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4: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4小题,共85.0分)
1.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 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危机B. 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率高
C. 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________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这里“________”应处填入()
A. 技术传播B. 市场拓展C. 殖民扩张与掠夺D. 制度渗透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电力的广泛应用B. 化学工业的兴起C. 重工业取得新进展D. 科学推动技术进步
4.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
A. 珍妮机B. 蒸汽机车C. 电灯D. 骡机
5.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垄断组织便是巨型企业发展逻辑的、必然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而言,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巨型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
A. 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B. 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C.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已经被工业所消灭,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 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 致使贫富矛盾激化D. 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7.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
A. 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 B. 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 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科技革命
8.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人们热情参加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B. 科学社会主义呈现强大吸引力
C. 美国宪法颁布后带来稳定秩序D. 工业革命后商品市场竞争激化
9.下表反映出(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10.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B.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 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11.下表是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的钢、煤产量表(单位千吨),据此可知
英国 法国 德国
钢 1865年 225 41 97
1900年 5130 1565 6645
1910年 6374 3506 13698
煤 1865年 80 8.1 12.3
1900年 225.2 32.7 109.3
1910年 292.0 40.9 227.3
A. 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B. 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C. 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D.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导
12.马克思指出:“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 )
A. 英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B. 英国传统手工工场日益兴旺
C. 英国机器工业发展迅速D. 市场扩大刺激工业革命兴起
1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14.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垄断法》规定:专利的统一保护期限为14年,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财政署通过法庭起诉。如果在诉讼中获得成功,胜诉方可获得他所受损失3倍的赔偿,并得到两倍诉讼费用的补偿。该法案的颁布( )
A. 加快了英国法制建设的进程B. 表明议会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C. 大大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用D. 有利于英国垄断组织的发展
15.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黑夜代表“罪恶与危险”。但17—18世纪的西方城市里,以娱乐和社交活动为主的夜生活逐渐流行;18世纪中后期以来,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教会势力的削弱B. 照明条件的改善C. 资本扩张的需要D. 思想观念的变化
16.“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到工厂制,再到大企业制,其根本原因是(  )
A. 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B. 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D. 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17.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说:“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 )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 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 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 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 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 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19.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20.世界博览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平台,下表中对应正确的是(  )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①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斯 ②
A. ①蒸汽机、电报 ②电话、计算机B. ①内燃机、飞机 ②电话、机床
C. ①发电机、汽车; ②电影、电报D. ①蒸汽机、汽船; ②汽车、电话
21.有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欧美各国“竞相开放”。产生上述变化的前提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
C. 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A.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 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 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23.恩格斯在谈到近代一项科技成果的作用时说:“(它)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下列与该科技成果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家是(  )
A. 瓦特B. 阿克莱特C. 西门子D. 卡尔 本茨
24.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商人要先通过中国茶栈或中国商人了解茶叶的相关行情,大概在几个月后才能将信息带回英国。而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英商可以随时了解中国的茶叶行情,并派人直接来华采办。引起茶叶这场“贸易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B. 蒸汽动力应用于交通
C. 新通信技术的产生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5.《全球通史》中写道:“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另一个原因在于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
A. 交通工具的落后是欧亚贸易的主要障碍B. 欧洲的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C. 欧洲人更喜爱美洲或东欧的物品D. 亚洲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6.到了19世纪晚期,几乎所有需要大量投资、劳动力或者或者机器设备的企业——包括经营铁路、轮船航运的企业以及生产钢铁和军火的企业——都采用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大量股份制企业的出现表明(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 工业革命推动了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变
C. 大型企业开始建立垄断D. 新兴工业部门之间的竞争趋于合法化
27.18世纪中期后,英国人读写能力有了质的飞跃。38%的成年女性可读写,具有读写能力的成年男性则高达62%;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读物日益丰富,各类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内容风格多样。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男女平等的观念得以实现B. 女性占据了社会主流职业
C. 工业革命改善了民众生活D. 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
28.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 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 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9.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30.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少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31.在英国近现代史上,伦敦曾多次发生烟雾事件,一度被称为“雾都”。伦敦被称为“雾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时期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32.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
A. 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B. 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 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涌入D. 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33.《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嘱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清政府积极寻求海外贸易
C. 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4.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扩张方式是
A. 资本输出B. 早期殖民C. 商品输出D. 鸦片交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是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一个真正统一的美国出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确立新体制的大门;1870年,法国开始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扩大民主范围,逐步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70年代,德国、意大利最终完成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机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两个条件。(5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10分)
4.1历史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略
2.【答案】C【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的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他们将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等,进而将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故C正确。ABD.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当时其生产力水平并不足以达到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传播、市场拓展和制度渗透以建立世界市场的程度,故ABD错误
3.【答案】D
【解答】D.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故D正确。A.电力的广泛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不是最突出的特点,故A项错误。B.化学工业的兴起,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故B项错误。C.重工业取得新进展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但不是最突出的特点,故C项错误。故选D。
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反映的是发明成果主要来源于工匠的经验,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反映的是科学与技术开始结合,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的是电灯,故C项正确;ABC三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垄断组织。根据材料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项正确;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是表象,并非实质,A项错误;B项所述不是实质,而是原因,错误;经济发展会出现很多种可能,出现垄断组织只是其中一种可能而已,不是必然产物。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根据材料“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C、D项,排除。
