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文档属性

名称 知识梳理《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4: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识梳理|《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建立
(1)背景:阿拉伯人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建立: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伊斯兰教的五大信仰: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②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3)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1.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3.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认识: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
(4)认识: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
2.帝国的鼎盛
(1)政治领域: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实行政教合一。
②中央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政治特点:实行政教合一,集权专制。
(2)经济领域:
①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3)文化领域:
①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文明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2将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学传入西方
3把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
4阿拉伯文明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阿拉伯文明的特点: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取亚非古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文明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明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等特点。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3)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领域:
①苏丹是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领域: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文化
继承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的? 1.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
3.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4.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南亚和东亚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
②统治:
a部落自治: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b印度教兴起: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于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统治:
a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b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大化改新:
①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影响:促进日本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
1.内容
(1)政治上:受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
(2)经济上:受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影响,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2.影响: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日本民族特点: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加以创造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
(2)幕府时代
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a庄园经济的形成: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b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②形成:12世纪末,源濑朝建立镰仓幕府。
a天皇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掌握实权。
b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统治:德川幕府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
唐:遣唐使 仿唐大化革新
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
清: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近代:抗日战争
3.中古时期的朝鲜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古代东亚日本朝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吸收中华文化基础上,通过消化创新创造了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教材问题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