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写景抒情散文》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写景抒情散文》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1 14:3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写景抒情散文
单元写作
优教高中语文名师系列
佳作展示
2
名师点评
3


CONTENTS
1
写作指津
何为情景交融
写作指津
所谓“情景交融”,简而言之即为情与景的融合。
对于情景关系的认识,并非自散文创作开始,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体现“情景交融”特征的文体是诗歌,而对情景关系的理论认识,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这样几个观点:情以物兴、情以物迁、物以情观。他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
由此可见,在作者创作之初,一定是有物象作为触发点,从而引起作者心“摇”神“荡”。正是在这样一种创作冲动的推动下,作者才开始进行创作。“物”是“兴”的源头动力,而“情”由此而起,“文”由此而生。
宋代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到诗歌创作必须“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至此,中国文学批评界围绕情景关系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情与景会,景与情合,
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创作者的共识。
长期以来散文的范畴究竟为何,一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20世纪“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们认为散文是一个可与诗歌、小说抗衡的门类。近几十年文学批评界对散文的概念阐释也存在不少的争议。从散文的本体来看,华南师大的陈剑晖教授提出:“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
何谓散文
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体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他认为散文是人类精神独特性的表现形式,是心灵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是生命和人格智慧最真诚的流露,散文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水准。
这一认识将散文提升到了人类思想的高
度,也充分肯定了散文自由开放的创作态度,这对于散文教学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散文写作对大家思辨性、感受力的要求高,需要不断地对大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塑造,这就进一步实现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指向更远的个体发展目标。
写景抒情散文的创作指要
(一)寻找物象:灵感触发点
