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5: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庄园中的农民虽然不知法律为何物,但“习惯法却如实记录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庄园领主可以易人,但习惯法不会因此而改变”,庄园法庭成为调节庄园内经济关系的重要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领主与农民在契约地位上平等 B.封建庄园内部等级秩序森严
C.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庄园法庭是庄园立法的基础
2.自13世纪起,北海沿岸的贸易逐渐兴盛,德意志北部城市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常常以商业特权来换取德意志北部城市商人的巨额贷款。部分城市的富商和贵族联合起来,以“镇压海盗”的名义组建起强大的军队。据此可推知,中古时期的德意志
A.具有深厚贸易传统 B.君主专制程度较高
C.联邦体制面临危机 D.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3.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这段话描述的是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的
A.历史背景 B.历史进程 C.历史影响 D.历史规律
4.14世纪,世界黄金的2/3来自西非,这一数量在马里帝国统治时期达到顶峰,而绝大多数的西非黄金都需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地区。经过此地的骆驼队动辄成百上千,光进城门就要花费一天时间。可见
A.马里帝国是非洲最为强大的国家 B.廷巴克图黄金开采技术先进
C.中转贸易促进了廷巴克图的繁荣 D.马里帝国依靠对外贸易立国
5.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B.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C.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D.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6.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靬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道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靬。第一个过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是唐朝人杜环,著有《经行记》。元朝的汪大渊曾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今摩洛哥的丹吉尔港,也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撰写《岛夷志略》中留下了相关记载。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非交往都有记录 B.中非交流源远流长
C.中非贸易地区广泛 D.中非官方交往为主
7.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中世纪时,“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他封臣的一个封建宗主,他与他们以互惠的忠诚纽带约束在一起,而不是为他臣之上的最高君主。他的经济来源实际上全部来自他作为领主的个人领地,他对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军事性质的。”这体现出作者认为西欧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 )
A.人身依附关系 B.雇佣关系
C.平等关系 D.契约关系
8.从11世纪开始,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击败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统一的王权国家是(  )
A.英国 B.西班牙
C.法国 D.葡萄牙
9.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被市民所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0.古代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这些文明的扩张
A.推动了城邦国家的发展 B.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C.促进了行省制度的完善 D.形成了统一的社会风俗
11.下列对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决定了地主可以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和劳动工具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④实行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
A.罗马 B.开罗 C.莫斯科 D.君士坦丁堡
13.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分封制 B.庄园与农奴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制
14.下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所翻译书籍的部分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所译书籍来源 侧重的领域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B.侧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
C.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D.丰富了伊斯兰文化的内涵
15.1213年,约翰王向教皇臣服,使英格兰王国成为领自教廷的封土,教皇在亨利三世幼年时期行使了封建监护权。亨利三世认可并履行对教廷的封臣义务,并借此扩展王权。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古王权与罗马教廷关系 B.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发展
C.中世纪基督教会势力扩张 D.王权与教权间分庭抗礼
16.史学家基佐曾写道“难道他们是通过封建秩序混乱、特权制度、残酷的暴力以及对呻吟在他们枷锁之下的人们的压制参与各国的发展吗?不是的。他们也反对了皇族的暴政,他们行使了自卫的权利并保持了自由的准则。”文中“他们”是指
A.教会僧侣 B.封建贵族 C.城市市民 D.绿林游侠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的社会特征。
(3)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哪些共同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632-1258)范围最大时达到134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它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许多城市都有引以为豪的产品,如大马士革是玻璃、锦缎、食品加工业的生产中心:撒马尔罕是纸和玻璃的生产中心;艾海瓦兹是蔗糖的生产中心。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国内外交流货物的大宗。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并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商业意识,这来自于伊斯兰教,《古兰经》明确规定鼓励、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摘编自韩强《丝绸之路与历史上的十个超级大国》
材料二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651),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计有36次之多。唐朝与大食交流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为了各自在边境地区的利益曾发生过4次军事冲突。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是天宝十年(751)的恒罗斯战役。唐军战败,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到中亚的撒马尔罕,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最后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中国的战俘把纺织技术也传入阿拉伯,大食首都就有中国的纺织工匠。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炼丹术和硝也在唐朝传入大食。与此同时,阿拉伯的外科和眼科医术、天文历法、数学、建筑也传入唐朝。据9世纪到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印度·中国游记》记载。当时广州有伊斯兰教判官一人,依本教风谷管理本族人民,举行家教仪式。
——摘编自丁克家《唐代中国与大食的军事冲突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两国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庄园以习惯法作为调节领主与庄园农民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习惯法却如实记录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庄园领主可以易人,但习惯法不会因此而改变”可以推知,庄园遵行习惯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使领主的盘剥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C项正确;庄园内的农民依附于领主,“地位上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等级森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庄园法庭奉行习惯法,因此“立法”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材料反映中古时期的德意志部分城市经济、军事实力雄厚,可以推知当时德意志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德意志具有深厚贸易传统,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没有建立联邦体制,谈不上面临危机,后来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建立了联邦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C
