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民族精神气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民族精神气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2: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民族精神气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在拉萨
李迪
我采访期间落脚的梨子寨,几乎家家都开了农家乐。我走在街上,默念着一个个充满喜庆、温馨意味的店名:幸福人家,姐妹饭店,阿雅民宿……真切地感受到十八洞村旅游业的兴旺。
一个极不寻常的店名映入眼帘,让我很是好奇。
走进店里的时候,一位大妈在洗小鱼。见我进来,她忙停下手里的活儿,用毛巾擦着手:您想吃点儿什么?
我说,饭已经吃过了,想跟您聊聊。
跟我聊聊?哦,想起来了。您住在阿雅家,是来写十八洞村的。
我笑了,我们的谈话自此开始——
我这个人向来心大,爱说“没的事”。不管遇到多大的难,一句“没的事”就过去了。可是,那一年发生的事,却让我接不住了。
我问,什么事?
不是一件,是三件!
先是我家的一百多只羊一夜之间全死了。这是我家的命根子啊,就指着卖羊过日子呢。羊是得病死的,只能埋了。那天天都黑了,我还守着埋羊的地儿,不想回家。每天赶羊上山,它们一路吃着草,每一声叫,都是那么暖人。谁能想到,一夜之间就都没了!
接着老杨病了。在床上一躺几个月,吃喝拉撒全靠我。看病,吃药,打针。大夫说,整场病下来要四五个疗程,准备钱吧。我喂老杨吃饭,他两眼转着泪,说,羊没了,我病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说,没的事,有我在,这日子就能过下去。一个粑粑掰两半儿,给你大的。
家里有三头耕牛,我偷偷卖了一头。
老杨还在病中,第三件事跟着来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我日夜盼望的——我的独生儿子英华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要去上海读书。这是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来祝贺,我却笑不起来。
英华读书我是最上心的了。我们这辈人没好好上过学,孩子一定不能再耽误了。以往卖羊的钱,除了过日子就是供他读书。英华很懂事,成绩一直是第一名,还当了班长。知道家里困难,从不乱花钱。
英华考上了大学,我愁得睡不着。最后,我偷偷把两头牛都卖了。
英华知道了,拉住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说,没的事,你放心去上大学,妈有办法。
耕地的季节到了,没有了牛,我买了一台便宜的手扶旋耕机。这铁家伙本地人叫铁牛,一百五六十斤重。我弄不到山上去,就把它的部件拆开,一个一个装进背篓,分几次背上山。装不进背篓的大块儿,就扛在肩上往山上爬。
终于运完了所有的零部件。我顾不上歇息,抹抹汗,一件一件组装起来。一试,通通通!行啦!
我边听边想象那情景。一个老妇,一台铁牛,一面山坡。通通通!通通通!震耳的机耕声响彻山谷……
唉,到底年纪不饶人了。干了不一会儿,腰酸胳膊疼,汗珠也淌进眼里,要耕的地却还没有尽头。我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眼泪就流下来了。
牛没了,羊没了,老伴儿在床上,儿子在远方。
想到这些,我放声大哭。我要在山上把眼泪哭干,回家就不能再哭了。
哭累了,我又把铁牛拆开,用背篓背下山。我早出晚归,背着铁牛上山,下山,终于把地耕完了。
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我不知道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十八洞村开发旅游了。水泥路进村了,水电上山了,手机能收微信了。公家把青石板路铺到家门前,又给装修了房子,改造了卫浴,村子焕然一新。农家乐开起来,游客像采花的蜜蜂一样飞来了。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家也摆上桌椅,开起了餐馆。我再也不用上山耕地,坐在家里就挣钱了。老杨的病也好起来,能给我打下手了。
英华说话就要毕业了,我几次在梦中听见儿子回家的脚步声,急忙穿衣起来,开门一看,满天的星。
有一天,我接到儿子的电话,他说,妈,我不回家了,毕业后要去西藏支教。
我一惊,半天说不出话。
妈,请你们原谅我!现在咱家和十八洞村的人都脱贫了,生活都过好了。可咱不能忘记,国家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需要支援。学校招募援藏支教志愿者,我第一个报了名……我辗转反侧,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早,拨通了英华的手机。孩子,妈想通了。政府帮咱十八洞村脱了贫,咱不能光想着自己。十八洞村的人,心要像十八洞一样大!没的事,家里有妈在,你放心去吧!