即使没有经过特别的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我们也能找到一个物象,并对这一物象进行描述。但是,在学习散文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这种粗糙的感觉进行“精雕细刻”,体会“象外之意”,并对这种“象外之意”进行高品质的语言输出。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文学性的散文审美活动中,散文是可以虚构的。范仲淹没有身处岳阳楼,但是依据一幅《洞庭晚秋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情感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并不矛盾。散文中的物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既具有客观物质实在的特点,又留下了作者的主体精神印记。
那么,该选择何种物象进行书写呢?
黄陵柏
贾平四
从铜川往北数百里,全是赤裸裸的荒山秃岭,到了桥山,出奇地却长满了柏树。一棵树一个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逢着天晴的时候,湖泊纹丝不动,绿海里隐隐透蓝;逢着刮风下雨了,满山就温柔地拂动,绿深起来,碧碧的,青青的,末了,似乎欲晶莹了,在这黄褐褐的世界里,像一颗偌大的绿宝石,灿灿地要映照出一切。
A.立象尽意:单一物象训练
范例1:
山上有一条小路,曲曲折折爬上去,山顶就有丘土堆,活脱是一个山上的山:这便是黄帝陵了。站在陵墓往下看,才知满山没有一眼流泉,也不见飞禽走兽,柏籽在倏忽落地,簌簌地如洒起细雨,满鼻满口都是柏的荃香了。最有趣的,那柏全都枝叶瑟瑟缩缩,如一根根桩的模样,肉肉的,依山而微微趋身,似乎是向陵墓肃然静默,立即使游客失去了轻狂和浮华,刹那间入了庄重、虔诚的境界,再不敢有了言辞,只提了脚步在厚厚的落叶上悄悄起落。
我三次上过桥山,每次都在这窸窣的柏林里静观,一待半日,于是
看出柏的好多妙事。回来用笔记下,归类十余种,竟成了一册柏谱。
柏谱这么记载:
山下柏:阴面少枝无叶,阳面枝叶却繁极密极,腰身弓弓的,如负重载。顶端是一丛柏朵的三角形状,似乎是拉长了脖子,向山上仰望着什么;下边的柏枝便垂垂下来,又像在做着无可奈何的手势。它奋命地向上长着,但终没有山上的一棵草高,于是,寄希望于后代,枝头累累的,都是些柏籽。
伞柏:这柏如伞一样,光光的身子上,突然顶一蓬枝叶,圆圆椭椭的。
从上看不见干,从下望不着天;树下从不见雨,亦不见光,数丈之地,不长出一棵小草。一早一晚,山风拂来,伞顶嘎嘎作响,如雷电爆裂。
坡坎柏:它处在险恶之中。似乎永远没有安全感,但却正如此十分的安全。根从坎壁上横出,然后突然崛上,形成一个直角,每一条枝,每一根节,都表现着十分的努力,以致全扭歪了。柏叶却很丰腴,临风袅袅浮动,如悠悠的云,日光下泄,倩影便款款落地,如动画一般,显出如狮,如虎,如隼的万般形象。
平地柏:因为得天独厚,身一出地,便肆意横生,干少而叶多,不
为高大,但求雍容。风很少刮过来,雨水却得到满足,每一弱枝,必结柏籽,籽小花大,瓣裂四片五片,但却不能发芽:大半被松鼠拉去,小半被麻雀叼走。
风头柏:分明是一座塔的形象,经营着庄严,建筑着气势。枝叶全相对展开,一朵一朵,呈蒲扇状;在四面来风之中,执着八方盾牌,步步为营地向空间进军。
屈柏:如弓一样俯在地上,背上暴露着一个接一个的疙瘩,似人脊骨,身下却裂开来,是蚂蚁的乐园。仅仅几朵枝叶落地时却平面伸来,
做求拜状。游客便以其身为椅,男者,女者,全骑上去,一压一摇,坐晃板的快乐。
桩柏:枝叶于它是多余的,全然一个赤身,十余丈高,纹沟从上到下,不弯不屈。头顶三丛四丛柏朵,宣布着自己并未死去,安详得却如
停驻的云。
朽柏:只剩下半个身子,其实仅仅是半圈空空的皮壳,被护林人用石头砌起、补了缺,毛老鼠便拉来了大量的柏籽,在那石头的穴孔里作起一个仓库。
挤柏:它们存心是来拥挤的,目标就在天空,比试谁第一个到达,狭窄的面积,刺激着它们生存的竟争;生存的竞争,使它们一齐成为山上最高最直的代表。
孤柏:太富裕了,使它养成东倒西歪的懒散习气;太自在了,左顾右盼地尽长出盆枝。
石缝柏:实在没地方了,就到石崖上去,只要有一条细根伸进去,便要把石崖挤出缝来,再抱住它,把根织成个密网。用力太过度了,根如淤了血的手指,青而黑,黑如铁。虽然比别人长得慢,浑身却成了油
心,摸摸粘手,敲之叮叮,投一块石子砸去立即反弹过来,身上不留一点儿痕迹。
柏中柏:一棵小柏长在一棵老柏的空心里。老者已断上身,小者一身浅绿,风里便作媚态。
夹石柏:也许是一块石头突然从山上滚下,将它砸断了,石头就永远坐在疤坑里,宣告着它的死亡。但疤沿一愈合起来,就又从四周一齐
往上长,竟抽出新枝,死死将石头夹住了。从此,再不能将石头取下,或许夹成碎末,或许就成了它身体里的一部分。
山顶柏:以为是最高的了,其实不过三尺,又都秃了顶。
