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与比拟的概念。
2.掌握比喻、比拟的分类及作用。
3.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比喻、比拟的分类及作用。
2.学会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课题是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修辞手法这一考点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起考查,而大家很熟悉的比喻和比拟部分同学却不能很好地区分,所以今天我们利用这节微课来试着更好地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什么是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2.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3.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4.作用: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明白,便于感情的表达。
本体——被比喻物
喻体——比喻物
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随堂检测一: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狂吟烂醉君无笑,十丈愁城要解围。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解析: 选D项
A项,以“征蓬”“归雁”自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B项,以“浮云”喻“游子意”,以“落日”喻“故人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C项,以“城”喻“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三、什么是比拟?
1、定义: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2、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便于感情的抒发。
随堂检测二:判断下面几个句子使用了拟人还是拟物的手法。
1、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拟物
2、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拟人
3、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拟物
4、钦差大臣满天飞。 拟物
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 重点在“拟”;比喻是喻体比方本体,重点是“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示例: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比喻)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比拟)
课堂活动——判断比喻、拟人、拟物
比喻: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银盘里一青螺 黑云翻墨未遮山 望湖楼下水如天
拟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相看两不厌
拟物:山衔好月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六、小结: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汉语修辞美学》中一言以蔽之,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希望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学会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七、课后巩固:完成“语用修辞练习”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