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易错题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易错题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2: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易错题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旋转(zhuàn) 泪潸潸(sān)
B.痕迹(hèn)挨时间(āi)
C.翻箱倒柜(dǎo)缥缈(piāo)
D.耽搁(dān)蚁穴(xiè)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B.桃花怒放,满树都是艳丽的粉红色,银装素裹,分外好看。
C.李老师喜欢夸夸其谈,讲课很精彩,同学们都爱听。
D.知了在窗外“吱吱”叫,余音绕梁,吵死人了。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B.柿子树上挂着许多成熟的大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
C.绿色的小脑袋轻轻摇摆,东张西望,好像在观察新领地。
D.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4.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
B.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语言描写)
C.护士阿姨的脸色更难看了,眉毛顿时拧成了疙瘩,额上沁出了汗珠。(神态描写)
D.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心理描写)
6.“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列举的省略。 B.表示引文的省略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将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写在横线上,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日薄   (bó báo)西山,身穿薄    (bó báo)衣的我(yī wēi)     在妈妈的怀抱里。我看着(jiāo mèi)     的夕阳旋   (xuán xuàn)即(nuó)    移到大山后面去了。
(2)在溜冰场溜冰时,我不小心(bàn)    倒了,一向爱(láo dao)     的妈妈(huáng kǒng)     万分,一秒也没(dān)     搁,连忙跑过来为我(róu cuō)     双腿。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啊!
8.叠词能加强语气,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叠词。
(匆匆)的脚步    的脸庞    的星星
(轻轻悄悄)地挪移    地离开    地越过
9.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①日期。②时间(指天数)。③指生活或生计。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现在日子富裕了,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了。   
(3)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0.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全神    ②一视    ③千门   
④骄阳    ⑤热泪    ⑥念念   
(1)含有比喻义的词语是   (填序号),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   。
(2)与“不偏不倚”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与“心神不定”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填序号)
(3)在下面的句子里填写与词语⑥结构相同的词语。
①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   。
②太阳他有脚啊,   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11.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王小松在课外阅读中遇到“急遽”中的“遽”字不认识,可以用   法,先查   ,再查   如果妈妈直接告诉他这个字念“jù”,他就可以用   查字法查字典。“遽”的意思有:①急,仓促;②文言副词,遂就。“急遽”中的“遽”应选解释   。
12.填空。
(1)《匆匆》是我国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    。文章紧扣“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    ,表达了作者    。
(2)我特别喜欢《匆匆》中运用了    修辞手法的一句话:   。
(3)读了《匆匆》一课后,我想到了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找出语段中母亲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再想一想:“我”当时问了什么问题母亲才会这么回答?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我一声不吭,盼着。”“我”在盼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盼”的?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面上是写    ,实际上是写    。
(4)“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14.课外阅读。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如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我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净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待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对苏州竟是
没有一点儿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水塘看来很少有人清理,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知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乡。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1)用“ ”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2)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表露自己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 B.因为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父亲对苏州已经淡忘了。
