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5: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2.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 B.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3.下表为1902年彭翼仲创办的儿童蒙学读物《启蒙画报》的栏目设置(部分)情况。据此可知,《启蒙画报》的基本主题是( )
伦理实说 掌故识略 本国历史 本国地舆 格致述古 算率 化理初阶
初级物理 普通植物(也作普通植物学) 动物情状 卫生术 教育精神
家庭教育 课蒙喻言 博物小品 时闻 各国新闻 海国轶事 西事起原
A.民主与科学 B.洋务与救亡 C.爱国与维新 D.革命与西学
4.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5.1932年国民政府在教育部下设体育委员会,专门负责设计指导、督促全国体育工作。1933年及1936年,教育部先后设置“体育督学”和“体育组”两个系统,前者负责督查各地对体育法的执行,后者主管学校体育与军事管理、训练等。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全体国民身体素质 B.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有利于健全学校教育体系 D.有力地提升了军事战斗力
6.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行业生产技术改进 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
C.市民渴求获得新知 D.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7.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这说明( )
A.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B.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 D.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
8.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9.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乾隆曰:“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乾隆此话旨在强调( )
A.总结传统文化精髓 B.彰显君主丰功伟绩
C.拉拢江南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10.明代有学者评述说:“今之雕印,佳本如云,不胜其观……佳人出游,手捧绣像(插图小说),于舟车中如拱璧(珍宝);医人有术,索图以示病家。”这说明
A.市民文化影响力得到提高 B.雕版印刷开始大规模普及
C.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 D.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
11.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自宋朝以来,全国的书院数量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时期 宋 元 明 清
官办书院 110 51 972 2200
民办书院 509 181 507 935
A.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B.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C.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D.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12.下列有助于直接推动人类文化传承的有
A.学校-印刷术-图书馆-博物馆
B.史诗-战乱-大规模移民-火药
C.传说-课堂-战后谈判签订条约
D.历史遗迹-文献史料-自然灾害
13.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历代各类书院建设情况。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时期 官办书院 民办书院 性质不明 其他性质 合计
宋代 110 509 101 0 720
元代 51 181 63 1 296
明代 972 507 216 4 1 699
清代 2 200 935 721 22 3 878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14.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15.“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时期 “中国”的内涵
西周 最高统治者天子的居住之地。
战国 势力强大的诸侯称自己的国都为“中国”。
秦一清 中原王朝的代名词。分裂状态下各分裂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都以实现统一“中国”为目标。
1912年后 “中国”成为国家正式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A.疆域的不断扩大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C.文化认同的加强 D.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
16.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
A.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17.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确立,学术界公认有以下四个标准:
第一,理学在书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书院则借助理学更加巩固。
第二,书院逐渐成为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文化机构,理学家们在这里讲学授徒、刻书藏书,颇具影响。
第三,南宋时期,书院经过不断发展,机构设置已经非常完善,日常教学、学生管理以及经费来源等趋于合理。
第四、自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以来,书院大都开始制定学规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宣传自身学派的主张。
——摘编自陈金肃《书院中国系列:宋代书院制度》
宋代书院发展历程中蕴含诸多有关文化传承的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D
【详解】依据材料“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陈列馆签到外东路,而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故宫博物馆的改造,未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馆的改造彰显出人民当家做主,并未涉及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在从事文化侵略,宣传西方宗教和培养基督教徒的同时,近代教会女校还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改变了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行列之外的局面,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妇女政治权利无关,排除B项;改变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并非教会女校的创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教会女校的文化侵略行为及其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儿童蒙学读物在栏目设置中,注重宣传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世界知识,反映出《启蒙画报》的基本主题为爱国与维新,C项正确;民主精神在材料中并无明显体现,排除A项;20世纪初,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已破产,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强调与“革命”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成立故宫博物院,将皇宫变成故宫,向百姓开放,以遏制清室专制复辟企图的做法,有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C项正确;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整个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排除A项;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925年国民大革命刚刚兴起,影响主要限于两广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教育部重视学校中的体育教育,这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健全学校教育体系,C项正确;增强了的表述有些绝对,排除A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材料涉及两国时间,排除B项;有力的提升了