英华到西藏后,分在拉萨一家儿童教育学校,教那些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娃娃。拉萨海拔高,刚开始不适应,头疼,没觉。现在跟当地人一样了。不但走路不打晃儿,都可以跑步了。一去的时候,语言不通。有个孩子说要上厕所,他听不懂。孩子一急,把自己的裤子拉下来比划。现在,他已经教会了孩子们说汉语,自己也学会藏语了……
说到这儿,我看见她的眼圈儿红了。
唉,英华今年都小三十了,我们老两口惦着他的婚事。刚开始急得不行,现在也想通了。婚事就随他自己去吧,或许找个藏族姑娘,身体健康,两个人恩爱,我们也高兴!
她站起身,走到晒台的青石板上。每天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她总要站在那儿,遥望远方的山。
山的那头就是拉萨。
我想去拉萨看看他,也不知道我这把老骨头行不行……
我不由得又看看她家的店名,那是刻在一大块厚木板上的——爱在拉萨。
(节选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有删改)
1.在大妈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精神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狗
老舍
一直到晚餐的时候,杜亦甫没有出屋门。他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走,有时候也躺在床上一会儿,心中不断的思索:一会儿他想去拼命,拼了命,也许一点好处没有,但究竟是自己流了血,有一个敢流血的就不能算国里没有人。一会儿他又往回想,白死有什么用处,快意一时,拿自己这一点点血洒在沙漠上,连点血痕也留不下吧?
白天周石松念“号外”的情景还在眼前。“特务机关报告:‘祸事之起,起于芝麻洲大马路二十一弄五十二号。此处住有我侨商武二郎,此人养德国种狼狗所生一黑小狗被人窃去。武二郎乃急来特务机关报告。即遣全部侦探出发寻查。翌日清晨,寻得黑小狗于海滨,已死。腹胀如鼓,项上有噬痕。乃就日常调查报告,检出反抗我国之激烈分子,得重要嫌疑犯十人,即行逮捕拷问,所蓄之犬亦一并提到。为促其醒悟,乃当面将十巨犬枪决。十人身后必有广大之背景,设任其发展,则黑小狗之血将为在芝我国国民之前导,由犬及人,国人危矣!’”当下时周石松念的很快,念完,头上见了汗:“为了一只小狗!左不去兵上岸,来屠杀,来恐吓,来肃清激烈人物与思想,来白找便宜!”
天黑一点,杜亦甫的心便紧一点,好容易初济辰和周石松两位同学都来了,他的胸中松了一口气。向外边看了一眼,院中已黑得可怕。初济辰躺在了周石松的床上,半闭着眼仿佛想着点什么事。周石松坐在破藤椅上,脸上还有点红,可是不像白天那么慌张了。杜亦甫靠窗子立着,呆呆的看着外面的黑暗。他想象着:自己握着一把手枪,哪怕是块石头呢也好,轻手蹑脚的过去,过去,一下子把个戴铁盆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然后,枪响了,火起来,杀,杀,无论老幼男女全出来厮杀,即使惨败,也是光荣的,伟大的人民是可杀而不可辱的!
正这么想着,一道白闪猛孤仃的把黑暗切成两块,象从天上落下一把极大的白刃。探海灯!白光不动,黑影在白光边上颤动,好似刚杀死的牲口的肉那样微动。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十几条白光一齐射出,旋转,交叉,并行,冷森森,白亮亮,把小小的芝麻洲穿透,一切都随现随灭,眩晕,迷乱,在白光与黑影中乱颤乱晃。
一道光闪到了杜亦甫的窗上,稍微一停,闪过去了;接着又是一道,一停,又过去了。他扶住了窗台,闭上了眼。
“我必须对你们俩说出来,要不然我就憋闷死了!”杜亦甫把头抬起来,看着他们。“我怯!”