芽柏:一个什么动物的头骨,用什么力量也不能使其分开,被遗弃在这里了。一颗小小的柏籽落下来,静静地躺在头骨里,一场雨后,它发芽了。那么一小点儿绿,但它迅速地从骨缝里长起来,头骨竟神奇地分裂了。它似乎与生命开个玩笑,以短暂的生存证明了它的无比的力。
默默地从这无数的柏中走过,我总要站在黄帝陵前肃立片刻,作我的幼稚而荒唐的遐想。最后那次上山,是在夜晚,月亮就在天上,林中远影幢幢,近处迷离,陡然间,产生异样的感觉: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的先人,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有删改)
贾平凹在这篇散文中写了十五种不同形态的柏树,因为柏树生长姿态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又从不同的联想出发,产生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进一步形成哲思。大家可以通过对这篇经典散文的学习和模仿,完成小练笔。
【鉴赏示例】
山下柏。对山下柏的这段描写大量使用叠词,如“弓弓”“垂垂”“累累”,语言典雅又富有趣味。
拟人部分富含深意,写出在山下生长、缺少阳光的柏树生长的不易,同时也写出了身处贫困地区的父母们的一片拳拳之心:奋力托举出子孙后代,希望他们改变家族命运。
【练笔要求】
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作品《黄陵柏》,就其中一种柏树的描写进行简要赏析。
【鉴赏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示例】
程悦:
平地柏。对平地柏的这段描写句式偏短,语言十分洗练。“肆意横生”“但求雍容”等词句读起来充满韵律美。前面描写平地柏的生长环境优越,反衬出下文其种子不能发芽,反被动物叼走,其中暗含作者讽贬之意:未曾见过风雨的人,难成大器。
汪远:
柏中柏。对柏中柏的这段描写非常精简,但却不乏冲击力。前一句简单的交代就让树的形象浮现于读者眼前,而后一句以老树为“老者”,小树为“小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景观的奇特,同时又饱含了新生命总是孕育于旧生命之中的哲理,体现出身处贫困地区的孩子在父辈的关怀下,以学习的方式焕发生机、蓬勃成长。
韦格:
屈柏。对屈柏的这段描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屈柏俯在地上的形态,生动形象。用“仅仅”突出屈柏枝叶寥寥,更用“求拜状”写出屈柏对大自然的谦卑与恭敬。“蚂蚁的乐园”等词语更写出了屈柏与其他生物的和谐相处。
王小博:
芽柏。“芽柏”这段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头骨的坚硬来从侧面衬托出芽柏生命力之顽强;同时运用了正衬的手法,写出芽柏的芽之小,映衬芽柏“无比的力”;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它“与生命开个玩笑”,赞扬它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范例2:校园植物志要求:
选取校园的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写有细节、有哲思的片段,200字左右。
程悦:
校园的秋,并非层林尽染,亦无硕果累累,仍是那片青蓝宛若沉璧的湖水,不经意间投上几点斑驳,不见游鱼,却有湖畔垂柳那略显纤瘦的倒影。朔风总是带来一个令人伤心的季节,形似扁舟的柳叶在一波波气浪的侵蚀下逐渐枯黄、皱缩,最终脱离母体,在大地上铺就一方柔软的毯。今后的三个月内,它们便只在行人脚踩的“吱吱”声中,一遍遍重温那个饱满多汁、飒爽临风,独属于春夏
【写作示例】
的旧梦。然而,柳的蜕变是内敛、隐秘而不易察觉的。也许你不过打了个哆嗦、添了件冬衣,雪毯便业已织成,虬枝形销骨立,屏息等待白雪将自己覆盖。来年春日,百花将开未开之际,垂柳重新吐蕊抽条,无言地准备梦的开始。年年以复,岁岁重叠,默然相守,梦却无垠。今日斜阳渐矮,我立于柳林中听风声,想叶落,等夜幕低垂,忽有所触,时空漫漫,我又有多少勇气似柳一般,伫立于此,以静默对峙荒凉,静守梦的重临?
