用是点名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5)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神态和动作。
(6)从本文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毛泽东接到堂兄送来的母亲病重的信后他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五.习作(共1小题)
17.【解答】范文:
我敬佩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敬佩的人,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最敬佩的人,是我们班主任张老师。
张老师身材高挑苗条,眼睛大而有神,声音如流淌的细泉,平和而具有亲和力。她从我们一年级起就一直给我们代语文课,是我入校以来最熟悉、最亲密的老师。
张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特别有责任心的老师。她批改我们的作业一丝不苟。小小的错误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记得一年级的时候,生字本上,我把“前”字中的“竖”误写成“撇”,就连妈妈给本子上签字都没看出来,张老师却看出来了,本子上多了老师的红圈圈。
她学识渊博,每次上课引经据典,让我们觉得是一种享受,她的每一课都讲得生动感人,浅显易懂,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张老师为了我们简直是煞费苦心。为了纠正我们上课的不良坐姿,张老师还把照相机请进了课堂,一声“拍照了”,我们立刻由东倒西歪、坐姿不正的状态变得腰板笔直。我们不但坐姿正了,上课时精神也更集中了。
张老师对我们的爱像点点春雨,每时每刻都在滋润着我们健康地成长。她不但教我们知识,还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就拿最小的事情说吧。我们这些OO后,一个个娇生惯养,初到学校,连如何扫地都不会。张老师手把手,亲自给我们做示范,教会了我们扫地、拖地、如何扫楼梯等等,事无巨细地指点着我们,照顾着我们。
我最敬佩的人不是文学巨匠,也不是时代达人,就是这样一个工作认真、充满爱心的人。张老师,您永远是我最敬佩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