“以卵击石,勇敢也是愚昧!”初济辰笑了笑。
“即使你说的一点不错,到底我还是怯!”杜亦甫的态度很自然了,像吃下一料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
“我也说不上我是怯,还是勇,反正我就是没主意!”周石松也微笑了一下。
全不再言语了,可是不再显着寂寞与难堪,好像彼此已能不用言语传达什么,而能默默的互相谅解。
他们就那么坐了一夜。
第二天,消息缓和了许多。杜亦甫回了家。他急于要看看父亲,父亲是国术馆的教师,平日他这个大学学生领袖很看不起父亲,到现在他还并没把父亲的身份提高多少,不过他隐隐的似有一点希翼,想在父亲身上找出一些平日被他忽略了的东西。这点东西,假若能找到,仿佛就能教他有一种新的希望。
只住着楼上两间小屋,屋外有个一张桌子大小的凉台,杜老拳师在凉台上坐着呢。
老人五十七八岁,矮个子;圆脸,黑中透亮,两眼一大一小,眼珠都极黑极亮,微笑着,两只皮糙骨硬的手在一块搓着:“想你也该来了!想你也该来了!坐下!”父子都坐下,老人还搓着手:“差点没见着你,春子!”他叫着儿子的乳名:“我让他们拿去了!”老人又笑了。
“没受委屈?”杜亦甫低声的问。
“哪还有不受委屈的?”老人似乎觉得受委屈是可笑的事,又笑了。“你看,正赶上我值班,在馆里过夜。大概有十二点吧,我听见些动静,我的门开了,灯也捻着了,一看,是伙计王顺。王顺干什么?我就问。王顺没言语,往后一闪身,喝,先进来一对刺刀。我哈哈的笑起来了,就凭一对刺刀,要我的命还不大老容易!紧跟着刺刀,是枪,紧跟着枪,是一对小鬼子,都戴着小铁盆,托着枪冲我来了。我往后望望,后边还有呢。又进来一个咱们的人,汉奸!他教我下来,跟着走。走到院里,那个汉奸奉了圣旨似的教我跪下。我不言语,也不跪下,那些王八羔子们又对着我开了空枪,专为吓吓我。”老人连那只小一点的眼也瞪起来,似乎是从心里憎恶那些王八羔子们。
“汉奸又传了圣旨,”老人接着说,“带回去收拾,反正早晚你得吃上一颗黑枣。我还是不言语,我研究好了,就是不出一声,咱们谁得手谁杀,用不着费话;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点了点头,没有话可说。
“出了大门,”老人又说下去:“我挺着腰板,教他们看看,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了我的心气;这是一口气,这口气由我传给我的儿子孙子,永远不能磕膝盖儿着土!到了个什么地方,黑灯瞎火的我也没看清是哪里。我就是恨我的刀没能出鞘。死到临头,我得大大方方的,皱皱眉就不算练过功夫。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又点了点头。
“待了不知好久,”老人又搓起双手来,仿佛要表演出那时怎样的不耐烦。“他们把我提到一间大厅上去,灯光很亮,人也不少,坐的是官儿,立着的是兵。他们又教我跪下,我还是不出声,也不跪。刺刀可就又戳在我胸口上,我纹丝不动。人生在世不能没骨头,骑着脖子拉屎,还教我说怪香的,我不能!磨烦了半天,哼,枪并没放。什么东西!今个天亮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怎么,把我放了,什么玩艺儿!我不明白这是哪一出戏。一句话抄百遍吧,告诉你,春子,咱们得长志气,跟他们干!我不认字,不会细细的算计,我可准知道这么个理儿,只要挺起胸脯不怕死,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去泡壶茶喝好不好?”
杜亦甫点了点头。
(有删改)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请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杜亦甫父亲的形象来表现民族气节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祁瑞宣在出狱的第四天,遇见了钱默吟先生。
钱先生的脸很黑很瘦,一些杂乱无章的胡子遮住了嘴。这已经不像个诗人的脸,而颇 像练过武功的人的面孔,瘦而硬棒。
钱先生的胡子下面发出一点笑意,笑得大方,美好,而且真诚。
“走吧,谈谈去!”钱先生低声地说。
瑞宣好久好久就渴盼和老人谈一谈。
他们进了个小茶馆。钱先生要了碗白开水。
“喝碗茶吧?”瑞宣很恭敬地问,抢先付了茶资。
“士大夫的习气须一律除去,我久已不喝茶了!”钱先生吸了一小口滚烫的开水。“把那些习气剩净,咱们才能还原儿,成为老百姓。你看,爬在战壕里打仗的全是不吃茶的百姓,而不是穿大衫,喝香片的士大夫。”
瑞宣看了看自己的长袍。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小茶馆里点起一些菜油灯。
“钱伯伯,”瑞宣低声地叫。“家去,吃点什么,好不好?”
老人毫不迟疑的拒绝了:“不去!见着你的祖父和小顺子,我就想起我自己从前的生活来,那使我不好过。……你认识你们胡同里的牛教授?”
“不认识。干吗?”
“不认识就算了。你总该认识尤桐芳喽?”
瑞宣点点头。
“她是有心胸的,你应该照应她一点!我也教给了她那个字-一杀!”
“杀谁?”