霍然:
就在那有着些许枝条交错纠缠的网架上,一朵轻掩着娇羞的牵牛花拖着柔弱的细茎盘在有些光秃的架上,紫得引人心怜。她撑着轻薄而又宽大的裙摆,仿佛是由手工染坊扎染而成。微风轻柔地似亲吻般抚过这人间尤物,不敢下重了手,这裙摆犹如一道道优美的波浪,在风的温柔下向远方延伸。应该很少有人见过牵牛花的种子吧,但她总能在任何地方生根发芽。或许她在梦中种下了生命的种子,在生命中许下一个梦。那花瓣上细微的破损,正是她越过重重荆棘面向最闪耀阳光的艰难。阳光从那架中穿过,轻柔的光晕逐渐模糊在花瓣旁,七彩的光,透亮的裳。
张澍洋:
残夏池塘中唯一的一朵,也是最后一朵荷花仍亭亭玉立,露出她的粉红。她的伙伴已先后调零,唯有她独撑起这片池塘。最后一朵花往往美得有些孤独,有些凄清。外侧的两片花瓣已有些心力不济,略微地垂了下来。中心的几片依旧带有晶莹的、不加修饰的粉,那片纯美的粉色花瓣天真而烂漫,与世无争地立在层层叠叠的花瓣中央,仿佛盛开和凋零都与她无关。从瓣尖的一点儿深晕染到边缘的一点儿浅,清水中的芙蓉,绿叶下的仙子,她从不愿让时光毁了她的安然。即使终有一天凋谢,也要走得从容和优雅。她是遗世的最后一朵花,她不忧,亦不惧。
谢昱辉:
那是一株柳树,枝干被砍过的柳树。苍老的板状树皮,在断面处化成一柄柄利刃指向苍穹,似乎在诉说着这世界的不公。中心处却是木黄色的一圈圈年轮。别的柳树都是从主干处开始,枝干层层递减,最后化成千百柳条垂下。它的柳条却直接长在最粗的主干之上,显得既可笑又可悲:它是一个另类,一个曾经被砍断过的不幸的另类。
尽管如此,它却从来没有屈服,蓬勃的生命力以另类的方式体现出来:只见在那圈年轮中央,三两枝柳条伸了出来,长长的。
牛清莹:
又是一个银杏叶纷飞的晚秋。灿灿黄叶随风飘摇,倔强的黄叶挣开枯枝的粘连,大摇大摆地落下,发出沙沙声,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正金黄灿烂。躺在青石板上,一张张重叠,被一个个过路人称赞,叶子展露出花朵容颜,这仲秋才是它的世界。是谁吻开笔墨,只为写下一页美好。
季秋,凋零之光就会到来,枯木仍在,落叶无存,满地泥泞中留不下叶子的哀叹。
我是过路人,不为叶子悲叹,因为它们正欢度佳年。与其在默默无闻中长命百岁,不如在一瞬里忘返流连,方不负韶光,方享青春年华。
蒋赋恒:
操场草。
富裕与贫苦的气质在它们身上得到奇怪的统一。离远了看,绿莹莹地闪着与假草不同的光芒,颇有些骄矜。真踏上时,又柔若无骨,像是鞋底的奴仆了。它们并不是傻愣愣地支棱着,而是随着这一只、那一只踩过来的脚歪头弯身,一簇一簇地落荒流徙,又似抱团取暖,叫你不知应夸它们有才智,还是该痛斥它们对这一点儿才智之浪费,真金白银铺出来的操场,倒因它们的身子寒酸了起来。想来,它们也不清楚自己最开心的时侯是被踩踏的白天,还是孤独降临的夜晚。只知道它们在一种不上不下、不好不坏的气质中,代代生,又年年死了。
耿奕为:
天鹅绒的舞裙,让风给裱了花边,一串一个紫的波浪,夏天的紫藤总抢眼得很。转眼至冬,我却觉得唯冬天得以显筋骨,得以展柔情。
紫藤的藤条如无数条手臂密密地环住了一间书座,互利取暖。很难说每根藤条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看似相互阻碍,实则相互扶持和成全,没有两根藤条的曲折起伏是一样,每个弧度、每个转角里都藏着过往和惦念。错综交织,缠成无解的结,如水泻三峡,如波澜曲谱,如捕梦网,又如凛凛铠甲。如果说这簇书屋上的紫藤给我什么触动的语,它就像这座校园,这片沃土,走过繁华,走过苍茫,它依旧在那里。
杨青清:
窗外总有一棵松树在那里站着,一抬眼,就能撞见。大概是楼太高,挡了光的缘故,它总是活在阴影里。它也许是无奈的吧,但它不去争抢那舒适的阳光,而是静静地站着。
