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民族英雄之塑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逆行
张福献
王三喜点燃了一根烟卷,他吸了一口,缓缓地吐出了一个烟圈,烟圈在习习的风中飘散了,他望着慢慢变成灰烬的香烟出神。今天是清明节,他正站在父亲的墓前。
田野里腾起了一根根白色的烟柱,浓浓的烟雾很快地随风飘散;麦田里,几只受惊的麻雀振翅急飞,它们掠过天空,飞落在远处的高压线上;旁边的墓地里,传来了女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王三喜的眼泪夺眶而出。
“爹,我对不起你。”王三喜哽咽地说。
爹有肺气肿的老毛病,那几天,他的病症严重起来。他呼吸困难,全身浮肿,妹妹四喜把爹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医院进行了全力抢救。可是,爹的身体还是如同一颗熟透的瓜果那样落了蒂。爹清醒了片刻,他安排了自己的后事。“不要给三喜打电话,他太忙,别耽误他工作。”四喜以为爹好了,医生却说他是回光返照。就这样,爹去世在医院里。那天,刚好是他73岁的生日。
王三喜在爹的坟前跪了下来,他恭恭敬敬地给爹点燃了一炷香,又给爹磕了个头,他望着跳跃的火苗,陷入了回忆之中。
爹是个军人,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候,爹是一名排长,他和营长几个人固守在猫耳洞中,粮食就要吃完了,营长也负了伤,可他们的增援部队还没有到来。必须马上搞到粮食,要不然大家都得完蛋!
作为侦查排长的爹主动请缨,他要去外面寻找食物和给养,营长把自己的手枪送给了他,还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到迫不得已,千万别开枪惊动敌人;同志们的希望,都在你一个人身上,你一定要完成任务,平安回来;你爹娘和老婆孩子都在家里等着你回去呢。”爹点了点头,爬出了猫耳洞。
趁着天黑,爹悄悄地摸到了敌人的哨所旁。白天,他和营长观察了敌情,敌人的哨所里有粮食。他伏下身子,在夜色中一动不动,蚊虫咬啮着他的肢体,但他顾不得了,必须等到夜深人静,敌人困乏时,干掉值班的哨兵,他才有胜算完成任务。哨所里有一袋大米,足够他们几个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来。
时间一秒一秒地从身边爬过,夜色渐深,两个越南鬼子有些乏了,他们在说着什么,那个高个子要出去小解。爹知道,机会来啦,他摸了上去。
他悄悄地靠了上去,用手臂扼住那鬼子的脖子,一匕首结果了他的性命。外面的动静惊动了另一个鬼子,他提着枪出了哨所,爹悄悄地摸到他的身后,用缴获的步枪枪托猛击了一下他的头部,“噗”地一声闷响,另一名鬼子也倒在了地上。爹背着一袋大米和几盒沙丁鱼罐头,弯着腰,悄悄地摸回了猫耳洞。
在那场战役中,爹立了大功。战争结束后,爹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优越条件,回了家乡。他说,他要回来建设家乡,然后,他就在县城里教了一辈子书。
大喜哥从省医学院毕业后,就在县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任,他是一位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专家。20年前,一场“非典”疫情爆发了,大喜主动请缨,担任了县防疫工作组的副指挥长,负责县城一带查封路段的工作。他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终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治身亡,享年29岁。
“我为儿子骄傲自豪。”爹老泪纵横。
送走大哥后,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原来身材高高大大的他,一下子变得弯腰驼背起来,鬓角的头发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就在那一年,三喜考上了大学,他要向被追认为烈士的大哥学习,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医学院。
五年后,二喜哥也去世了。他的学校里发生了火灾,火情严峻,三名学生被困在了火场,他顶着湿湿的棉被冲进了火场,救出了三名学生,自己却被一根燃烧的房梁击中了头部。二喜哥当场牺牲了,和大哥一样,也是在29岁那年。
这次,爹没有流泪,但他成夜成夜地不能入睡。他患上了失眠的毛病,睡不着觉的他学会了抽烟,后来,失眠的毛病治好了,他却染上了烟瘾。多年抽烟的习惯,使他的肺部严重受损。
“爹,我对不住您!”王三喜在爹的墓前放声痛哭。爹病重时,他没有陪伴在爹的病榻前,如果他在爹的身边,也许爹走得不会那么快,那么早……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他觉得愧对父亲。
爹病危前,王三喜离开了家,做了一名“逆行者”。那时,武汉疫情爆发了,他说,他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他撇下家中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去了武汉……没想到,回来后,他却再也见不到他的父亲了。
爹的墓地上,又响起了他哀凄的哭声……
(有删改)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请以小说中的爹、大喜和三喜为例,谈谈我们应弘扬哪些英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注】,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慕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把墨子塑造成了一位怎样的英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蜩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有删改)
3.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抗日英雄”的。
答案
1.①奋不顾身,淡泊名利。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爹为救战友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到敌人哨所寻找食物和给养;战争结束后,爹又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家乡教书。
②忠于职守,鞠躬尽瘁。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大喜负责县城一带查封路段的工作,连续奋战几天几夜,最终因劳累过度而殉职。
③公而忘私,义无反顾。大年三十的晚上,三喜撇下家中一切义无反顾地去武汉抗击新冠疫情。
2.①急人之困;
②身体力行,勇敢机智;
③关心民命,厌恶战争。
3、①语言描写。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等,写出“丈夫”追求进步、乐观坚强的战士形象;②对比。在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中,在妻子和群众对他们的看法中,凸显“抗战英雄”形象;③烘托。在儿子的言语中,以及对妻子去上冬学的影响中,凸显“抗战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