C.从结构上看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父亲绝非对苏州没有印象。
(3)体现父亲对苏州有所感触的句子是“   ”。
(4)第④段中对素不相识的农人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所具有的“   、   ”的品格,从而揭示了苏州    的原因。
(5)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我的“出洋相”与父亲吃饭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了父亲的坦然。    (判断对错)
②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与苏州精神相照应,揭示了与苏州一见如故的深层原因。   (判断对错)
(6)结合选文说说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
   。
四.习作(共1小题)
15.题目:我不再 了
要求:(1)先想一个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任性,拖延、莽撞,自卑,孤马虎、情等)。(2)围绕所选词语,回顾相关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变化写清楚。
第三单元易错题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A.有误,“旋转”的“转”应读“zhuǎn”,读“zhuàn”时指转动。“泪潸潸”的“潸”读“shān”。
B.有误,“痕迹”的“痕”应读“hén”。“挨时间”的“挨”应读“ái”,读“āi”时指挨个。
C.正确。
D.有误,“蚁穴”的“穴”应读“xué”。
故选:C。
2.【解答】A.用词正确。
B.有误,银装素裹:指雪下过之后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用在说“桃花”上不合适,因为桃花是粉红色,所以用词不当。
C.有误,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在此句中说老师讲课“夸夸其谈”应词不当。
D.有误,余音绕梁:是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用在说“知了叫声”上不合适,用词不当。
故选:A。
3.【解答】A、B、D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选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故选:C。
4.【解答】A.有误,依偎:亲热地紧靠着。故“”的“”错误。
B.有误,蒸融:蒸发消融。故“”的“”错误。
C.正确。
D.有误,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故“”的“”错误。
故选:C。
5.【解答】A、B、C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正确;
D.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不正确,“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通过对比突出阳光的温暖,不是心理描写。
故选:D。
6.【解答】句中引用的是“我”心理的想法,我心中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全部写出来,省略了。所以句中引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故选:B。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解答】(1)薄:读báo,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读bó时,同“箔”,帘子;轻微、少,如薄礼;不坚强,如薄弱。旋:读xuán时,指旋转。读xuàn时,指打转的。结合语境,应依次选填读音和汉字为“bó”“báo”“依偎”“娇媚”“xuán”“挪”。
(2)根据拼写规则,本题可根据音节填字为“绊”“唠叨”“惶恐”“耽”“揉搓”。
故答案为:
(1)bó báo 依偎 娇媚 xuán 挪。
(2)绊 唠叨 惶恐 耽 揉搓。
8.【解答】中间为“的”,后面为名词,则前面需搭配合适的形容词,认真分析所给名词的特点,然后搭配,如“圆圆的脸庞”。
中间为“地”,后面为动词,则前面需搭配合适的形容词,认真分析所给动词的特点,然后搭配,如“轻轻松松地越过”。
故答案为:
圆圆 闪闪
匆匆忙忙 轻轻松松
9.【解答】(1)日子:指过去的时间。故“日子”的意思选②。
(2)日子:生活。故“日子”的意思选③。
(3)日子:不一般的日期。故“日子”的意思选①。
故答案为:
(1)②;
(2)③;
(3)①。
10.【解答】①全神贯注 ②一视同仁 ③千门万户
④骄阳似火 ⑤热泪盈眶 ⑥念念叨叨
(1)以上词语中含有比喻义的词语是“骄阳似火”,故选④,像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胆小如鼠、归心似箭等。
(2)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与其意思行进的词语是“一视同仁”,故选②;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与其意思相反的词语是“全神贯注”,故选①。
(3)⑥“念念叨叨”是AABB式词语,根据①句子大意,句子中应填AABB式词语。“空空落落”形容空旷冷清的样子。即填空为: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根据②句子大意,句子中应填AABB式词语。“轻轻悄悄”形容走路的声音很小。.即填空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故答案为:
①贯注 ②同仁 ③万户
④似火 ⑤盈眶 ⑥叨叨
(1)④胆小如鼠 归心似箭;
(2)②①;
(3)①空空落落;
②轻轻悄悄。
11.【解答】“遽”字不认识,可以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辶”,再查“13”画,知道读音可以用音序查字法。
急遽:急速。遽,急,仓促。故选①。
故答案为:
部首查字 辶 13画 音序查字 ①。
12.【解答】(1)《匆匆》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特别喜欢《匆匆》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读了《匆匆》一课后,我想到了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而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故答案为:
(1)朱自清 散文 匆匆 流逝的踪迹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排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解答】(1)考查了提取信息及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可知,这是母亲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可知,“我”当时问的问题是:母亲,今天我们可以去游乐园吗?我体会到“我”当时焦急而忧虑的心情。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可知,“我”盼着母亲早点带“我”出去。作者是通过不停地询问妈妈、责备自己睡过头、蹲在妈妈身旁不肯离去、不停地看外面的太阳等来写“我”的“盼”的。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展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的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可知,这句话借助光线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还写出了“我”的希望一步步落空的心理感受。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我”明白了这个星期天,母亲带“我”出去玩的希望彻底落空了。
故答案为:
(1)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我”当时问的问题是:母亲,今天我们可以去游乐园吗?我体会到“我”当时焦急而忧虑的心情。
(2)“我”盼着母亲早点带“我”出去。作者是通过不停地询问妈妈、责备自己睡过头、蹲在妈妈身旁不肯离去、不停地看外面的太阳等来写“我”的“盼”的。
(3)太阳慢慢落山,天气变凉了,光线暗了“我”出去的希望也落空了,因此心变凉了,心情变沉重了。
(4)“我”明白今天也不能出去了,“我”还明白妈妈有做不完的事。
14.【解答】(1)考查对前后照应写法的理解。“前后照应”意思是前面和后面相互接应,写作手法的一种,又称“首尾呼应”,文章前后说明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是:“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和“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2)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文中画线句子“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对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儿印象了吗?”是作者表露自己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从结构上看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父亲绝非对苏州没有印象。并不是因为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父亲对苏州已经淡忘了。故B错。
(3)(4)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仔细读文,从文章第④自然段父亲看到“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读出,父亲对苏州有所感触的句子是“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第④段中对素不相识的农人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所具有的“辛劳而充实、朴实而知足”的品格,从而揭示了苏州富庶与繁荣的原因。
(5)考查对句子写法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写了“我”打饭时的“出洋相”与父亲吃饭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了父亲的坦然。①的说法正确。由于祖父辈的影响,“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与苏州精神相照应,揭示了与苏州一见如故的深层原因。故②的说法也对。
(6)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第⑤自然段“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知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读出,父亲希望“我”在苏州读大学期间,能把苏州当作心灵之乡,安下心来,用功苦读。父亲希望“我”好好品悟苏州,随时捕捉苏州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它们成为“我”成长中的助力。
故答案为:
(1)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2)B;
(3)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4)辛劳而充实 朴实而知足 富庶与繁荣;
(5)①√②√;
(6)父亲希望“我”在苏州读大学期间,能把苏州当作心灵之乡,安下心来,用功苦读。父亲希望“我”好好品悟苏州,随时捕捉苏州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它们成为“我”成长中的助力。
四.习作(共1小题)
15.【解答】范文:
我不再任性了
当你饥饿时,她会为你盛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当你口渴时,她会为你倒一杯热乎乎的蜂蜜水;当你孤独时,她会默默地陪伴你;当你无助时,她会循循善诱地开导你,这就是她﹣﹣妈妈。
从小到大,我是那样不懂事,只顾自己的感受,却没有看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默默支持我的人,而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虽然那已是陈年往事了,但至今我记忆犹新……
那天,我放学回家,满腹牢骚地说:“妈,这地怎么这么脏呀?你为什么不扫一扫呀!”谁知,母亲竟毫不怨怒:“好,好,好!我的宝贝,妈妈待会就扫。”但那时,我却若无其事。
晚饭时,我坐在桌子旁,看着眼前这些鱼我就想吐。妈妈刚好帮我盛了一碗饭过来,我生气地说:“妈,这什么菜呀?这么难吃,我要吃面条加鸡蛋。”妈妈心平气和地对我说:“作为一个学生怎么可以挑食呢?来,来,把这饭吃了才会长得像长颈鹿一样高。”我不甘心地说:“我就要吃面条加鸡蛋,就要吃!”妈妈舍不得我饿着,只好又去和厨房打交道,而我正在一旁乐呵呢!
妈妈很快就把我的面条烧好了,端到我的面前。正当我享受这美味大餐时,一转头发现妈妈自己却在一旁喝粥,嚼萝卜干,我天真地问:“妈,您为什么要喝粥,而不吃鱼呢?”她依旧笑了笑,随后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完了面条,你再吃点鱼吧!妈妈不吃。”妈妈不经意的几句话,说到我的心坎里,我忽然心跳加快,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凝视着妈妈嚼着那干涩的萝卜干,我哽咽了:“妈,您还是吃鱼吧。”妈妈潸然泪下,应了一声:“孩子,你长大了。”
“孩子,你长大了……”那是母亲幸福的味道。天下有哪位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长大?
是啊,我们长大了,可是我们是不是懂事得太晚了呢?我们都有关心母亲的责任,不要让我们含辛茹苦的母亲流下伤心的泪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