长年活在那片阴影里,它的松针都比寻常枝叶深了一色,给人浓郁而饱满的感觉。每根松针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根部到尖部总是由粗及细,像一根针,好像要把那片阴影戳出些洞来。青针瘦密,青干苍劲,过细的松枝和过粗的树干摆在一起,未免有些可笑。
有人说松树长得可笑,活得更可笑。吮吸不到一米阳光,也不去争抢。它大概在想:若说石榴是盛夏的心脏,那我便是暮秋的脊梁了。
B.情随境生:多重物象集合
在诗歌中,意象与意象的集合形成了意境。而在写景的散文中,意象与意象的叠加也是很常见的写法。关键在于物象仅仅构筑了“境”,可是“境”如何才能达到完满的、自足的状态?那便必须要加人“情”的组合。
因此,象是意的载体,情是象的旨归。
在散文创作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意象之间要构筑一种内在的联系,通过语言的表现,呈现出物象,再通过物象表达出凝结在作者心中的情思。
【练笔】
请从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这五种类型中,任选其中3—5种意象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你当下的心情与感受。
【写作示例】
管若禺:
你知道吗?傍晚五六点钟的时候,空气会被暮云染上棉花糖的味道。天边的云卷云舒都随我心意,暮光缱绻而温柔,洒到世间万物的肩上,磨去了它们的棱角。风吹过来,会带上心中人的思念,适合见面,适合拥抱。它在你耳边轻语,会消散你心中所有的阴霾,让你的心空即刻明朗。丝毫没有即将天黑的压迫感,月亮早就调皮地爬了上来,倒也不喧宾夺主,自己独自美丽。空气中弥漫着慵懒与闲适,牛奶巧克力棉花糖的味道会在鼻腔中盘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伸个懒腰,找一处能有小风吹过的地方,与好友并肩而坐,期待着夜晚降临,这便成了最美好的事。
朱嘉睿:
静,与世隔绝的静,倒也不是绝对的静。翻来覆去,是衣袖摩擦桌面的声音。笔落,思停。纸张熟悉的气味钻入心中,清清的,淡淡的。笔尖滑过交往三年多的纸面,沙沙声勾起如泉的记忆,是甜甜的,静静的。柔和的日光灯映着淡黄的桌面和素白的窗帘,心神中只有笔墨思绪,而无阑珊灯火。房间外听不到一点儿声音,想必母亲已经睡下,我简单地勾勒出最后的笔画。灯光显得那么刺目,我向往夜的宁静和黑暗,神经在夜的轻抚下安眠。夜,静了;人,倦了。
陈昕宇:
迷迷糊糊地走出家门,便将自己贸然置于秋夜的朔风中,瞬间,寒冷的感觉刺入骨髓,这才清醒了七分。感官仿佛被吓蒙,现在才慢慢缓过来。秋夜的风,是浩大的、凌厉的。待在屋内根本无法察觉。一旦置身户外,四面八方的寒气便叫嚣着向你攻过来,只有占据了你全身的每一个毛孔才肯作罢。深吸一口气,凌厉的寒意便入鼻腔进肺,闻到的只有冷。路灯洒下昏黄的光,可这光,也不为这秋夜添上一丝的温暖。寒冷似一把刀刺来,而现在我看见这刀上的寒光了,也是那么凉。我只好在这寒秋的围攻下仓皇地赶回家去了。
汪远:
再明亮的灯似乎也有觉暗淡,空洞遥远的歌声从耳机中传出,似乎是塞壬在呼唤她们的猎物。手上的汗更多了,手中的笔变得黏黏的,不敢继续聆听塞壬的歌声,猛地扯下耳机,回荡在耳边的,是夜的呼吸声。纵横相间的网好似在从纸面中剥离出来,向我的脸扑来,想让我窒息。四下静谧无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这是夜在呻吟。白色的灯光无力地照着面前的书桌,却在少年的脸颊上留下道道阴影。笔尖游动着,墨味在空气中弥漫着,夜的仙子早已趴在他的肩头,催他去睡。吞一口口水,却只留得阵阵苦涩在口腔中,在心头。夜深难寐。
李乐欣:
晶莹着,反着光,迟来的秋月无能为力地用它凄冷的光包裹着凄冷的夜。我缩在衣服里,好冷。晚来风急,穿梭过落叶,将冰凉渗到心脏里,风似乎还嚣张地在我耳边嘲讽:“你们有多久没见了?”落叶在静谧的夜空下沙沙地化到土地中,枯秃的草坪也发散出令人室息的、萧瑟的苦涩,提醒着我已是隆冬,我却自顾自地将分开后的每个圆月以为是秋月。
月迟,会来。他只是迟了,不久就来。
招摇着,月光毫无保留地洒射着它的光芒,映照着我怀里惨白的信纸,我搂紧它,指尖摩挲着纸上的纹理,暖意从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溢出来。在天地间,我将它投送出去,只有月与我盯着快递员融入黑色里,也只有月照着纸上的字:“生日快乐!”风柔了。
姬奕晨:
水汽从脚下向上升腾着,遮住了天空的那一抹蓝。眼前尽是白茫茫的一片,只看见大浪击打水面越起浪花。耳朵似乎也聋了,只余下轰隆隆的震响在耳边回旋。忽然间,从天际奔腾而下的泉流直击眼前的那段河面,成为成簇的水珠弹跃起来,直向我们冲刺而来,速度之快,在我还未作出反应时就已打在身上,只感觉到一股冰凉贴在手臂和身体上,身上的水似乎要穿过阻碍渗透进肌肤里。船渐渐走远了,眼睛便明亮起来,耳朵也听得见声音了,再向天际看去,尼亚加拉瀑布如巨人般站立在山顶,俯视着脚下的一切,它发出的声声怒吼,直击心灵。
白逸菲:
头皮上传来阵阵清凉,洗手池里散乱着不计其数的发丝,盘综错节,像极了一大团柔软的钢丝球。吹风机呼呼地扬起半干的头发,吹得耳根一时发热,紧接着又顺着娴熟的捋发动作凉了下来,冷意顺着手臂滑过,与几根细发丝一并落入潮湿的网。呼呼声剧烈地涌动着,叹息声湮没在浓郁的洗发水的气味里,暖灯的橘黄色晕染开来。我触碰台沿,快速而轻柔地把落发聚拢在一起,使它看起来更少一些。那团虚虚实实的黑色从迷蒙的光中被荆斩棘而来,显得触目惊心。
郭文玉:
太阳高高地挂在半空,天是蓝的,地仿佛也被染成了蓝的。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地开着,是到盛极将衰的时候了。丁香的气息浓得像蜜,裹挟在风里,拍在我的脸上。我想逃,又觉得不该逃,反正挪不动步子。然后人们的脚步声传来,像是击在地上的一片雷鸣。他们穿着五彩的衣服,一路欢歌笑语,形成了一片声音的海洋。女人们尖细的笑声,就是这大海上溅起的浪花。这一切落入我眼中,耳中,鼻中,像皮鞭的抽打,像铁的镣铐。在高悬的太阳下,我变成一个灰色的影子,无声地尖叫,然后蒸发。
牛清莹:
噼里啪啦的雨滴溅起棚外的尘土,在空气里弥散开朽烂之气。我缓缓站起身,独自回味这喉口难咽的气味,看着操场上冒雨奔跑的几个剪影和蜂拥而至的人群,耳边被雨声、叽喳声充满。暮春在狂吠,花仿佛在一刹那枯萎,乌云肆虐,它们在放号,喊出那学子的不甘、考生的无奈。风更显浩大,吹在我的衣服上,吹在我的心里面,同学们在大雨中被淋透,只余下上下牙不住地击叩。
这是5月12日的四十七中,是因为我们赶上大雨没测完体育而两项成绩被取消之地。
李依桐:
避开热闹至极的周庄水乡,坐上手摇船,到平江路一游。闲坐船头,望尽平江水景。河道的水是淡绿色的,房壁上青色的苔藓与河水交融,形成一片朦胧的绿虚化的边缘映入视野之中。轻耸鼻翼,河水特有的鲜腥沁入,转而是空气间氤氲的甘甜。嗅着道旁湿润的泥土气息,不知什么时候,潘家大院的评弹声缓缓倾泻而出,溢到船桨划过的涟漪之中,夹着水的清澈,悠远而绵长。一时间,水声、桨声、评弹声丝丝交融。苏州这幅水墨画便在我眼前展现了。
耿奕为:
除了白刷刷的试卷,我整身处于深色系里无法自拔。紫蓝的校服,明蓝的书桌,幽蓝的手机屏和海蓝的书本,都是冰冷的、遥远的、深邃的,仿佛一眼就把我望到了底。墨色的书脊和镀着金边的楷体字一同凝视着我,混杂着金属味、灰尘味、书柜一角的淡淡焦味,再添些夜的气味,一齐向我袭来,让我难以招架。手里握着的笔好像在现实中模糊、瘫软。入耳,舍友奋笔疾书的写字声和翻书声让人窒息、无力。笔尖的力道和节奏、翻书的清脆和响亮在耳中无限放大,不知道为何还夹杂着自信和傲气,催促我,是时候停下来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在空无音乐的耳机里,独守着快要燃尽的红烛。
