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流动课时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流动课时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4: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1.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2.近代美国女作家海伦·亨特·杰克逊撰写了《可耻的世纪》,书中对西进运动揭露说:“只要我们的边疆还剩下一平方英里掌握在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人手里,就会有一个壮实无耻的移民企图去夺取它,而且还有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客为了获得选票和金钱在背后支持他。”由此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中原住民遭受灾难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印第安人的落后
C.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 D.白人移民的贪婪
3.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以族群、宗教为冲突的暴力行为越发严重。据统计,冷战结束以后在冲突中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族群冲突有61起,死亡人数高达195.9万人,涉及37个国家,其中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30个,占81.1%。这说明了( )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C.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症” D.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政治格局
4.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在他的诗篇《证人》里控诉看:“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的锁着铁链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们从黑漆漆的巨浪里,大声叫唤:‘我们是证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远洋迁徙的艰难 B.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
C.印第安人悲惨遭遇 D.近代维权思维的产生
5.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6.清初统治者将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自外王化”的“弃民”。对荷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不闻不问。19世纪70年代初,秘鲁华侨受到大规模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政府交涉,并派官员前往该地调查取证,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发生改变
C.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中国新的经济因素社会力量发展
7.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萨克拉门托三角洲),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提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结合所学,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华工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 ②华工为加州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③该铁路由林肯总统批准修建 ④华工在美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8.下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9.下表是1941~1946年间重庆市户口一览表,据表可以推知,该时期
年度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1941 134183 702387 436636 265751 164:100
1942 144545 781772 488742 293030 167:100
1943 150994 890000 529465 360535 147:100
1944 157443 920500 570188 350312 163:100
1945 185505 1049470 634628 414842 153:100
1946 201832 1245645 746701 498944 149:100
①重庆人口大量增长受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
②人口增长使重庆全面上升为国家发展的中心
③人口增长推动了重庆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④人口增长有助于重庆市政、公共事业的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0.下表反映了1700~182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 原住民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A.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
B.种植园经济和奴隶贸易的进行使黑人剧增
C.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使得美国人口剧增
D.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使得美国总人口剧增
11.官方资料显示,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岛上种植椰子、香蕉的华工一度达数千人。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21世纪初,萨摩亚独立国的混血华裔超过3万人,在外来血统居民中居于首位。材料可用于说明
A.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B.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
C.大洋洲华裔居民的生产生活 D.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
12.1641年,马萨诸塞州将奴隶制合法化。随后,其他州纷纷仿效,通过法律将奴隶的身份代代相传,同时规定被带到北美的非基督教徒仆人终身为奴。这种现象表明( )
A.资本原始积累充满血腥 B.天主教会推行精神独裁
C.美国式民主具有虚伪性 D.美国政府支持黑奴贸易
13.1858年的某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之后,其它列强也与清政府签订类似条款。这类条款的实施
A.使黑奴贸易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B.形成苦力贸易推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美国种植园经济的繁荣 D.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14.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15.如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
条目四 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16.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移民大都会带有侵略性
17.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1912-1928年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的人数的情况(单位:千人),
材料二 1923年山东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552人,仅次于江苏、浙江二省。1926 年,山东等省先早后涝,加之河决为害,百余县几无完区。民国时期,频繁发生的兵灾匪祸是山东人民遭受的又一严重灾难。20年代以来,新式的面粉厂、正油厂、制糖厂,肥皂厂等在一些东北大城市逐渐兴起。民国时期东北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
——摘编自马晓驰《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山东移民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出现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1850年中国和西欧的人口增长率比较(单位:年均复合增长率‰)
国家或地区 1~.1500 1500~1700 1700~1850
中国 0.04 0.15 0.73
西欧 0.06 0.18 0.47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阅读图表,从中提取中外历史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阐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1.A
【详解】根据材料中“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非洲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西方殖民者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族歧视,而是强调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因此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融合,并未说明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西进运动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西进运动中原住民的灾难根源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印第安人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丰富的状况在西进运动前很长时间内就已经存在,而西进运动时才出现灾难,说明灾难的原因并非“印第安人的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排除B、C项;白人的贪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据统计,冷战结束以后在冲突中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族群冲突有61起,死亡人数高达195.9万人,涉及37个国家,其中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30个,占81.1%。”可得出被殖民过的国家受到原来殖民主义的影响,冲突更加明显,矛盾更加尖锐,体现出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症”,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冲突,而不是交流,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政治格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的锁着铁链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们从黑漆漆的巨浪里,大声叫唤:‘我们是证人!’”