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程标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建立政权,改囯号为宋;定都开封。
2.北宋的局部统一: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最根本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宋朝的统治
措 施 影 响
军事方面 中央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武将领兵,文官调兵);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积弱”
政治方面 中央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积贫”
地方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 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 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积贫”
财权方面 地方 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过于穷困。“积贫”
4.作用(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2)措施: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4)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大,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导致了宋朝积贫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
1.原因:(1)北宋行政效率低下(2)财政支出浩大(3)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经济上:募役法(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上:保甲法(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4.结果失败,但收到一些成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程标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北宋 辽 西夏
时间/都城 960年/东京(开封) 916年/上京 1038/兴庆府
人物/民族 赵匡胤/汉族 阿保机(辽太祖)/契丹族 元昊/党项族
统治措施 收兵权、削相权和地方权 仿制中原制度,发展生产 仿制中原制度,发展生产
一.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攻宋至澶州,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澶州之战”)。
2.结果: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向北宋称臣,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影响:增加百姓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和平局面,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2.宋夏多年互战后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一、金的建立(女真族)
1.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史称金太祖。
2.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1125年,金灭辽。
2.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金灭北宋。(靖康之耻)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北宋灭亡后,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南宋初年,岳飞等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
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但岳飞被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3.南宋和金的对峙
(1)宋金议和:岳飞被杀害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宋金议和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
2.表现:
②农业上,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③南方水稻推广到在北方,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⑤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⑥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后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②南宋后期,棉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出现了大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商业活动的空间不受限制,打破了市坊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2.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3.纸币——“交子”的出现
(1)原因:商贸的繁荣使货币交易量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
(3)作用/优势:便于携带,促进货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开始于:唐朝中后期;
结束于: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北方)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
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政权建立: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蒙古和南宋结盟并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3.金朝灭亡后,蒙古和南宋直接对立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元灭南宋统一全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全国统一。出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爱国主义诗人)。
3.意义:结束了分裂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一、元朝的疆域
1.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民族融合:①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②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行省。被称为“行省制度”(又称“行中书省”)。
元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的管辖
1.台湾: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是历史上中央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行多次庙会。
3.热闹的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元建立后,在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兴盛起来。
5.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
二.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
豪放派的苏轼(北宋)和辛弃疾(南宋),词的特点:豪放、飘逸
婉约派的李清照(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的特点:委婉、细腻、清秀。
三、元曲
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体裁: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学双璧”,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程标准】
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项目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发明 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的;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
发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的总结创新,发明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广泛用于战争。 元朝发明了火铳。
传播 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传到欧洲。 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等 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二、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到中国居住了17年,回国后讲述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2.海路交通:
条件: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②指南针的运用;③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航线:宋代的海路可通往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钱钟书《中国文学史》中记载:“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领域繁荣都数到“宋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 )
A.宋词的发展 B.宋代瓦子的出现
C.宋代实现全国统一 D.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领域繁荣都数到“宋代”的一个原因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宋词是文学领域,排除A项;宋代的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B项;宋代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人物 评价
[北宋]司马光 (王安石)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清]钱大昕 安石有文韬武略,实则得罪于仕宦也
邓广铭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A.受评价者的背景和立场影响 B.难以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C.应重视被评价者的道德品质 D.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论,是因为不同的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政治立场也不同,因而做出了不同的但是符合自己时代和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解释,A项正确;B项说法与图表内容没有关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着重的评价历史人物对过过国家民族和世界的影响,而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评价不能完全依靠个人意志,排除D项。故选A项。
3.如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战乱不休 B.海外贸易
C.经济重心南移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战乱不休,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海外贸易,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4.下列关于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北宋实现了全国统一
C.宋政权都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D.民族关系进一步缓和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点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A项正确;北宋属于局部统一,排除B项;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是南宋和金的和议,不是所有都称臣,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相互有战友和,排除D项。故选A项。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在开封城内大肆劫掠,掳走徽宗、钦宗和后妃、太子、宗戚、工臣、伎女等3000人,开封以及附近的州县惨遭浩劫,北宋灭亡,此事件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A项正确;辽灭于1125年,北宋亡于1127年,辽灭北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金灭北宋,排除C项;靖康是北宋年号,蒙古灭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如图①②③④代表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它们之间关系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③与④是和同为一家的关系,长期保持友好