(二)构思成文
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过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能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写一篇散文。
佳作展台
仿佛第一次走过河边甬道
校园门前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条甬道,那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任凭拥堵的大道上车水马龙,我习惯了骑着自行车在这条永远畅通无阻的甬道上飞驰,自然见惯了它白天的美与暖。
今天游学归来,晚上十点左右我们在一片困意中抵达了北京,校门口自然又是如常的拥堵。初冬的大风有些寒冷,我推着黑色的行李箱,向前不自觉地挪着步子,走向父母停车接我的方向。
偏偏今晚甬道旁的大道上金黄色的路灯早早就熄灭了。我又一向怕黑,索性掏出手机,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淡白色的光照在地上,断枝落叶黄,风中残叶飞。倏地忘却了河边是什么树,只有虬枝的黑影和枝头点点枯萎的叶儿一次次随着风直朝着脸抓来。枯叶摩挲着,窸窣声凄冷地钻入耳朵,不禁又是一个寒战。阵阵冽风如刀般一下下刮在我的脸上,打碎了本就颤抖的手电筒的光,一片片碎落在地上。这条路,我就像是从未走过一般。那一刻,它不再温暖。
我开始希望身前身后站满了人,这样至少会给我一丝温暖与释然,又希望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里,这样或许更安全、宁静。黑暗总是给人完全陌生的感觉,矛盾中、困顿中我再一次凝视这条熟悉的甬道。
前方的银杏叶早已落光,光秃秃的树干孤独地立在风中,就像是孤零的我。月,带着右上角的些许残缺挂在银杏树的枝头,这一丝冷冷的月光又有何用?点不亮路,穿破不了黑暗,只能让我在紧张地回头时不经意地发现自己渺小身躯的影儿。漆黑的天、漆黑的地、漆黑的树与影将我卷入了这一条完全陌生的河边甬道。
走在这条“不熟悉”的路上,我第一次迷失了方向,内心中无比渴望太阳能早点儿升起,照开绿树红花,点亮这一切的一切,让我重拾起记忆的美好——那是条有红色的爬山虎藤蔓缠绕在汉白玉砌的石栏上的路,成双的喜鹊立在桑树枝头叫晨,晨光透过枝叶洒在甬道上,三五个晨练的人儿惬意地伸展着身躯,偶有小狗也在欢快地奔跑。
终于坐上了回家的车,回望走过的这条河边甬道,它被一扇
铁栅栏守着顶端,恍若只是第一次走过它。月,淡雅地洒着清冷的光。一切都如常,只是踏入黑暗的陌生感将我分隔。
白昼黑夜,无法改变,已入冬,明儿日出又会稍晚一些了。然而,自然的利刃刺不破我对日出的渴望,希望
那份透彻的光会带回我温暖与记忆中那条熟悉的甬道。
名师点评
本文视角独特,以“暗”写“明”。正因为暗,在漆黑世界里的小小甬道才激发了作者的无限想象,黑暗中的陌生感油然而生,从而引发了作者对“温暖”“安全"“宁静”“熟悉”的渴望。
名师点评
实写眼前黑暗之景,虚写过往美好记忆。“漆黑的天、漆黑的地、漆黑的树与影”,对应的是“红色的爬山虎藤蔓”“汉白玉砌的石栏”“成双的喜鹊”“晨光”“晨练的人”“小狗”。在强烈的明暗对比、冷暖对比中,“仿佛第一次走过”得到了充分突显。