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文章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披文以入情,体悟作者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美3、赏析秋景图,品味故都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
【新课导入】
导入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秋天姿态万千,风情独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从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描绘着心中的秋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郁达夫,品读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预习检测混混沌沌( ) 潭柘寺( )槐树 (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 蟋蟀( ) 嘶叫 ( ) 房檩(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dùnzhèhuáisào zhouruǐchuánniànxī 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 年-1945年)
1913年9 月随同长兄去日本求学。
郁达夫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21 年正式迈入文坛,参与组织了创造社的系列活动,发表小说集《沉沦》,直至 1927 年 8 月宣布退出创造社;
第二时期:1827 年至 1937年,这是十年潜心翻译著作的十年;
第三时期即 1937 年至 1945年,郁达夫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的爱国活动,写了大量的抗战诗文。1945 年,郁达夫被日军秘密杀害。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写作特点: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
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郁达夫迫于黑暗势力不得不隐避在杭州,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写了许多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当时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1934年7月,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郁达夫日记手稿
写作背景:
课题释义
故都
的秋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有着天然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既指明了作者描写的地点,又显示出作者的深切之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清、静、悲凉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点明北国之都“清”“静”“悲凉”的特征,运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
慢 润 淡
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思考:
结尾2段是怎么写的?
也是用对比手法,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
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小巧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润
浅
淡
短
烈
深
浓
久
热爱与向往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作者在第3—11段中描写了五幅画面,请用五个字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并具体分析每幅图画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任务二:赏析描写,把握围绕文眼的写法
作者在第3—11段中描写了五幅画面,请用五个字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并具体分析每幅图画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院晨景图(3)
秋槐落蕊图(4)
秋蝉残鸣图(5)
秋雨话凉图(7-10)
秋果奇景图(11)
任务二:赏析描写,把握围绕文眼的写法
这五幅图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清
静
悲凉
画面 描写的景物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声音:衬托(以声衬静),突显静谧
环境:萧条、破败,悲凉、沧桑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清爽
漏下来的日光:清闲
牵牛花的蓝朵:清新淡雅
②驯鸽的飞声
③一椽破屋:残破
破壁腰:衰败
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枯萎、衰败
秋院晨景图小结
①描绘了破屋、天、驯鸽、日光、破壁腰、牵牛花、秋草等景物(内容)
②运用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手法,以声衬静(手法)
③显示出环境的清幽、萧瑟(作用)
④展现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念厚重历史文化,以及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情感)
画面 写景赏析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①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②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③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多种感官
秋槐落蕊图
写落蕊的形态,给人一种万物寂寥之感,有种 “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寂寞、凄凉,印证了北国之秋为何会让人感到清、静和悲凉。作者脚踏满地槐花的落蕊,细看扫帚的丝纹,感到清闲的同时,又感到了生命走向衰亡的落寞。
?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作者为什么围绕“清、静、悲凉”这三个特点来 描写故都的秋?(从生平经历、个人性格、文学观念上来分析)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生平经历:
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他曾经被日本人辱骂为“东亚病夫”
个人性格:
忧郁、沉寂的性格
文学观念上:
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思 考
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虽然“故都的秋”带有颓废与悲凉色彩,但这种悲凉中渗透着唯美情调与生活情趣,郁达夫仍对北国的秋是抱着享受和欣赏的态度的。)
但是,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他意在悲秋还是在颂秋(故都的秋)?
颓废审美
秋天的悲凉、生命的衰弱在郁达夫看来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在其中,却并不会觉出悲苦,而将其看作人生享受,享受秋的衰败和死亡。这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新的审美趣味——雅趣。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
1934年郁达夫写就《故都的秋》,两年后,北平沦陷。十年后,郁达夫于苏门答腊丛林舍生取义,他既可以菩萨低眉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金刚怒目如《怀鲁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如李大钊先生所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八年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就是《故都的秋》,永远的故都、故园、故人,永远守护我们的家园。
致敬郁达夫
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佳日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活动一: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为赏秋不辞辛劳 ——爱秋之切!
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爱秋之深!
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第五幅画面:秋果奇景图
悲凉——“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
清——秋枣颜色淡绿微黄
静——“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故都秋景图
1、小院秋景图
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悲凉——“一椽破屋 、破壁腰中”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槐落蕊图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第二幅: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第三幅画面:秋蝉残鸣图
清——蝉声凄清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
悲凉——残声的微弱
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在白居易的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在本文中,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悲凉)
第四幅:秋雨话凉图
清——秋雨凄清萧瑟
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悲凉——“灰沉沉的天 、“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
小结
故都的秋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分写(3-12)
记叙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议论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总结(13-14)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赞美
眷恋
总起(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