B.③向①称臣,每年提供岁币,双方以淮水至
C.①灭②和③,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国家
D.③与①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时间“1142”年可得出是南宋时期,而南宋向金称臣,送岁币,①是金,②是西夏,③是南宋,④是吐蕃,B项正确;南宋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②西夏是蒙古消灭的,排除C项;辽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排除D项。故选B项。
7.中原地区曾先后经历过“五胡十六国”、“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五代更替”、“靖康之难”等,……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到宋代最后完成。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
A.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
C.从大乱到大治是循环往复的演进过程 D.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密不可分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曾先后经历过“五胡十六国”、“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五代更替”、“靖康之难”等,由于中原战乱,导致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北方(中原)战乱,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方(中原)战乱,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起促进作用,但“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密不可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全唐文》中共计出现的22条“罢市”记载中,有21条表示是因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北宋时期……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说明市民阶层正在形成,通过“罢市”来表达自己的诉求,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罢市”,尤其唐代“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不能体现逐利盛行,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宋政府的态度,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政治上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无关和军机处的设置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此史料记载的是( )
A.蒙古族的兴起和完成统一的过程 B.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C.女真族的兴起和宋金对峙 D.党项族的兴起和宋夏和约
【答案】A
【详解】蒙古民族兴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灭西夏,“灭女真”指蒙古破蔡州,灭金之战,“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指元1279年灭南宋,完成国家统一,A项正确;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金朝灭亡,1279年南宋灭亡,1636年建立清,排除B项;C项不符合“灭女真”,排除C项;党项族建立西夏,不符合“平西夏”,排除D项。故选A项。
10.某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它政权的历史时画了如图的简易图,方框内的事件应是( )
A.元朝建立 B.蒙古灭北宋 C.南宋建立 D.蒙古灭金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D项正确;元朝建立于1271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宋是被金所灭,并非被蒙古所灭,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南宋建立的时间是1127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人、汉人多为汉族,但是等级不同,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主要目的是分化管理以加强统治,C项正确;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制度,不利于民族团结交融,排除A项;四等人制不利于民族平等发展,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与四等人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宋朝一些城市因商业活动而举足轻重。在市容上,这种商业化倾向表现为南方城市缺少空间秩序,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政府监管下围墙环绕的市场之内。经营商业和制造业的店铺作坊散布全市,并扩展到城门之外的郊区。产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宋时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
C.两宋时期皇权的不断衰弱 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经营商业和制造业的店铺作坊散布全市,并扩展到城门之外的郊区。”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重农抑商在封建时代并未改变,排除B项;封建时代,皇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与城市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方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此生活景象反映( )
A.唐朝经济繁荣,坊市分离 B.宋朝商业繁荣,白昼通夜
C.明朝贸易兴盛,社会开放 D.清朝商贸发达,物资丰富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方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和所学可知,反映出当时宋朝东京城市商业的繁荣情况,出现了夜市,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情况,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情况,与明朝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情况,与清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东京梦华录》记载:“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该事物( )
A.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B.对欧洲火器制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作一声如霹雳,谓‘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记载的是火药。火药发明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火器制造产生了巨大影响,B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排除AC项;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梦溪笔谈》属于文献史料,“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属于个人观点,表明对史料记载的质疑;“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说明拟实验证明了文献史料的可信度,说明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D项正确;古文献资料的记载经科学实验得到证实,说明“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说法错误,排除A项;证实《梦溪笔谈》记载可信的是模拟实验,排除B项;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6.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他们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材料三:“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 培根
(1)图1中人物是谁?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图2中人物是谁?他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历史上有很多贡献,请说出一项。
(3)材料二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
(4)材料三中培根所说的第三种发明是什么?谈谈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答案】(1)人物:成吉思汗(铁木真);贡献: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人物:元世祖(忽必烈);贡献:建立空前大一统的版图,形成回族,加强了对西藏、台湾等的管理。
(3)制度:行省制度;因素:“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4)发明:指南针;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详解】(1)人物、贡献:根据对材料一中的人物辨识可知,图1是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人物、贡献:根据对材料一中的人物辨识可知,图2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同时元朝还设置宣政院来管理西藏,设立澎湖巡检司来管理琉球(今台湾)。
(3)制度:根据材料二“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10 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因素:材料二中的“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因素,因为历代王朝都没有版图超过元朝的,元朝为了更好的管理广袤的国土,所以要实行行省制度。
(4)发明、作用:根据材料三“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7.宋朝是一个奇妙的朝代。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餐馆、剧院、酒肆林立,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算命、杂耍、设棋局、演杂技、演木偶戏的各类人等充斥其间。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宋代作品节选
作品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品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中的这些场所在两宋时被称为什么?该场所里专供演出的圈子叫什么?
(2)材料二中作品属于何种文学表现形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则作品分别属于哪种风格?试举出作品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一例。
(3)试举出宋代“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两例。
(4)试据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两宋科技文化呈现如此“奇妙”局面的主要原因。
【答案】(1)瓦子;勾栏。
(2)宋词。前者豪迈奔放(豪放派);后者委婉细腻(婉约派)。苏轼(或辛弃疾等)。
(3)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运用;指南针等。
(4)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层阶层的扩大等。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出现了瓦子这一场所,材料一中的这些场所在两宋时被称为瓦子。在瓦子里有专供演出的圈子,这些圈子被称为勾栏。
(2)材料二中的作品,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作品属于宋词的表现形式。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从两则作品的风格来看,作品一的语言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作品二的语言委婉含蓄,属于婉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这些都能说明宋代的科技“已呈巅峰状态”。
(4)根据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可知,两宋时期科技文化的巨大发展,呈现出如此“奇妙”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