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反映出印第安人悲惨遭遇,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远洋迁徙的艰难,而是对美洲的掠夺,排除A项;劳动力的流动体现不出灾难,材料也与维权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及所学可知,保留地制度是伴随着西进运动而出现的历史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时间来看,19世纪前期处于工业革命时期,A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北美洲族群结构改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保留地制度与美国种族矛盾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不再把华侨当作弃民,而是主动调查华侨受迫害事件,并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等,其对待华侨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发生改变,B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A项; 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并非清政府改变对待华侨态度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当时国内新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即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其与清政府改变其华侨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华工在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及此后对加州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开发情况。①②③符合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史实,B项正确;A项缺少③,排除A项;华工在美国主要不是从事农业方面生产,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①涉及的时间是在20世纪初,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出现高潮主要是因为美国此时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②对应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移民美国陷入低谷,主要由于美国此时正处在大危机时期,C项正确;美国独立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②对应时间20世纪30年代,涉及战争应该是二战,排除A项;20世纪初美国仅仅是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但并不是世界经济霸主,排除B项;材料①涉及的时间是20世纪初,美国内战是在19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1941~1946年重庆人口大量增长受抗战形势的影响,①正确;陪都的建立,使重庆由内陆工商业城市变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故②错误;从表中明显看出此阶段重庆人口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故③错误;人口增长推进了重庆城市化进程,故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表格反映黑人大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美洲种植园经济和奴隶贸易的进行使黑人剧增,B项正确;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在20世纪,排除A项;高产作物本身就是美洲的,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人口增加是政府政策鼓励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等等,可以看出大洋洲华裔居民在当地的生产状况以及生活状况,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州政府将奴隶制合法化并规定被带到北美的非基督教徒仆人终身为奴,这为北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其资本原始积累充满血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材料强调资本原始积累充满血腥,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美国于1776年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可以看出,允许华工出国, 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D项正确;“彻底”表述错误,排除A项;英国此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不是推动原始资本的积累,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华工出国,未涉及种植园经济, 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依据材料“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可知,由于华人奋斗抗争使得澳大利亚政府调整移民政策,出台法律确保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就有利于华人团体融入澳大利亚社会,B项正确;材料中的华人团体的抗争不是反帝反殖民统治,因此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华人奋斗抗争使得澳大利亚政府调整民族政策,而不是强调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变化,与澳大利亚本土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加拿大和美国,白色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在秘鲁,印第安人较多,但是并未超过人口半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方文明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与当地的文明融化形成了新文明,由此可知外来文明本土化会形成新的文明,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排除A项;是新移民催生了新文明,而非新文明会形成新移民,排除C项;外来移民不一定带有侵略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情况:移民人数呈增长趋势;前期增长较慢(或平稳),后期增长较快。
(2)原因:①山东自然灾害频发;②军阀割据,山东地区战乱较多;③山东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④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⑤东北地区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⑥政府鼓励向东北地区移民;⑦北伐战争;⑧交通运输技术发展。
【详解】(1)情况: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1924年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人数增长较为缓慢;1925年-1928年增长较快,因而前期增长较缓,后期增长较快。
(2)原因:根据材料“山东等省先早后涝,加之河决为害”可知山东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根据“频繁发生的兵灾匪祸”可知山东地区战乱频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山东人口密度大,而东北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移民;根据材料“新式的面粉厂、正油厂、制糖厂,肥皂厂等在一些东北大城市逐渐兴起”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国建立,政府鼓励移民,同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的发展,这些都为移民提供便利条件。
18.示例一:
论题:1500年前后人口的大增长促进了西欧社会转型。
阐述:14世纪的黑死病严重影响了欧洲。到16世纪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在人口总数与农业总产量方面都达到较以往更高的水平,以及15~16世纪的奴隶贸易增加了欧洲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促使欧洲对新大陆殖民的愿望更加强烈,也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劳动力,有利于促进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示例二:
论题:18世纪前半期中国和西欧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并非取决于先进生产方式。
阐述:18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支配地位,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并未产生,但人口迅速增长;18世纪前半期的西欧正处于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期,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但人口增速不及中国。总之,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导致人口增长的重要条件,但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详解】示例一:结合材料所给表格,从人口增长的角度,分析其对西欧社会转型的作用。得出论题:1500年前后人口的大增长促进了西欧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4-16世纪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述即可。
示例二:结合材料所给表格,从18世纪前半期中国和西欧的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得出论题18世纪前半期中国和西欧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并非取决于先进生产方式。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得出18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支配地位,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并未产生,但人口迅速增长;18世纪前半期的西欧正处于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期,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但人口增速不及中国。总之,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导致人口增长的重要条件,但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