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10: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后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写作背景
也叫演说词,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演讲词有三种类型: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正确深刻的论点、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其特点主要有:①针对性。②鲜明性。③条理性。
文体知识
诬蔑( ) 赋予( )
卑劣( ) 卑鄙( )
蛮横( ) 挑拨离间( )
miè
hènɡ

jiàn

liè
读准字音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
中伤的说法。
卑鄙无耻:形容品质低下,不知廉耻。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语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闻一多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在演讲时心情如何?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悲愤、痛恨;
3.认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慷慨激昂。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第一句和其他几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句和其他几句之间是总分关系。
2.开头两段就李公朴先生被暗杀事件,从哪几个方面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
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
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第一部分
3.“写写”“说说”“打”“杀”“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写写”“说说”和“打”“杀”分别用来描写李先生和反动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4.第③段中同时列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的用意是什么?
连续列举正义人士被害的典型惨案,赞扬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同时揭露了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险恶企图。
5.第三段中最富有感彩的词是哪一个?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感情
第三段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光荣”。表明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他们的赞扬之情。
1.作者是如何揭露反动派的本质,进而指出反动派末日来临的?
首先表达对反对派的强烈愤慨,接着剖析出敌人内心的虚弱:自己在恐怖、慌、害怕。然后指出他们的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①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③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第二部分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个“李公朴”指李公朴先生本人,第二个“李公朴”指像李公朴先生一样的革命者。运用对比手法,将“一个”和“千百万个”对比,说明杀害李公仆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结合背景想一想,第5段中“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
“光明”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由、民主的新中国;“黑暗”指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社会。
5.第5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的赞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第三部分
1.对进步青年,闻一多先生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
2.在讲演的最后,表达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的精神。
3.文章结尾一句应如何理解?
文章结尾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作者以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也在向世人宣告,不仅他闻一多,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起来,与反动派决一死战,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深入研讨
1.从演讲词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看到了一个爱憎分明的闻一多先生。对于正义的力量,他给予赞颂,表现了他坚持正义、追求正义、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无情揭露、强烈谴责,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怕流血、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对于广大人民的力量,他高度赞扬,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胜利坚信不疑的乐观主义精神。
2.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为什么不断变换人称?
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
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3.品味语言,体会下列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运用了反问句,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恨情感和对反动派的蔑视。实拿出来说啊!
②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运用设问句,表达对反动派的蔑视,对人民力量强大的坚定信心。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
③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运用感叹句式,表现闻先生对蛮横无理、凶狠残暴的反动派无比愤恨。语气强硬,语调斩钉截铁,情绪激愤,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攻势。
④“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运用反复和对比的修辞方法,揭露了敌人的无耻,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⑤“你们杀了一个,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运用对比,将“一个”和“千百万”进行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
⑥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运用反问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课文主旨
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设计
临危不惧
坚持真理
勇于献身
痛斥罪恶行径——赞扬革命精神
剖析虚弱本质——揭示必胜规律
号召昆明人民——争取民主和平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①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②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
拓展延伸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