【详解】材料强调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经济和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故材料强调的是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历史影响,C项正确,与历史背景、进程和规律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经过此地的骆驼队动辄成百上千,光进城门就要花费一天时间”可知巴廷克图中转贸易繁荣,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是最为强大的国家,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黄金开采技术,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中转贸易,不能说明马里帝国依靠对外贸易立国,排除D。
5.D
【详解】示意图显示的分别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这些制度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排除。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和元朝时期都有资料记载中非之间有交往,可见,中非交流源远流长。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非贸易范围的广泛性,排除C项;材料中显示中非之间的交往有官方也有民间,没有侧重方向,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是其封臣的一个封建宗主,他与他们以互惠的忠诚纽带约束在一起,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可知君主与封臣是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与封臣是契约关系,而不是以土地为中心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雇佣关系,排除B项;封臣地位低下毫无权力可言,西欧封君与封臣之间不可能是平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15世纪开始,通过通婚和征服活动,法国基本完成了统一,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C项正确;15世纪英格兰、英格兰和爱尔兰分立,英国没有完成统一,A项错误;西班牙、葡萄牙是15世纪才兴起的国家,BD两项错误。
9.D
【详解】根据材料“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被市民所称颂。”可知,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商会或行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职责,城市市民阶层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D项正确;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古代埃及、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的扩张促进了统治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故选B;城邦国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度的信息,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1.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强调封建制生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具有人身自由,劳动工具自备,②错误;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这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③正确;中世纪西欧也是封建社会,但并未建立君主专制政体,④错误。①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D项正确;罗马、开罗、莫斯科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西欧封建社会在经济形态上实行庄园制,在人身依附关系方面是农奴制,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和近代西方政治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所译书籍的来源(波斯、古希腊、印度)”“侧重的领域(文学、科学、哲学、数学、天文学、西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本地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因此翻译著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把波斯、希腊、印度文化融为一体,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百年翻译运动是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巩固统治而展开的,是为了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排除B项;百年翻译运动侧重领域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天文学、数学等,材料无法得出侧重自然科学, 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结合材料中“约翰王向教皇臣服”“享利三世认可并履行对教廷的封臣义务,并借此扩展王权”等信息可知,英国国王借助教皇势力扩张自己的权力,呈现了王权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二者关系,而不是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张,排除C项:D项错在分庭抗礼
1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也反对了皇族的暴政”“行使了自卫的权利并保持了自由的准则”,因此“他们”是指封建贵族,故B项正确;教会僧侣是特权等级,地位高于世俗王权,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城市市民和绿林游侠不符合“行使了自卫的权利并保持了自由的准则”,故CD错误。
17.(1)西欧: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
(2)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重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
(3)分封的条件: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形式上:都是逐级分封,等级森严。
【详解】(1)根据材料“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可知,中世纪的早期西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可知,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根据材料“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可知,在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小农经济……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古代中国在经济上重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根据材料“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可知,在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根据材料“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可知,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的西欧的封君封臣、庄园和农奴制和西周的“金字塔”结构的分封制可知,无论是西欧的封君封臣还是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其目的都是为了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分封的形式上,都是逐级进行分封,等级森严;在分封的条件上,都是有条件的分封,要么是血缘关系、要么是功臣等。
18.(1)国境辽阔;占据东西方商路的要道;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帝国重视商业;伊斯兰教有重商精神。(答出3点即可)
(2)丰富了唐帝国与阿拉伯双方的经济文化内容;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答出3点即可)
【解析】(1)
根据“范围最大时达到134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得出国境辽阔;根据“它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得出占据东西方商路的要道;根据“如大马士革是玻璃、锦缎、食品加工业的生产中心:撒马尔罕是纸和玻璃的生产中心;艾海瓦兹是蔗糖的生产中心。”得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根据“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得出帝国重视商业;根据“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商业意识,这来自于伊斯兰教,《古兰经》明确规定鼓励、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得出伊斯兰教有重商精神。
(2)
根据材料“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到中亚的撒马尔罕,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最后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中国的战俘把纺织技术也传入阿拉伯,大食首都就有中国的纺织工匠。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炼丹术和硝也在唐朝传入大食。”“阿拉伯的外科和眼科医术、天文历法、数学、建筑也传入唐朝。”“依本教风谷管理本族人民,举行家教仪式”等信息可得出丰富了唐帝国与阿拉伯双方的经济文化内容;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