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图书量剧增,图书馆的行业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结合所学可知,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技术的改进发展,A项正确;中西文化交流与题干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市民在国家中的占比相对较少,对图书行业发展影响较小,排除C项;新航线开辟使得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对欧洲图书行业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可知,中国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促进人类文化共享,C项正确;可持续发展理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利用现代科技转播奥运赛事,不能说明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据材料“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可知,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2008年北京“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2012年“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等,材料中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文化借助奥运会领奖服展现传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而不是强调审美,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未涉及“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体育活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修撰《四库全书》,把儒家经典放在了首要位置,强化官方思想的正统地位,取“江河朝宗于海”的寓意,仿民间规制修建的藏书楼,体现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从根本上说明乾隆帝重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D项正确;总结传统文化精髓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彰显君主丰功伟绩于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拉拢江南知识分子与材料内容无关,也非乾隆皇帝文化政策的本质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明代雕版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佳本如云”,“绣像”小说给人们带来阅读乐趣,医书可以“索图”,方便了技术应用和沟通等,说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市民文化影响力的提高与“医人有术,索图以示病家”不符,排除A项;雕版印刷的普及始于宋代,排除B项;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不断增多、比例变大,结合所学可知,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D项正确;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排除A项;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无法得出“主体力量”的结论,排除B项;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学校能够传播和传承知识,印刷术有利于加速文化的传播,图书馆和博物馆都能够保存人类的文化成果,所以这些都能直接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战乱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战后谈判签订条约有可能对战败国造成巨大的伤害,激化国际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也不利于文化传承,排除C项;自然灾害是不利于人类文化传承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故C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无法得出“主体力量”的结论,故D项错误。
14.D
【详解】近代华侨踊跃捐资助学,使学校收费降低,优质师资聚集,偏僻的松口镇初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说明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D项正确;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项错误;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5.C
【详解】从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一词的内涵从周天子的居住之地发展为以中原王朝为雏形发展而来的独立自主的国家的名称,体现了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C项正确;“中国”一词不是仅表现疆域的扩大,更深层表达的是文化认同,A项错误;西周、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错误;表格涉及到的时间不仅仅是近代,D项错误。
16.D
【详解】从材料“1913取消读经讲经,改为国文”,“1922年改修身为公民”看出中小学课程的变化表明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D正确;1903年读经讲经明显是古代传统儒学思想,A错误;民国时期基础教育从材料“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看各科基本都有,看不出重文轻理,B错误;1922年仍然开国语,不能说全盘否定中国传统,C错误。故选D。
17.(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
(2)成就: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详解】(1)特点: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连续性;根据“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知多元一体;根据“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可知包容性和凝聚性。
(2)成就:根据“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可知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根据“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的进步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根据“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可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18.示例
启示:学校教育与典籍传承相得益彰。
说明:自古以来,学校具有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唐朝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诸多学者依托私学开坛讲课,建立学派,传播儒学思想,其中的理学(道学)学派影响逐渐增强。在理学传播的过程中,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对先秦儒学文献进行整理并重新加以注释,产生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作为书院学生教材和儒学基础读物,这些著作通过印刷等的手段广泛传播,降低了典籍亡佚的风险。总之,学校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而与宋代书院教育相伴而生的印刷书,大大便利了典籍的传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若从官学与私学的关系、书院与科举制度、书院办学规范化与教育普及等角度得出启示,说明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范围,本题虽以宋代为引,但可以在中国史的范围内作答,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化传承的启示。其次,审清答案要件,答案须包括启示、说明两个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启示是明确的观点且来自材料,说明须有具体的史实支撑。最后,理清逻辑思路,注意书写规范,语言简练。如根据材料“书院逐渐成为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文化机构,理学家们在这里讲学授徒、刻书藏书”可概括提炼启示:学校教育与典籍传承相得益彰。在说明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典籍传承的相互促进来进行说明,如唐朝的儒学复兴运动、程朱理学产生等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