7.【答案】C
【解答】A.根据材料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应的科技理论是牛顿的力学,A项表述错误,排除。B.只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应理论是电磁感应理论,故排除B。C.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是电的发明使用,电磁感应理论推动下出现电动机、发电机,之后电力工业发展,故C符合题意。 D.只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应的是信息技术,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故排除D。故选C。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物,主要是为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差距问题,故选A;欧文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排除B;材料与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无关,排除C;工业革命后商品市场竞争激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
9.【答案】C
【解答】C.表格比较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中的代表性科学成果从研究到应用、生产推广的时间间隔,从中可以看出,从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到第二次工业(科技)革命,科学成果从研究发明到应用、生产推广的时间间隔总体上是越来越短,这可以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C正确。A.仅从表格中不能看出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事实上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结合并不紧密,故A错误。B.仅从表格数据无法得出“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的结论,故B错误。D.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没有紧密结合,故D错误。故选C。
10.【答案】D【解答】ABC.这三项所述题干无充分体现,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故不选ABC。D.依据题干“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可知,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依据题干“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可知,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故D正确。故选D。
11.【答案】B
【解答】B.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故B正确。A.仅从表格信息涉及内容无法看出垄断组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故A错误。C.表格信息没有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问题,故B错误。D.表格仅涉及到了钢、生铁、煤炭的数据,无法确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导,故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市场扩大,英国手工劳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促使英国发明机器和进行技术革新,催生了机器大生产,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英国传统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的发展,排除B、C。
13.【答案】D
【解析】19世纪前半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使工业城市的人口死亡率明显上升,故选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缺乏史实依据,A错误;化学工业污染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B错误;人口与食物问题也不属于主要原因,C错误。
14.【答案】C
【解析】英国议会的《垄断法》是关于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规定,所以这有利于刺激技术发明和应用,故选C项;1624年英国议会的《垄断法》对推动法制化进程作用并不大,而对于推动技术发明和创新意义更大,排除A项;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而不是1624年,排除B项;1624年英国还没有出现垄断组织,排除D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垄断法》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但17—18世纪的西方城市里,以娱乐和社交活动为主的夜生活逐渐流行;18世纪中后期以来,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工业革命前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故选C项;教会势力并不是主要影响,排除A项;照明条件只是客观条件,排除B项;思想观念从属于资本扩张的需要,排除D项。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组织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故B正确。A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关系调整并不频繁,排除C。D是工业革命的表现,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是:再到大企业制。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电气革命的到来,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到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两者相隔了五十多年,这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即19世纪中叶的社会发展还未能直接推动科学在生产中应用,故这段话旨在说明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故B正确;AD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了科学理论的先导地位和应用问题,并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理论的影响,故C错误。故选B。
18.【答案】A
【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故A正确。B.此项与题干“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不符,故排除B。C.此项与题干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故排除C。
D.题干现象与德国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排除D。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可知,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D符合题意;AC是第一次工业革命;B是自然科学兴起时期的。故选D。
20.【答案】D
【解析】①处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②处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蒸汽机、汽船、机床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报、电话、计算机、内燃机、飞机、电影、汽车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
21.【答案】D【解析】略
22.【答案】C【解答】 C.虽然美国参战加入协约国带有攫取胜利果实的目的,但与德国对立还是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故C正确。AB.这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B错误。D.该项只是借口,故D错误。故选C。
23.【答案】C
【解析】A项错误,瓦特改良蒸汽机不可能使工业摆脱所有地方条件限制; B项错误,阿克莱特改进和发明了水力纺纱机,不可能使工业摆脱所有地方条件限制; 蒸汽机不可能使工业摆脱所有地方条件限制。如果使遥远的水力利用成为可能,只能把水力变为电力传输过来,用电力为工业提供能源。因此,材料所指的发明应是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C项符合题意。 D项错误,卡尔 本茨发明的是汽车,不符合题意。 故选:C。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技术的发明。电的发明理论基础是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电能的产生: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发明和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电力的普遍运用,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技术的发明,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它)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分析。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商人获取茶叶的相关信息更迅速、更便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话机等新通信技术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在15—16世纪,故A项错误;蒸汽动力的应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9世纪末,故D项错误。
25.【答案】B【解答】B.由材料中“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可知,亚洲商品明显具有优势,因而在与亚洲的洲际贸易中,欧洲的商品并不具备价值和成本的优势,故而很难打入亚洲市场,故B正确。ACD.AC两项均在材料信息无体现,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CD错误。
26.【答案】B【解析】略
27.【答案】C【解析】题干显示工业革命开始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发展,说明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故C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C。
28.【答案】D【解答】D.据题干“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故D正确。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题干的表象,而非本质,故排除A。
B.题干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对工厂制度建立的影响,故排除B。C.题干体现的是工厂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不是强调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故排除C。故选D。
29.【答案】B
【解答】B.从题干信息可知,对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使人们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A.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于英国最早具备了一系列条件,题干中的几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故A项错误。C.该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D.不能以观点提出时间的先后来判断观点可信与否,故D项错误。
30.【答案】A【解答】A.根据题干几个时间可知,茶叶刚开始在英国的销售量比较小,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不是很发达,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进行,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东西方贸易量增加,所以茶叶在英国大量销售,饮茶之风普遍盛行,故A正确。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B。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应该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故排除C。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确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排除D。故选A。
31.【答案】B【解析】略
32.【答案】B【解答】A.黑奴贸易不会促进英国本土城市人口的增长,故排除A。B.依据题干“1801-1861年”可知,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普及,使得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C.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大量移民涌入,故C不符合史实。D.题干看不出英国人口出生率的增长,故排除D。故选B。
33.【答案】D【解答】D. 从题干“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鸦片战争前夕”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频繁,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故D正确。ABC.AB不符合史实;C题干未体现,故排除ABC。故选D。
34.【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欧洲资本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扩张方式为商品输出为主,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扩张方式为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
35.【答案】
(1)条件:市场:美、俄、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技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2)相同点: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使和加强了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不同点:前者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后者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前者科技与工业生产尚未真正结合,后者科技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范围较第一次广泛,由英国到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国家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时期,直接采用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