“该杀的人很多!能消灭几个日本人固然好,去杀掉几个什么冠晓荷、大赤包之类的东西也好。这次的抗战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扫除清了自己的垃圾。我们的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封建的思想——就是一方面想做高官,一方面又甘心做奴隶--家庭制度,教育方法,和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的,平凡的,像一条老牛似的往前慢慢的蹭;及至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
“我怎么照应她呢?”瑞宣相当难堪地问。
“给她打气,鼓励她!”老人慢慢地往起立。
瑞宣还不肯动。他要把想了半天的一句话——“对于我,你有什么教训呢?”——说出来。可是,他又不敢说。假若钱伯伯教他狠心地离开家庭,他敢不敢呢?他把那句话咽了下去,也慢慢地立起来。
两个人出了茶馆,瑞宣舍不得和钱老人分手。走了几步,老人立住,说:“瑞宣,送君千里终须别,你回家吧!”
瑞宣握住了老人的手。“伯父,我们是不是能常见面呢?”
“不便常见!我们多见一面,便多耗费一些工夫;耗费在闲谈上!这不上算。”
瑞宣无可如何地松开手。手中像有一股热气流出去,他茫然地立在那里,看着钱先生在灯影中慢慢地走去。
到了家,他感到疲倦。很早的,他便睡了觉。
随着第二天的朝阳,他可是看见了新的光明。他把自己放下,而专去想钱先生。他觉得钱先生虽然受尽苦处,可是还很健康,或者也很快活。为什么?因为老人有了信仰,有了决心,信仰与决心使一个老诗人得到重生与永生。
看清楚这一点,瑞宣以为不管他的行动是否恰好配备着抗战,他也应当在意志的坚定上学一学钱老人。
是的,他要活着,为自己,为家庭,为操守,他须活着,他不应当再躲避。
这是星期六。下午两点他就可以离开公事房。他决定去看看下午三时在太庙大殿里举行的华北文艺作家协会的大会。
会场里坐着立着已有不少的人,可是还没有开会。他在后边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坐下。
大赤包,招弟,冠晓荷,走了进来。
瑞宣看到冠家夫妇,实在坐不住了。可是,这时候,门外响了铃。冠晓荷半立着,双手伸在头上鼓掌。别人也跟着鼓掌。瑞宣只好再坐稳。
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今天,他穿着西服。没人看得见他的领带,因为他的头与背都维持着鞠躬的姿式。他的后面是,瑞宣认得,曾经一度以宣传反战得名的日本作家井田。
蓝东阳宣布开会,台下又鼓了掌,他张着嘴等候掌声慢慢的停止。“现在,请大文豪井田先生训话!井田先生!”又是极深地一躬。
井田挺着身,立在桌子的旁边,肚子支出老远。他不耐烦地一摆手,阻住了台下的鼓掌,而后用中国话说:“日本的是先进国,它的科学,文艺,都是大东亚的领导,模范……”瑞宣在大家正鼓掌中间,溜了出来。
出来,他几乎不认识了东西南北。找了棵古柏,他倚着树身坐下去。井田,在十几年前,的确是值得钦敬的一位作家。他万没想到,井田居然也会作了日本军阀的走狗,来戏弄中国人,戏弄文艺,并且戏弄真理。
想到这里,他没法不恨自己。
(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
3.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表现钱默吟这个人物所具有的“民族气节”的。
答案
1.①吃苦耐劳(勤劳能干),丈夫生病、儿子上大学时,独自把铁牛拆开背上山耕地,体现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
②看重亲情(关爱家人),丈夫生病,精心服侍并安慰丈夫;儿子去支教,思念牵挂儿子,体现对中华民族对亲情的看重;
③深明大义(大局为重),儿子远离家乡去西藏支教,心中虽然不舍,但依然支持儿子的选择,体现中华民族的深明大义。
2.①通过老人对待敌人的态度展示爱国情怀。“似乎是从心里憎恶那些王八羔子们”“那个汉奸奉了圣旨似的教我跪下”可知,老人十分爱国,对敌人持嫉恶如仇的态度。
②通过老人的语言描写表现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老人爽快的语言,句句体现了民族大义。“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了我的心气”等句子正气凛然,可见老人顽强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通过老人的行为表现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被捕后不肯下跪,不畏恐吓,总想反抗等行为可见誓死抵抗的决心。
3.①形象描写。通过对钱先生“颇像练过武功的人的面孔”描写,表现人物内在的坚韧不屈服的性格。②言行描写。文中钱先生的话和举动,表现人物具有的坚定实干精神。③对比手法。“祁瑞宣的犹豫不决”、“汉奸的嘴脸”与钱先生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具有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